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日,济南,由《文史哲》杂志与《中华读书报》联合评出的“2014年中国人文学术十大热点”在《文史哲》主办的第5届“人文高端论坛”上正式发布。参加论坛的学界名家对评选结果评头论足。以下是评议实录。
王学典(《文史哲》主编):“2014年度中国人文学术十大热点”的评选活动是由《文史哲》编辑部和《中华读书报》社两家联合主办。这一活动的初衷就是推动大家对人文学术的高度关注。
我个人有一个稍微大一点的观察,那就是最近两三年以来,整个人文研究的精神气候正在重构。我的判断是在未来一段时间之内,社会科学高速发展的局面将盛况不再。与社会科学高速发展三十年的终结相对应,人文学术重新主流化的局面会出现。正因如此,我们认为启动这项活动的时机非常成熟。至于如何保证这个评选活动的权威性,我们两家编辑部非常广泛地征求了各界学者的意见,最初选出了50个学术热点,然后经过一轮评审淘汰掉30个,最终才评定了现在大家所看到的10项学术热点。
我们的评选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具有权威性,将由在座的诸位作一个初步的鉴定。我们会陈述具体内容、入选理由,请大家作出评判。这个活动是第一次进行,我们也想一直坚持下去,所以评选活动存在哪些问题,操作性如何强化,权威性怎样保证,也需要在座的诸位专家给我们提出意见。我先讲到这里,下面由王玮先生从他的角度谈一谈。
王 玮(《中华读书报》总编辑):中国的人文学术离开我们社会生活的中心舞台已经很久了。在一个崇尚物质的时代,人文学术被边缘化是必然的。现在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已经到了我们开始很有信心谈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候,我觉得民族复兴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中国的人文理想、价值理念能否被世界认同,也就是说,中国的人文价值追求、中国的发展道路是否能够成为世界的人文价值理想、世界的发展道路。如果这一点做不到,说“伟大复兴”,恐怕不够。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最终要由人文方面的建树来实现,所以王学典教授提出来做这个活动我们觉得非常好,我们两家的合作也是想推动中国人文学术的进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作出自己的一些贡献。希望大家多多指点,帮助我们把这项工作做好,一年一年坚持下去,做成一个品牌。
(《文史哲》副主编周广璜公布2014年度中国人文学术十大热点及入选理由。详见本期第5版)
高全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我觉得最近关于何为中国、边疆地理这一方面关注的比较多,应该入选“十大热点”。
王学典:我们的评选寻找的是一些带有标志性的东西——它的研究一直在持续,而这一年度恰好有某些标志性的东西,以此来作为当年入选的理由。如果一项研究一直很热,但是没有标志性的东西,我们也无法把它选入其中。
萧功秦(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我觉得里面特别精彩的就是把“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个话题提出来,非常有价值。因为这本来是一个意识形态问题,把它转化为学术问题,把两种思想平衡地放在这里,表明批评与反批评的合法性,我觉得这样一种表达方式是非常不错的。另外我想强调一点,第十条当中“国宝”“大师”“泰斗”这样的评价过高了,能够认可这一说法的估计20%不到,80%的人不会认同,因为他们的缺陷太大了。我认为他们只是一些处在旧的范式和新的范式的转变当中的过渡性人物,有很多的弱点。这里对他们的评价降低了我们对“国宝”的标准,隐性成本极高。
陈明(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当年张岱年被称为“国宝”的时候,我就对《南方周末》的记者发表了一个看法:一个国家可以没有国宝和大师,但是不能没有国宝和大师的标准,因为那只会意味着永远失去了产生国宝和大师的可能。像田余庆先生是我的同乡,我对他的敬意是很多的,但他完全是在陈寅恪所开创的路数之下从事研究。那些人成为大师,陈寅恪该怎么办?不过,作为媒体这样说也可以,因为如果太较真就犯了我当年的错误。当时因为这样说,好多人说我不厚道。
林安梧(台湾济慈大学宗教与人文研究所教授):我个人的看法是,像这样一个提法提出来,大家变成一种话语来讨论就是很有价值的。至于国宝或者大师的标准,我也不认为他们的古典学术就是好,现在古典学术好的也有一些人。
关于政治儒学的讨论用这个方式提出来是不错的,我觉得那不是港台和大陆的问题,因为我不认为李明辉应该代表港台,太老旧了。这样的十个热点提出来以后,诸多评论再引申出来,这个意义是很大的,包括刚刚谈到的那些争议。我也看到现在年轻一辈在古典学术上真的成长起来了,所以他们这一代人是被牺牲的,他们的古典能力和上一代差太远,跟下一代比我想又有差距,这是真的。
陈明:刚才说的港台儒学和大陆儒学,本质上应该是一个中国现代儒学和当代儒学的关系,只是因为当时讲习惯了,就把它们导向了一个横向的空间关系,实际上是时间的关系,这一点最好能够指明。
林安梧:港台儒学至少存在三四个流派,当然有一些是比较低调,这一点都是可以讨论的。一个话题提出来讨论是最有价值的,不是把这个话题定下来。这个评选在语句的使用上其实已经很努力地避免政治化,我觉得这一点相当好。我非常赞同“历史虚无主义”这一条的表达,这样的一种表达把一个可能是政治意识形态的问题,转到学术的,包括方法论的讨论之中。
王学典:2014年关于“历史虚无主义”一个重大的标志性事件,就是杨天石先生站出来自认为指称的是我。在这之前,即便受到批评也无人反驳。但是2014年这一点被突破了——你说我是历史虚无主义,我认为一切从文献出发,从事实出发,“虚无主义”这个帽子戴不到我头上来,这就是2014年我们历史学界的一大事件。
高全喜:因为热点问题毕竟不是纯学术研究以及成果的展示。我觉得这十条还算是学术层面的热点,它倒并不标志着学术层面的代表作。有一些很好的研究,但没有变成话题。
王学典:学术热点与学术水准严格说来是两个问题,或者像林先生刚才说的,我们是想从中锻造公众学术话题。选出的这十点,如果有两三个能够变成公共学术话题,变成2015年的话题或者今后几年的话题,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萧功秦:其中有两三个话题我根本不知道,所以我要去看一看,不能落伍了。
原祖杰(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我有点感慨,这么重要的工作怎么现在才做。你们这个点子确实非常好。“十大热点”中的第一条的提炼是一个新的方法。我们提出一个热点,要么是新观点,要么是新方法,要么就是新材料。我看到这些“热点”以后,一个是感到这个工作的必要性,另外一个就是反映中国的一些问题,真正能够体现新方法、新观点的问题,这种热点太少了。
谢文郁(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我基本上是对这次选出的“十大热点”表示赞赏,会有很好的影响。刚才陈明强调了港台儒学和大陆儒学时间上的先后关系,我觉得目前我们在阐述这些热点的时候非常强调“和谐”。港台深受西方所谓自由民主的影响,这一话语体系大大限制了它,寻找中国未来政治制度的时候一定要在西方的框架之内;而我们目前所谈的是,应该就在符合中国历史传统的政治气氛里面去寻找,我们的根基应该从我们的传统里面去找。我认为这是两种非常核心性的、本质上的不同,不是纯时间上的问题。
陈明:谢老师所讲的内容在我来说是包含在一个现代和当代的概念下面。现在是一个后“五四”的时代,是在中西的语境里面讨论问题,来为中国的哲学或儒学作正当性的辩护。我说过,实际上一个文化的正当性不能经由与某种外在的体系的相符或者不相符、相通或者不相通来得到证明,而应该经由对使用这套文化符号系统的这个族群、这个社会的功能有效承担与否来得到证明。新儒家在文化思考上使用的是和科学不冲突的、和民主是相通的这样一种修辞方式;而我们当代儒学是以我们自己的政治目标、我们的政治诉求或者生活的愿景来作为一个承诺。
孙向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首先表示祝贺,这是非常好的十大话题。我以前也参与过一些热点评选,平心而论这个评选还是比较好的,起码从我的角度来讲是这样。热点的评选要真正能反映出这个时代的状况,无论这些话语是在体制之内还是体制以外,是在核心刊物上的还是在辑刊上的。只要形成了人文领域中的热点,就应该加以反映,不管是通过哪个载体表现出来的,要有这个眼光。在咱们这个之外,另外也有些评选可能太注重学界内部重要学者的意见,提出的内容太体制化了,对于很多社会热点把握得还不够,不能反映出社会的真实状况。我自己是做近代西方哲学研究的,从培根到笛卡尔,从霍布斯到休谟,从帕斯卡尔到斯宾诺莎等等,所有这些时代的开创性人物都是在当时的大学之外的,是他们,而不是当时大学的那些教授们,才是时代精神的真正体现者。我们要注意到转型时代的特点,一定要真正体现整个社会的热点,包括体制外的、以各种方式呈现出来的东西,只要它是一个真正有生命力的、鲜活的东西。祝贺《文史哲》和《中华读书报》的评选能够反映出这个时代的热点。
王学典:非常感谢大家的意见,我们感到收获非常大。第一次做这个活动,在准确性上存在很多问题。因为这个活动上马很仓促,包括活动的安排都是临时的打算。好在得到了这么多先生的支持,使我们也富有底气;大家对这项活动的肯定,也坚定了我们继续做下去的信心。
刚才也跟各位说了,最近人文学术、人文学者非常忙。当然,社会科学家同样忙,经济学家也到处被请,但是人文学家被请的频次越来越高。这就意味着人文学术重新主流化的时代已经到来。我个人认为,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它们背后所有的预设都是自由主义,都是西方价值,很难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有所推进,这样人文学术的地位被空前地突出出来了。加上王玮兄所说的,我们国家的建设也达到了这个层次,人文学术精神的重建历史性地被提上日程。这两方面共同把人文学术推向焦点。所以我们发布“2014年度中国人文学术十大热点”,想火上加油,进一步把这个趋势向前推进。对在座的诸位热心于这项活动,给予我们这么多建议表示由衷的感谢,也希望随着人文学术的主流化,大家会越来越忙;大家越忙,这个时代会越正确。如果都是政治学家、经济学家,都是林毅夫、吴敬琏、厉以宁在发言的话不行,事实上他们已经说了三十年了,现在该人文学者登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