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写作都有自己的敏感点和情感穴位。我不敢说我多么熟悉小人物,但与他们接触更多一些,现在也如此。与他们打交道,我更轻松更自在,写他们我更能找到感觉。”
胡学文的写作,多数与故乡有关。故乡与童年于他而言如同土壤之于植物,不仅是胡学文一生难以掘尽的矿藏,而且对他的创作风格有着难以言说的神秘影响。在写超出故乡题材的作品时,他也常常要返回写一篇与故乡有关的小说,否则就感觉断了根基。
“写到乡村,脑里便会呈现完整的图景:街道的走向,房屋的结构,烟囱的高矮,哪个街角有石块,哪个街角有大树。如果写到某一家,会闻见空中飘荡的气息。”胡学文的写作几乎不需要想象,而是自然而然的呈现。故乡提供了可能,但万物都有两面性,他在利用这些可能的同时也有不安。所以,胡学文觉得,写作需要难度,轻松获得有时对写作是一种伤害,怎么处理故乡经验可能比故乡经验本身更重要。
胡学文的中篇小说《从正午开始的黄昏》获第六届鲁迅文学中篇小说奖,如果说每个人的写作都有自己的敏感点和情感穴位,那么胡学文的“穴位”在“小人物”。在他眼里,人物没有大小之分,他们的身分不过是某种社会标识,如果必须正视这种标识的存在,他须努力写出小人物的大来。
读书报:处女作《骑驴看唱本》的发表顺利吗?早期的文学积淀来自哪里?
胡学文:我从小喜欢文学,想当作家是多年以后的事了,那个梦做得比较晚,做梦也需要能力,我是一个没有自信的人。《骑驴看唱本》是在张家口的刊物上发表的,还算顺利。我读书不多,天分不够,写作靠的是感觉和冲动。我很珍惜这种感觉,但我知道,想走得更远,光靠感觉是不行的,我一直在努力。
读书报:你的很多作品,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比如《天外的歌声》、《秋风绝唱》、《极地胭脂》、《一棵树的生长方式》等,能否谈谈家乡对你的性格和创作的影响?
胡学文:家乡对我的性格和为人确实有影响,但对创作的影响可能更大些。故乡与童年对作家的重要就像土壤对于植物,不仅是写作者一生难以掘尽的矿藏,而且对写作者的风格有着难以言说的神秘影响。回顾自己的写作,多数与故乡有关,确实难以掘尽。故乡提供了可能,但万物都有两面性,我在利用这些可能的同时也有不安。写作需要难度,轻松获得有时对写作是一种伤害,怎么处理故乡经验可能比故乡经验本身更重要。
读书报:你的创作早期是农村题材,后来的《婚姻穴位》便走出了乡村。是否与自己的经历有关?
胡学文:我的写作与自己的经历确实有关。我对乡村有感情,所以写乡村更多一些,但也尝试写城市生活。虽然我在感觉上至今没进入城市,但外来人的身分给了我别样的审视角度。在今天,其实很难分清城市和乡村的界限,特别是对于一个人,他的生活多伴是混杂的,所以现在写作我脑里首要考虑的不是这个人生活在哪里,而是他怎么生活的。这一点非常重要。
读书报:你的作品较多地关注老百姓、小人物,尤其是农村妇女。你平时和他们的交往多吗?写作素材来自哪里?这些作品被归为“底层文学”,您认为自己的作品在“底层文学”中有什么特点?
胡学文:每个人的写作都有自己的敏感点和情感穴位。我不敢说我多么熟悉小人物,但与他们接触更多一些,现在也如此。与他们打交道,我更轻松更自在,写他们我更能找到感觉。我就是他们中的一员。底层这个词一度很火,刊物上到处是与底层有关的小说,一些人那么用力地往这趟车上挤。底层被置疑被批评时,挤的人又为自己辩解,生怕和底层扯上关系。其实,无论是热赞底层文学还是批评底层文学,只要是站在文学的立场都没有问题。
读书报:你在语言文字上有怎样的追求?感觉你的文字特别有画面感,是否也是作品较多被改编为电影的原因之一?《婚姻穴位》被改拍成影片《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中篇小说《一棵树的生长方式》《飞翔的女人》《极地胭脂》《婚姻穴位》等多部作品被改为影视剧。
胡学文:我努力追求语言的色香味,当然在写作中并未达到。语言是技法,但又不仅仅是技法,它还是种子。写作不停止,这粒种子就得精心培育,尤其我这样笨拙的写作者。作品是改编了一些电影,可能与画面感有关吧。另外还有《大风起兮》《私人档案》等。
读书报:写了这么多年,你觉得自己的创作面临怎样的时期?
胡学文:进步缓慢,太慢了。我常常怀疑,还能不能写下去。虽然怀疑,我并没有放弃的打算。毕竟我还热爱。我需要改变,需要突破和超越,能走多远,能走多久,我不知道,我知道的是我不能停下来。
读书报:中篇小说《从正午开始的黄昏》获第六届鲁迅文学中篇小说奖,这是你最满意的作品吗?你如何看待这次获奖?在写作上,你有怎样的追求?
胡学文:与别的作品相比,这篇小说似乎不怎么规矩。一位评论家在读过小说后,说了这样一句,你还能写这样的小说,我很惊讶。她的话挺鼓励我,其实也在启发我。变化是重要的。
我得过不少刊物奖,获鲁奖还是第一次,很高兴,也很荣幸。获奖并不能证明写作达到了什么高度,只是某些方面的肯定,对于不自信的我,特别需要这样的鼓励。每个写作者心里都有一个目标。有时听别人说想成为什么样的作家,我很敬佩。我不敢那么说。作家永远靠作品说话,作品摆在那儿,一个字不用说,别人也会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作家。若写不出或写出来了,自己都不满意,说出来又有什么意义呢?
读书报:一直以中短篇见长,你如何看待长篇写作?
胡学文:中短篇是短跑,长篇是长跑,需要持久的心力和耐力。借用一个词,是综合实力。大师们,无论写长篇的,还是写短篇的,我都充满敬意,而向他们致敬的最好方式就是写作,时机成熟,我会写长篇的。
读书报:最近出新书吗?能不能介绍一下?
胡学文:4月份中篇小说集《奔跑的月光》由电影出版社出版,书中收录了6部中篇。与以往出版的小说集不同,这6个中篇故事性强,均改编为电影。如《奔跑的月光》改编为《一个勺子》,《向阳坡》改编为电影《向阳坡传说》。
读书报:《奔跑的月光》主要内容是什么?改编的电影《一个勺子》是否与故事的独特性有关?
胡学文:《奔跑的月光》写一对中年农村夫妇,临时收留一个智障流浪汉,本想替流浪汉寻找家人,结果引来各色人的争夺。对于小说,故事只是影子,承载的思考才是重心。陈建斌看中这篇小说,改编的电影获得了金马奖,可能与故事有关吧。不过,小说是作家的作品,电影是导演的作品,体现导演的想法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