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梁晓声兄以能编辑《我们伟大的母亲》一书而深感荣幸。我们向所有参与本书写作的作者表示感谢!我们为书中得以收入分处台湾、香港地区,以及菲律宾、新加坡、美国等地的华人作家张拓燕、叶维廉、黄河浪、慕翼、黄春安、刘培芳、邢济众、於梨华、董鼎山等先生的文章而不期然形成整个中华民族的儿女一道讴歌整个中华民族的母亲的一个象征而备感欣慰!
古代歌颂母亲的诗,最有名的是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陈丹晨的《不能忘却》、刘锡诚的《芳草萋萋》可以看成这首伟大诗篇的现代散文诠释,或曰现代散文体“游子吟”。刘锡诚穿着山东母亲手制的山东人的土布衣裳踏进北京大学校园,当初曾经为自己的一身土气感到难堪,但此刻已经只剩下怀念与骄傲了。他毕竟穿着它们茹苦含辛读完北大,而且最终成了著名评论家和著名文化学者。他和当年被讽刺的那些“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的农村学生完全不同,所以后来命运也不同。丹晨则是在尖锐的讽刺语境的烘托下,极力渲染母亲亲手缝制的棉袄的“过分的奢侈”,以表达自己对于母亲刻骨铭心的感戴。
本书中呈现的母亲形象,社会历史内涵最为丰富的是那些具有历史沧桑感的母亲形象。吴祖光、从维熙笔下的母亲是救苦救难的象征。亲人在监,生活拮据,动辄见尤,苦难深重,之所以还要坚强地活下去,完全不是因为个体的生之留恋,而是因为无辜受辱的儿子尚在生死未卜之际;儿子的儿子嗷嗷待哺,尚需老人扶养这种现实的,紧迫的,重大的,生死攸关的,不可推脱的,必须履行的母亲之职责在召唤她,激励她,锤炼她,升华她,生活逼迫她独撑危局,她也果然胜任独撑危局,她甚至乐于独撑危局,骄傲于曾经独撑危局——这就是我们的母亲!如果不用伟大来评价,该怎样评价!
母亲之所以是母亲,是因为她对子女的爱是先由天生遗传,后经社会文化熏陶而成的一种伦理之爱中最高形态的爱。它是本能的,也是社会性的,最强烈,也最持久,是任何其他形态的爱所不能比拟的,不可替代的。
中国自古讲孝道,孝亲观念至高至圣。这种观念长期受社会道德礼仪、习俗、法律之保护与培育,代代相传,激励母亲自身向着母爱的更高程度飞升,以至达到本能般自觉的神圣之地。
这从另一侧面证明了母爱并不是一种完全封闭的、自足的,与社会人群无涉的纯粹家族性、血统性的狭隘之爱。
迟浩田的散文《怀念母亲》,陈昌本的散文《母亲的期盼》,布赫的散文《我永远怀念的额吉云亭》,李茹的散文《十二岁,母亲送我走上革命路》,分别记述了他们在小小年纪即被父母送上革命道路的经历。十二岁,在今天还只是个不懂世事的孩子,但李茹们已经如古代的花木兰,“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了。那真是个义勇当先的时代,激情燃烧的岁月!
莫言的文章《母亲》中,把自己的母亲称为“光辉的榜样”。莫言特别强调母亲“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崇敬与感恩之心溢于言表。
大科学家袁隆平在《妈妈,稻子熟了》中,对于自己献身科学,而不能常在母亲身旁晨昏请安的遗憾,有着独特的、个性化的动人表达:
稻子熟了,妈妈,您能闻到吗?安江可好?那里的田埂是不是还留着熟悉的欢笑?隔着二十一年的时光啊,我依稀看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走过稻浪的背影;我还要告诉您,一辈子没有耕种过的母亲,稻芒划过手掌,稻草在场上堆积成垛,谷子在阳光中哔啵作响,水田在西晒下泛出橙黄的味道。这都是儿子要跟您说的话,说不完的话啊。
通过情感这根无形纽带,在无边稻浪的掩映之下,超越千里万里,将伟大母亲和英雄儿子融为一体的画面,是整本《我们伟大的母亲》一书中一个最壮丽、最富有诗意的象征意象。
我常常在文章中读到,我们因对母亲曾有的失敬、失礼,而表示歉疚的文字。每逢读到作家们引用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格言时,总会怦然心动。有时会想,我们的母亲是伟大的,而我们又怎么可能是一群卑劣的不肖子呢?诚然如此,然而,时代进步了,不肖子反而多起来了,似乎也是事实。难道这也是历史的辩证法?经济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没有办法予以治理而听之任之吗?
我们早就应该在母亲的亡灵面前跪下来,向母亲表示我们的忏悔之情了!
《我们伟大的母亲》中,叶广芩的《母亲的辉煌》,认真地描写了自己对母亲的真诚的、赤诚的、泣血的忏悔。这在中国作家群中,该是十分难得的,有如空谷足音。
“南营房穷丫头”出身的母亲,在丈夫去世后,带着自己生的广芩和丈夫前窝的孩子,艰难度日。听人劝告,决定“往前再走一步”。年幼的广芩容不得父亲之外的任何另外的男人来做他的“爸爸”,她以“绝食”这种决绝的方式表示抗议,母亲百般劝慰无效,广芩躺在床上“绝食”已经三天。于是——母亲向她跪下了,并说:“那件事,我回了人家了。”母亲妥协了。广芩绝食抗议,大获全胜。散文中没有细写母亲妥协之后广芩的心理活动,跳跃式连接“后来”长大之后的忏悔心理:“小时候不懂事,长大了,才懂得自己那时是多么自私、冷酷!”
忏悔是西方文化,感恩是东方文明。忏悔是人与神的交流,感恩是人与人的交流。广芩的母亲是个悲怆的母亲形象,她的故事是发生在共和国的贫穷时代的一个贫穷妇女的悲剧。散文中,广芩说母亲一生不曾有辉煌的时刻,或许可以不这么说。为了女儿,她牺牲了自己或有的前途和幸福,而断然选择与女儿同甘共苦,把“南营房的穷丫头”的女儿抚养成人,让女儿在她所特别看重的母爱中生活和成长,不再继承“南营房的穷丫头”的衣钵,并终于成长为当前文坛一个叱咤风云的骁将,敢说这不是母亲的辉煌!难道不能这样说,养育了创造辉煌的女儿,就是创造了辉煌本身!人类的社会贡献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物,有直接贡献和间接贡献,有在一般环境下的贡献,有在特殊环境下的贡献,有物质性贡献和精神性贡献,有的贡献是在付出一般劳动的情况下形成的,有的却是在特别艰难,甚至特别危险的情况下以生命为代价取得的。关于贡献的评价标准,应该是非常复杂的,尤其是母亲养育儿女的贡献,其中浸透的精神付出,情感付出,是难以估量的。
《我们伟大的母亲》作为一本以歌咏母亲和母爱为主题的散文集,试图表达我们时代的中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又特别是其中的中国作家,又特别是三○后、四○后、五○后三个时代的中国作家对母亲及其所处时代的认识。就已经表现出的内容的深刻性和艺术描写的成熟性而言,可以称为迄今关于母亲的散文之集大成者。就它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可以一直追溯到辛亥革命时期。迄今所有中国经历的重大历史事变,如辛亥革命,北伐战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抗美援朝,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建设,知识分子改造,“肃反”,三年困难时期,“四清”,文化大革命,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外文化交流与碰撞……历史风云,现实生活,林林总总,多有涉及。人物生活背景,足够深远,足够广阔,所历矛盾冲突,经验教训,也足够丰富,足够尖锐,足够复杂。在此背景下加以认识与描写的我们的母亲形象,几乎涉及有关母亲的所有类型;在母亲与子女的关系的描写上,涉及方方面面,所有重要的情感状态,几乎无一遗漏;有些母亲形象,性格命运及情感表达,具有鲜明的、重要的社会思想、美学思想的意义。
由对逾百之数的母亲的不同人生、不同性格、不同经验的探究,为深入研究中国母亲文化开辟了一块博大、深厚的土壤,为继承和发扬以中国母亲为重要载体的民族传统文化,提供了极为丰富、极为生动的教材。它为当前散文创作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我们可以借此思考:要有更为开阔的视野。要展开足够宽广,足够自由的舞台背景,舍此,不能摆脱单薄、肤浅、平庸的文学小家子气。要在直面人生、直面现实的文学立场上实现作品的真实性和深刻性。文学,尤其是以真实为生命的散文,万不能在生活之外寻求出路。要善于对人物作灵魂解剖式的刻画,并敢于将这种刻画与影响社会及历史进程的重大社会矛盾的揭示联系在一起,努力创造人与历史交相辉映的艺术境界。舍此,不能创造超越前人的人物形象。要充分利用散文无定则的自由结构优势,只要有利于而不是有损于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完全可以自由地将叙述、刻画、描写、议论——包括哲理式、评论式、杂文式的议论,统统纳进作品当中,舍此,不能使散文在艺术性上达到成熟。散文的评论化,如同评论的散文化,都不妨大胆一试。要重视形成风格的主要因素的语言的锤炼。先秦散文,两汉散文,唐宋散文,甚至五四散文,语言何其生动、丰富、辉煌!它们丰富的句式、词汇、风格、手法,都该学习。舍此,不能开辟我们散文文学语言的新境界。超越古代散文可能属于妄想,但我们至少要有接近它们的雄心!
这是一部站在民族文化复兴立场呈现中华民族母亲伟大形象的集合性散文经典。它是一次汇集海内外一百三十位华人作家集体向中华民族全体母亲表示感恩的最为隆重的文化仪式。它是中华儿女对中华母亲哭吐精诚的一次幸福的情感宣泄。它是中华民族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伟大文化进军的一个壮丽的象征。它是我们的作家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关于中华民族母亲给出的崇高的文化定位。它是爱的大纛,憎的丰碑。
此文为《我们伟大的母亲》后记,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