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自2008年起,陆续有许多大学结合校内资源与住宿设施,成立书院制度,期望能藉由书院潜在课程的落实,丰富大学生的学习并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开拓其全球的视野。近三年台湾的大学兴起书院制度之潮流,并各自发展其特色,包含了政治大学、清华大学(新竹)、中正大学、东海大学、亚洲大学、明志科技大学、华梵大学、中华大学、大叶大学、法鼓人文社会学院、高雄医学大学等22所院校。
为何会产生如此之趋势?其影响主要来自于美国,而非中国本身。近十几年来,海峡两岸以及美国的大学有感于大学规模过大,教育体系越来越制式化而失去弹性,师生之间的互动更是疏离;过分专业化的学习,以及过分工具化的学习目的,不断迫使大学本身必须思考何谓大学?何谓学习?正如政治大学国际发展书院的前总导师季淳先生所言:“现在大学是职业训练所,而非学问之殿堂。”书院教育的产生流行或正是对这种知识追求的回应。
近年来台湾持续推动通识教育改革计划、发展五年五百亿的迈向顶尖大学计划及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等,提供各校发展特色并明确其定位。在此背景下,书院教育更是快速发展,学生数量也持续增加,那么书院教育有何特点竟能如此吸引学生参与?
就起形式而言可归结为:住宿学习、小班教学,服务学习相互搭配。而其内容则为:人格导向的“安身立命”与“修身养性”之学。
目前台湾大学书院制度理念皆为推广通识教育为主,故又称博雅教育或通才教育。其中五所书院——政大书院、清华学院、博雅书院、紫荆书院、华梵书院较偏重学生的基本能力、自主学习、生涯规划、价值观念的养成;明志书院、三品书院则偏重品德教育的扎根,中华书院则为品德教育与学生生涯导航、国际视野等平均发展。虽然各书院成立之基础与理念不尽相同,但大多为推广通识教育为主,并重识全球意识之养成以迈向关怀的世界公民。
在处理书院与其他专业院系的关系上,书院教育也更注重学生自己的判断力和自决能力。以东海大学博雅书院为例,虽然书院生是全部集中住宿,但是书院亦鼓励书院生参与各系的活动。若是互有冲突时,书院尊重书院生的自决,不主导却鼓励书院生培养自行判断的能力,这是书院生活学习的一部分。书院的课程与活动都制作录像,书院生若有请假,可以藉此补看,以降低书院生与系上活动的冲突。至于系上的专业课程,则书院生与各系一般生同学一起上课,决不冲突。书院各项课程与活动,与各系最大的差异就是学习的性质。书院是以生活学习为重,各项课程与活动是以生活学习为核心,而各系的专业是以知识学习为重。
在大学中现代书院教育蓬勃发展的同时,传统书院现在状况又如何呢?根据资料可知目前尚存的有台北的明志书院、大观书院,高雄的萃文书院以及凤仪书院等十几处传统书院。但大多只作为古迹被保留了下来而已,并不具备教学功能,更罔谈传统文化传承。近日,我参访了位于台北市板桥区的大观书院,据了解该书院目前仍在使用中,不过已是改作为幼稚园,与其他幼稚园无异。而台北现存的另一书院——明志书院已不再使用。由此可看出,一方面新式的书院教育在台湾的大学中蓬勃发展,而作为传统教育的载体——传统书院,则已光辉不再,这和内地的现状略有不同。对于二者之异同,政治大学国际发展书院的前总导师季淳先生表示:“从书院教育本身来看,书院教育都更关注人生教育,更注重知识性,而非非职业性和技术性。但相对于传统书院,现代书院教育或博雅教育并不局限于人格和人文素质培养,而是一种基于社会中的人的通才素质教育,所以在思想理念和目标上会有一定的差异性。”至于哪种方式更适合当今社会,则有待时间的考验。
其实书院教育并非只存在于台湾,内地与港澳亦均有实例可比较。
相对于台湾的博雅教育,大陆最早开始尝试的是北大的元培学院。该计划源自北京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第二阶段——元培计划,目标是“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历经六年不断的尝试与修正后,藉由元培计划实验班所实行的管理模式的基础,校方于2007年决定成立不同于专业学院、肩负探索北京大学本科教育改革重任的元培学院,元培学院具备了跨学科组织专业和跨学科建立课程体系的功能,其可利用跨院系的自由选课机制,提供学生更灵活、更个人化的学习。
另一个可以比较的就是香港中文大学,其为香港唯一一所实行书院制度的大学。对许多香港中文大学的毕业生来说,大学生活的重要回忆并不在于拿了多好的成绩,而是在书院生活的点点滴滴。逸夫书院院长沈祖尧教授2008年在中文大学的校刊说:“书院,是争胜夺标的竞技场,是交朋结友的地方,是思想激荡、心灵碰撞的场所……但这一切历尽之后,大家得出的是互信和深厚情谊。”
新亚书院学规中有一项:课程的学分是死的、分裂的,师长人格是活动、完整的。你应该转移自己目光,不要仅注意一门门的课程,应该先注意一个个的师长。书院让教师与学生密切交流接触,教师与学生也能够教学相长,甚至能解除当今因规模日渐趋大而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藩篱,书院的一切是他们日后颇具深意的回忆片段。这和当下台湾书院教育的理念不谋而合。
或许这正成为一种趋势,结合当下社会形势和社会需要,在传统书院教育的基础上产生的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式的书院教育或许会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毕竟在这个冷漠的年代,我们需要对知识的热情和激情。而这既是传承,也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