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夏琪)李伯勇长篇小说《抵达昨日之河》研讨会近日在北京举行。与会者认为,作为一部书写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赣南乡村生活的作品,《抵达昨日之河》同样强劲地传达出了21世纪行走乡村的思想呼吸,是作者数十年扎根赣南乡土,着眼赣南乡土的百年变迁和文化兴衰后完成的又一部长篇力作。
作家李伯勇对知青的思考有深度,表达视角独特。在个人经验如何成为可持续的文学资源,文学创作如何介入思想史的可能性开掘等方面,李伯勇的写作一直有着丰富的“独异性”。《抵达昨日之河》是作家继《轮回》《恍惚远行》《旷野黄花》等长篇小说之后,又一部书写知青生活的厚重之作。作品书写的背景发生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作家以批判和反思介入历史,呈现了一个知青向往融入乡村但最终失败的故事,同时也探索了那个年代中国乡村的面貌和农民的命运。
赣州是著名的客家摇篮。数千年来,伴随历代中原人的南迁、回流,一代代外来人口和当地本土民众碰撞、融合,最终化育了浩浩荡荡并辗转流播海内外的客家民系,形成了深厚古远的客家文化生态系统,成为赣南作家丰富的创作资源。李伯勇的作品弘扬灿烂的客家文明,展现中国客家乡村的生存状态与风貌,塑造了真实感人的形象。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以来,李伯勇长期扎根赣南故土,踽踽奔走于赣南群山,通过大量沉潜细密的采访调研,积累了许多原生态的鲜活的客家族群史料和生活素材。他以深度的文化悲悯和时代洞察、沉静而坚实的文学创作,追寻、勘探客家乡村的历史与现代生存,处于历史转折时期的动荡、变迁与精神走向,用文学思考赣南土地的精神价值。这部作品因此呈现出鲜明的深入生活、植根土地、关注农民的思想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