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03月18日 星期三

    梅里达咏叹

    沈坚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03月18日   20 版)
    梅里达的罗马剧场
    位于瓜迪亚纳河上的梅里达罗马桥

        西班牙,真是块神奇的土地,存藏了如此丰厚的文化遗产。且不说中世纪罗马天主教和伊斯兰教在这里碰撞出了让人惊异的耀目火花,以致于你一迈腿到欧洲寻觅文化交融的范例,就不能不成天惦着直奔西班牙,即使是更为古远的古罗马时代遗存,在这里也多不胜数,叫人叹为观止。现在看来,伊比利亚半岛上古罗马遗迹最集中的地方,大概要算是梅里达了,很有年头的神庙、竞技场、剧场、城墙、高架引水桥和连拱石桥,几乎应有尽有,俯拾皆是。此番走访梅里达,可是我们早就计划好了的。

        梅里达地处西班牙西南部的埃斯特雷马杜拉大区,属巴达霍斯省,自东向西流淌的瓜迪亚纳河横亘城南,同纵贯南北的古代“白银之路”恰巧在此相交,形成一个十字形的水陆要冲。因位置显要,梅里达城的创立比较早,公元前25年(一说前23年),由罗马皇帝奥古斯都的使节卡里修斯所建。当时既是为了保护交通要道,也是用以安置罗马第五和第十军团的大批退伍老兵。所以,城名最初叫作AugustaEmerita,拉丁语“奥古斯都的退伍士兵”之意。后来,地名的前半部分Augusta省略,后半部分字首的E脱落,演变成了今名“梅里达”(Mérida)。梅里达地近葡萄牙,被罗马人征服后,在此设置卢西塔尼亚行省,是罗马帝国在欧洲大陆最西端的行政区,梅里达成为其首府。这地方重要,自古就出了名。

        抵梅里达那天下午,车一进城,便远远望见奥古斯都皇帝的塑像了,不光古代的罗马人,即使今日的西班牙人,看来都没有忘记这位名义上的城市奠基者。下车后,团队的同伴们就迫不及待四处遛达去了。凡到一地,最好的游览方式,无非是实地走一走,用脚掌量地皮。观光观光,不就是多走多看吗?

        我们行不多远,就见路边有罗马时代古城墙的废墟从地下出露,峥嵘兀立,原状原貌。如今的地面比之2000年前罗马人生活的时代,已整整高出一两米,沧桑岁月的堆积物,该有多么厚实!废墟冷冷地矗立着,破败而不规则,其侧旁即为现代的亮丽住屋、政府办公楼或柏油马路,显得不太搭调,反差极大。然而有什么办法呢?西班牙人就是这么执着,一根筋,坚持文物保护的原地、原样、原风格。进入中世纪后,梅里达在西哥特王国时期曾又一度繁盛过,但713年被穆斯林摩尔人占领后,却不受待见,被冷落多年。不过,这倒有幸避过了城市被重新规划、大拆大建的命运,恰恰保存下了许多难得一见的古罗马时代遗址、遗迹。一个城市、一个地方甚至一个人,不见得任何时候都非得需要让别人,特别是那些权力中枢,来关注、青睐和染指的,有时低调也自有低调的好处。

        从城墙的残留部分可见,梅里达城当年的砌墙材料,因为用量大,不敷供应,其实也挺驳杂。既有加工得颇为齐整的完整块石,也有不少是随意拾取的粗糙砖石,关键部位使用坚固材料,次要部位则以简陋材料填充,可知古人造城之不易。不过,城门要道一带的城墙用料,则必定是完好之物,保证有着坚实美观的块石墙面。

        奔流在伊比利亚半岛的大河,因着地势、山脉,多为东西流向的,诸如埃布罗河、杜罗河、塔霍河—特茹河、瓜迪亚纳河与瓜达尔基维尔河。梅里达的南城墙就紧逼瓜迪亚纳河岸,沿河一路铺展,河流成了可资利用的护城天堑。跨河有一座长达792米的石砌连续拱桥,60个花岗石桥拱,习称为罗马桥(PuenteRomano)。这座横跨瓜迪亚纳河的大桥,是迄今所知罗马人建造过的最长的一座桥,古时曾是联接萨拉曼卡—塞维利亚大道上的重要关卡。

        瓜迪亚纳河大桥造型秀美,蔚为壮观,远望之下,河水倒映桥影,充满了诗情画意。多年前,我在国内踏访过闽南泉州附近的安平桥和洛阳桥,两座桥分别有2000米和800多米长,梁式石桥,结构相对简单,分别建于南宋和北宋时期。而梅里达的这座罗马桥,虽长度稍逊,但工程复杂,为连续石拱桥,用料考究,建筑时间更要早出千年,这是不能不使人叹服的。直接临水的桥拱间,桥墩必定开有规则的弧形桥孔,以便丰水期泄洪,减轻对桥墩的冲击力。桥面的设计也很精巧,不仅路面皆以小块方石铺筑,牢固而美观,而且每隔一段距离,桥栏侧旁就留出一片空地,筑一圈圆弧形靠椅,供路人休憩之用,设想十分周到。前年,也就是我们到访梅里达两年后,西班牙还专门发行了以该桥为图案的世界遗产专题邮票,可见其影响之深。

        梅里达不光有跨水的罗马古桥,还有一座类似塞哥维亚水道桥那样的高耸的陆地旱桥——圣拉萨罗奇迹高架引水桥(AcueductodelosMilagros),只是没有塞哥维亚的保留得那么完好了,原长830米,如今只剩下一小段。连接的渡水槽多已塌毁,个别处尚见断壁,余下若干座立柱残迹。立柱以完整的灰白色方石垒砌,筑底镶边,往上每隔1米多嵌垫一层红砖,连拱部分则全用红砖砌筑。所以,整个引水桥建筑既牢固,又极具美感,让人不能不对古代设计师的别具匠心肃然起敬。只是,白云苍狗,往昔的辉煌不再,引水桥的座座立柱头上,如今竟一个挨一个地筑起了鸟巢,一鸟独立,不懈地守护着它栖息的领地。罗马高架引水桥遗址,现已辟作一片绿地,静静地猫在城市的一角,给那些南来北往、好发思古之幽情的人们留了块发呆的地儿。

        城内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正式名称,就叫“梅里达考古群”,指其罗马时代考古遗址多,且分布广泛、随处可见。确是如此,今日的梅里达,就整个坐落在当年罗马古城的地基之上,可谓遗址遍地,就在我们的身边、脚下。

        次日上午,去我们下榻处不远的罗马集议场和狄安娜神庙旧址转了转。梅里达的市民怕都习惯了,低头不见抬头见,古迹常是触手可及的。

        集议场(forum)一般也译作罗马广场,大部分罗马人的古城内都有,是一处当时罗马城市居民必不可少的公共空间,供人们日常聚会、商货交易乃至诉讼、审判之用。但凡城市的大小事务,都是在这里公开讨论议定的,这是罗马城市乃至一般欧洲城市同我们东方城市的一个显著差别。集议场如今还残留着早年公共建筑的一片廊柱,采用美丽精致的希腊科林斯柱式,横梁上镌刻着神像浮雕,一边的残墙上还立有身披托袈的罗马名人雕像。殊为不易的是,这些精美雕塑历2000年竟依旧如初。由此也可想见当时罗马人的生活场景,那是在一种洋溢着艺术气质的氛围下展示的,井然有序而又罗曼蒂克。

        狄安娜神庙(TemplodeDi⁃ana)是供奉罗马宗教内狄安娜女神的,她司掌野兽、狩猎和家畜,为化育之神。早先是土著民的丛林女神,后渐与希腊狩猎女神阿耳忒米斯的身份和功能混同。狄安娜庇佑罗马社会里的底层居民,特别是奴隶,据说每年狄安娜节日时,奴隶还可放假。梅里达有此庙,足见当时的狄安娜崇拜之风已传至西班牙了。梅里达的狄安娜神庙,现今尚存巨大的石砌框架,由两排12根科林斯式立柱撑起,高巍大气。神庙侧旁有后建的伊斯兰风格建筑,借助石廊柱作屋角,将之砌入墙内,现在为了展示建筑原貌,才使立柱重又显露。神庙一侧地面,又有长方形浴池,不知是否同祭神前的净身有关?

        梅里达历史遗迹的复原,从理念到实践,确有不少颇富启发并值得我们借鉴的方面。遗址残墟一角的不少立柱构件,不是光剩爱奥尼亚式柱头,便是残留几段柱身,西班牙人如何修复文物呢?为与原构件相接,并恢复原柱身高度,竟填加红砖砌筑,使人一目了然,知道哪些是原物,哪些是后补的部分,以分辨清晰,绝不鱼目混珠,而这恰是国内所欠缺的。游览梅里达,本应参观这里的国立罗马艺术博物馆,它收藏有当地发掘出来的所有罗马文物,品类繁多,洋洋大观,可惜那天适值周一闭馆日,无缘得见哉。

        梅里达的罗马时期建筑体量最大的,除瓜迪亚纳河大桥外,就数椭圆形露天竞技场(AnfitearoRoma⁃no)及古罗马剧场(TeatroRomano)遗址了。这两处遗址紧挨着,差不多是同一时期规划的,剧场约于公元前16—前15年间落成,竞技场工程则要迟8年才告竣。梅里达的竞技场虽没有我先前所见过的罗马大斗兽场那么宏伟,但也十分壮观了,场地最多可容纳1.5万人。尤其西侧入口的周边建筑保留最为完整,不论弧形看台、台阶、甬道,还是底层设施,原貌都不难辨认。竞技场中央有一块十字形凹地,就是当年角斗士生死搏杀的舞台,低陷的壕槽内则是一座座关猛兽的牢笼,甬道门栏处有石门枢,人兽斗技时用的野兽,即由此放出。观众由外部穿过石砌拱门进入竞技场,可拾级而上,看台分上下两片区域,中间隔以走廊,各排座席之间,又以台阶式上下廊道相连接。可以说,我们如今熟知的现代体育场馆的设计理念,实际上就是从2000年前古代希腊罗马人那里全盘承袭的,这真让人称奇!

        罗马剧场也很具特色,无论舞台还是观众席,保存得都相当完好。过去我在法国里昂参观过那里的罗马剧场,扇形的舞台和观众席,风格简约。而梅里达的剧院,却有着气派的两层廊柱型包厢,位于舞台背后,高高耸立,可安置背景道具、灯光音响之类。剧院迄今仍在继续使用。那天,碰巧遇上支西班牙业余合唱队在舞台上排练,无伴奏合唱,都是中老年男女,兴许是群退休者的自娱自乐。其男女声搭配之谐调,音色之美,音准之佳,都不输于专业演员。我们纷纷坐下,听得十分来劲儿。地中海、大西洋之风劲吹,滋养出西班牙人天赋的才华,以至他们对艺术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独特颖悟力和表现力。随后,一位个头不高的女歌手又独自唱了一首,有人现场录音,或应电台之需。只见她双手叉腰,以她那高亢的声韵,吟唱出陌生却又似曾相识的一曲,如行云流水,仿佛南国的微风,在这梅里达的历史陈迹间轻拂……歌毕,引得我们掌声连连,大声喝彩,由衷赞赏这位一展歌喉的西班牙夜莺。

        老外来中国,在公园里欣赏百姓的京剧清唱或扇子舞,敢情也不外乎如此了。梅里达是历史的,也是文化的。音乐歌舞,折射出的也许就是一个民族潜藏内里的悠远心声。走进西班牙,假如没有聆听过安达卢西亚魅力四射的歌唱,没有感知到弗拉门戈舞的躁动,文化的体验恐怕是要打些折扣的,甚至还不能说真正触摸过西班牙了吧。(沈坚 文/摄)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