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04月01日 星期三

    从“任性”的翻译谈任性

    李景端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04月01日   05 版)

        近读《中华读书报》王晴佳先生,评政协记者招待会上关于“任性”一词英译的文章,深受启发,但不禁也对任性这个话题,引发一些联想。

        先说翻译。王文认为会议现场口译张蕾,把发言人所讲的“任性”,译为贬义的capricious,是“欠妥的,甚至是错误。”认为按照发言人“反腐一致”这个原意,应该译为deter⁃mined,persistent或者unswerving。笔者对多义词的英译缺乏研究,无意评论具体译法的对错,只想就译者的职责谈点一家之言。

        “任性”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是:放任自己的性子,不加约束。香港出版的《新汉英词典》中“任性”词条的英译是:wayward或capricious,都明确取其贬义。此前有网站征询网友“2014年最任性的事”,大多数的答案,都是列出自做的最出格的事。李克强总理近日也说过:“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这些表明,以公众传统认知来判断,对“任性”一词,理解为放任、太随意,这没有错。

        网上确实出现有把“任性”用于“执著”“不动摇”等引伸用法的,但那是网络用语。众所周知,网络词语随意性很大,许多生造、怪异的用词和义项,没有定型,有些还颠覆传统公认的认知,往往成为昙花一现的语言符号被淘汰。如把“任性”从贬义变为褒义,这种认知,即使在网上也未必成为主流。网民乐意使用网络语言沟通,无可厚非。但在正统传媒上,尤其在政协会议如此庄严的场合,公开使用网络词语,似乎就显得不够慎重。

        翻译自然要遵循翻译本身的规律。不能苛求口译人员,离开说话人的原话,去揣测此话在网络上的任性用法。何况张蕾译时还特意问过发言人,得到他确认后才对应翻译,会后她为此获得许多人的点赞。如果说,她的当场译法不妥,可能引发对外的误解,那这个账,理应算在讲话人不合时宜使用网络词语,而不能算在译者的头上。

        再从“任性”的翻译说开去。现在使用语言方面的任性,从网络词语的流行,还波及到成语的乱用。成语是中华文化长期积累下来的文字精髓,含有约定俗成公认的义项。而如今,常见滥用成语谐音,变规范成语为商业广告,不仅鄙俗,更造成传统语言文字的误导。

        纵观如今社会,在语言以外的其他领域,属于任性的表现,也时时可见。在城镇化和旧城改造中,有些地方不做调查,只凭与开发商一纸合同,就把一些承载着文化历史的古建筑或名人故居,任性拆除了。不久前习总书记在一次会议上说:“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筑”,这话是很有针对性的。近些年,不少地方出现了“大裤衩”“秋裤楼”“酒瓶楼”“元宝亭”等奇怪建筑,招致许多人的反感。还有些景区,本来的环境很和谐优美,可有些人偏要在自然环境中,搞起假古迹或不伦不类的“景观标志”,结果成了损害整体美感画蛇添足的败笔。在我看来,这当中都存在任性的心态在作祟。

        有些任性多出于幼稚无知,但如今,有权、有钱、名望、年轻、容貌、乃至竞争优势,都可以成为任性的资本。例如,土豪炫富,搞豪华排场的婚庆;以戏说、恶搞方式,嬉笑抹黑古人;编造垃圾信息和低俗视频,以博取高点击率自娱自乐;展示离奇和莫名其妙的形象,表现所谓的行为艺术,如此等等。任性心态膨胀的原因有多方面,其中重要一点,就是现在有些人,对时尚的认识存在误区,他们错把某些视觉污染当成时尚。为了追逐时尚,想说就说,爱干就干。殊不知,不知节制的自我表现,以及为吸引眼球,热衷显摆的另类出新,绝非有生命力的时尚。对待时尚,应该少一点任性才好。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