报 纸 |
杂 志 |
分类力荐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05月06日
09
版)
【近代史】 近年来学界对于甲午战败原因的分析,早已连篇累牍,这方面的研究要推陈出新,颇为不易,这种情形下,本书的新意予人以深刻印象。作者认为战争史研究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即政治学及国际政治学、军事学、战略学和历史学。尤其作者从“大战略”角度,系统地评估了中日双方近代以来国家战略层面的博弈。作者借用围棋的“复盘”概念,从15个环节对甲午战争进行了“虚拟”推演,如讨论中日联盟对抗西洋列强的局面何以未能出现,分析蒸汽机车的出现给包括中国在内的大陆国家带来战略机遇,以及对战争爆发后双方战略战术的检讨,等等,都很能启发我们的思考。本书在一系列问题上的新颖见解能否经得起检验也许还难于断言,如何看待工具理性的“大战略”思想也是一个问题,但无论如何,这一研究的新意值得肯定。 |
【博物】 本书作者潘富俊是美国夏威夷大学农艺及土壤学博士,现任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景观系教授,身为科学家,却痴迷古典文学,本书即是其结合专业知识和业余爱好推出的一部跨学科著作。历代诗词作品集中含植物的篇数占多大比例?历代诗总集中出现次数前十的植物有哪些?此外如成语中的植物、古代礼仪中使用的植物、古典文学中的野菜蔬菜和水果等等,作者都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作者发现《红楼梦》前两个四十回中植物出现的种数均远高于后四十回,描写也更为老到,或许为后四十回续写说增添了一个颇有力的证据。作者还带领我们认识古典诗文中的植物:“上山采蘼芜”的“蘼芜”是什么植物?“参差荇菜”的“荇菜”长什么样子?《楚辞》中的“芷”“兰”“蕙”各是什么?……拨开植物古今异名的迷雾,我们在欣赏古诗文的时候也许会有大不一样的想象。 |
【传记】 这是一本源自书信、公开文献出版物和记忆碎片的“另类”传记,作者宋以朗是书中主人公宋淇之子。和父亲的文艺评论家、翻译家、编剧身分不同,宋以朗本非文坛中人,但出于对父辈和钱锺书、杨绛、傅雷、张爱玲等人的友情与交往的印象和感佩,加之父母离世后要接手处理张爱玲手稿、书信等遗物的整理、出版事宜,使得他这些年埋首故纸堆,他的记忆、发现、心得在书中展现了几位中国现当代学界、文坛重量级人物更为生动、自然、感性的一面,订正了不少流传已久的错讹。特别是书中以最大篇幅写到张爱玲的小说创作,几乎每处判断都有出处,对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写作走向、作品创作背景乃至文中人物的现实映照和含蓄隐喻都有说明,藉此既可领略彼时学界、文坛名家的掌故轶事,也能对他们的治学和写作成就有更为客观的判断。 |
【艺术】 在1989年的东欧剧变中,波兰的政治和经济发生了颠覆性变化。当发展的道路日趋平稳,波兰的文化艺术也日益成为欧洲乃至世界上不能忽视的一股力量,而曾涌现过瓦伊达、基耶斯洛夫斯基、波兰斯基等国际级大导演的波兰电影在这二十多年间正慢慢找到它的位置,重新焕发光彩。本书由波兰作家、影评人马特乌什·维尔纳编写,是国内第一部系统介绍波兰当代电影发展的专著。从流派介绍、重点导演和影片分析、艺术走向与市场开发心得,经由11位波兰电影研究专家以讲述、评论、阐释等方式呈现出来,加之书中多幅电影剧照及详细的数据,令这本书可以给予电影人特别是东欧电影爱好者图文并茂、专业详实的阅读体验,是观片指南,也是由此产生启发的“他山之石”资料,更是揭开波兰电影台前幕后种种秘辛的钥匙。 |
【长篇小说】 从事写作多年始终保持着连贯创作量和文本水准的严歌苓近年来创作尤为高效,且不乏佳作,《床畔》(发在《收获》上是《护士万红》)是她继《陆犯焉识》后又一部讲述主人公在极端处境下执着选择深入拷问人性的力作。故事发生在西南边远地区的一家军队医院,和平时期为救人而致伤的英雄张谷雨被认为是“植物人”,而负责看护他的护士万红则从一开始就不认同这个判断,主人公在作品中不发一言,病床旁的万红和其他医疗工作者、主人公的妻子、儿子等人物构成富有悬念的戏剧冲突基础,他们的看法、做法俨然病床之外的小社会,人性的善恶与不同立场下的是非、炎凉发人深省。整部作品叙事流畅,人物内心刻画细腻传神,对时代变迁下人们的“英雄观”以及精神世界的变化也有所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