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03月25日 星期三

    不应被忽略的向培良和《飘渺的梦》

    廖久明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03月25日   14 版)

        现代作家、剧作家向培良1905年生于湖南黔阳县,莽原社重要成员,狂飙演剧运动负责人,青春文艺社创始人和负责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怒潮剧社戏剧股主任。向培良一生出版22个集子(《中国戏剧概评》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戏剧批评著作),另有大量作品散见于报刊上,1949年后还写作了一些没有发表、出版的文章,总字数当在400万字以上。遗憾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除一些鲁迅研究者将其作为批判对象偶尔提及外,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已将他遗忘。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情况有所改变,他的戏剧作品和理论得到人们的重视。到目前为止,《中国戏剧美学思想发展史》(焦尚志,东方出版社1995年)、《残缺的戏剧翅膀:中国现代戏剧批评史稿》(宋宝珍,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基督教文化与中国现代戏剧的悲剧意识》(王列耀,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插图中国话剧史》(郭富民,济南出版社2003年)、《中国现代话剧教程》(郭富民,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中国话剧表演史论》(吕双燕,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灯话剧研究著作专章介绍了向培良的《中国戏剧概评》《暗嫩》等,其原因当与1917-1927年间的《中国新文学大系·戏剧集》有关,该集收录了18个剧本,其中一个便是向培良的《暗嫩》。洪深还在《导言》中提到向培良及其作品,“白薇底《琳丽》和向培良的《暗嫩》,都是充满着热情的作品,并且都带着一点‘歇斯蒂利亚’——这类戏,非有极能干的演员,是绝对演不了的——《暗嫩》比较地有力一点。……向培良写有一册《中国戏剧概评》,内中虽不免有偏见,但颇值得一读”。

        尽管向培良从1925年起就将自己的主要精力用于戏剧创作、研究、导演、翻译等方面的工作,但也创作过一些小说,小说集《飘渺的梦》便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本集子。据落款,《飘渺的梦》完稿于1924年1月8日,次日《鲁迅日记》中便出现了这样的记载:“夜向培良来。”这是向培良首次出现在鲁迅日记中,应该是送稿到鲁迅家中。该文是现存的向培良的第一篇作品,未见发表。鲁迅后来在为向培良编选集子《飘渺的梦》时,不但将其收入第一篇,还将其作为集子的名称。该集子封面题为《飘渺的梦》,扉页题为《飘渺的梦及其他》,1926年6月北新书局初版,1927年10月再版,1928年8月三版,是鲁迅最初编辑的四种“乌合丛书”之一(另三种为鲁迅的《呐喊》、许钦文的《故乡》、高长虹的《心的探险》)。该书出版后,鲁迅曾在1926年7月10日出版的《莽原》半月刊第13期刊登题为《飘渺的梦》的广告,内云:“这部短篇小说集,为鲁迅所选定,都是作者精心经营之作,倾吐出隐藏在人心深处的精微的悲哀,尤其是青年男女,最易引起读者的共鸣,现已出版,特价至六月底止。”1935年,鲁迅在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时,又将《飘渺的梦》《六封书》《吸烟及吸烟之类的故事》收入其中。鲁迅在为《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写作《导言》时,曾如此介绍该集子:

        向培良当发表他第一本小说集《飘渺的梦》时,一开首就说——

        “时间走过去的时候,我的心灵听见轻微的足音,我把这个很拙笨地移到纸上去了,这就是我这本小册子的来源罢!”

        的确,作者向我们叙述着他的心灵所听到的时间的足音,有些是借了儿童时代的天真的爱和憎,有些是借着羁旅时候的寂寞的闻和见,然而他并不“拙笨”,却也不矫揉造作,只如熟人相对,娓娓而谈,使我们在不甚操心的倾听中,感到一种生活的色相。但是,作者的内心是热烈的,倘不热烈,也就不能这么平静的娓娓而谈了……

        需要指出的是,鲁迅对《飘渺的梦》的评价是不全面的。《飘渺的梦》收录的14篇作品中,除“倾吐出隐藏在人心深处的精微的悲哀”外,向培良还将笔触伸向了其他方面。在《正直人的思想》中,作者叙述了男主人公黄本迪回家离婚的全过程。这实际上反映了向培良当时对个性解放思潮的看法,从小失去母爱的向培良过早地体验了世态的炎凉,导致他常常俯视地面而不是仰望星空。因此,《飘渺的梦》中的一些作品对伴随着个性解放思潮出现的不良现象进行了嘲讽。

        《飘渺的梦》中,除《迷罔》写于1926年4月17日(4月22日《鲁迅日记》中的“得培良信并稿,十七日杨柳青发”中的“稿”当为此稿)外,其他13篇作品都写于1924-1925年。此时,三一八惨案尚未发生,向培良尚未“走向十字街头”,所以这些作品很好地保留了他19、20岁时的思想状态。在这些小说中,敏感的向培良静静地“倾吐出隐藏在人心深处的精微的悲哀”,对当时伴随着个性解放思潮出现的不良现象进行嘲讽。不管是对向培良个人还是对中国现代文学而言,《飘渺的梦》都应得到重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