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身体里的汉字》,张一清、富丽、陈菲著,中华书局2015年1月第一版,32.00元
这是一本讲解汉字的著作,重点讲解了与人身体有关的汉字。例如:“寻”在甲骨文里的字形是人伸展双臂的样子,表示伸开两臂丈量宽度,所以其最初的意思就是一种长度单位,一“寻”大约为一米八;“数”在字形上表示的是用手(字的右半边)结绳(字的左半边)的意思,反映了先民结绳记数的情形;“面”在甲骨文里的字形是外面是脸的轮廓,中间是眼睛,“脸”最初只是“面”的一部分(目下颊上,即大致为颧骨的位置),“颜”指两道眉毛之间的部分(即印堂的位置)……该书充分利用甲骨文、金文等的研究成果以及《尔雅》《说文》等典籍,对汉字做追根溯源的研究,使读者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读来趣味横生,值得推荐给中小学生以及对汉字文化感兴趣的读者。
《日中关系40年史(1972-2012)》(全四卷),[日]高原明生等编,步平等审校,欧文东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7月第一版,280.00元
2008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了由中国学者编撰的《中日友好交流三十年(1978~2008)》一书,在日本学界引起较大反响,当时日本学界即提出也要编撰一部同样主题的研究专书,以反映日本学者的观点。这就是由高原明生等主编的这套书的缘起。整套书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民间交流4卷,其中“经济卷”按主题考察了在任何人都始料未及的中国经济的巨大变化中,日方是如何参与的;“社会·文化卷”从“熊猫来日”一直到“池袋中华街”构想,列举了中日交往40年来一些突出的社会文化现象;等等。“世界上的两国关系史,很少能得到如此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日方如此评价这套书的出现。在翻译过程中,中方尽量完整、准确地呈现日本学者的叙述和观点,在一些重要问题上,以译者注的方式说明中方的习惯表述;此外,书中有一些字句、段落、章节的删节,都一一予以注明,显示了严谨的学术态度。
《罗伯斯庇尔与法国大革命》,[英]露丝·斯科尔著,张雅楠译,商务印书馆2015年1月第一版,68.00元
他是卢梭最坚定的信徒,一个热衷改造人类社会的理想主义者;他口才出众,风度翩翩,万人倾慕;他无比真诚高尚,是不可收买的革命者……但,他手上沾满鲜血,除了演说煽动,断头台就是他最得心应手的实现理想的工具。该如何评价这样一个人呢?是像反对他的人那样称他为“嗜血狂徒”?或像一般左派那样视他为劳苦大众不平心声的代言人?两百多年来,人们从未在对他的评价问题上达成一致。但也许更重要的问题是: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的所作所为是否可以解释?本书试图描绘出一幅尽量更为清晰的罗氏肖像,探究其生命中诸多疑点,像朋友那样“去理解他眼中的世界”。本书出版后在西方知识界颇受关注,也值得中国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