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03月11日 星期三

    分类力荐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03月11日   09 版)
    【长篇小说】

    十五年前那部深刻剖析知识分子众生相与中国社会的《沧浪之水》至今仍在读者口碑与市场反响中表现不俗,作者阎真的写作姿态和节奏并未因此改变。长篇新作《活着之上》依然深入、犀利,有隐含在文字背后的伤感。从乡村少年眼中的生死写起,当他走上求学之路,步入北京某高校的教育、学术场域,那些“象牙塔”中的传说被现实的残酷、人性的幽暗所击碎。书中,阎真在对现实的反思与对人性的发掘层面更进一步,笔触与技巧也更加成熟。在他笔下,知识分子的某种伪善、高校与学术界存在的投机和腐败无所遁形。这些现象并非全部,他也塑造了不想随波逐流、努力保持人格独立与学术纯粹的知识分子形象。为稻粱谋的现实境况下,总有一些精神范畴的东西要超越生活本身。
    【纪实】

    近年来从官方到个人时常提到“关注底层”,而关注容易,如何客观、理性地面对并描述底层的生存状态是个难题。在图文纪实《最后的耍猴人》中,作者(拍摄者)马宏杰把多年对河南省新野县樊集乡冀湾村行走江湖的耍猴人群体的拍摄与记录以生动、详细、冷静的图片和文字呈现出来,不止介绍了猴戏这一从古至今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街头卖艺方式,更对这个神秘、隐蔽的耍猴人群体的来处、流动范围、生活细节以及在城市化进程中日益丰富的娱乐方式背景下面临的艰难处境有所体察。为拍这个题材,马宏杰付出12年心血,与耍猴人同吃同住,一起扒火车、睡桥洞,他的镜头像是旁观的一双眼睛,如实记录着也许是中国最后一代耍猴人的故事,也是对中国社会底层境遇的一种关切和反映。
    【传记】

    对于X射线晶体学和分子生物学,本书传主是做出奠基性贡献的科学家之一;他撰写了《科学的社会功能》,预言了大科学时代的到来,这使他成为了科学社会学的开创者之一;“二战”期间,他参与多项军事工程技术研究,特别是在诺曼底登陆战中的贡献为人所津津乐道;他曾任国际和平理事会主席,成为游走于唐宁街、白宫和克里姆林宫的少数人物之一;他曾访问中国,与毛泽东、周恩来在一起交谈;他还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一个广为人知的“情圣”。在这本传记中,作者充分利用传主的信件、日记等一手资料,并遍访其家人和朋友,全面细致地呈现了贝尔纳丰富多彩的一生。我们爱读关于天才人物的传记,那能让我们看到人之可能性的极限在哪里,本书正是这样一本传记。
    【艺术】

    引领“私写真”之风潮,佳作众多也颇多争议的日本摄影大师荒木经惟对这门艺术的理解首先是,“摄影呢,必须先拍自己爱的东西,并且坚持下去。”这是他在《其实我啊,相信写真》里的话。事实上,他多年的拍摄一直秉承这个原则,拍东京街景、天空与植物、形形色色的路人、妻子阳子和猫,都是寻常事物,却往往有出人意料的角度,有藏在镜头背后的感情。在这本书中,他以极为感性而诚恳的口吻讲述自己的观看之道、摄影心得,对摄影艺术乃至对这个世界、爱人的看法。他的表达有些天马行空,甚至有些超出读者的阅读分寸,一如他镜头下的画面,但也唯有这些想法才催生出书中那些精彩的摄影作品。说这是他的创作随笔,其实基本不涉及任何技术层面的东西,说是他的“谈艺内心独白”更贴切。
    【儿童读物】

    真正的马克思是这样的。15岁写的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打动老师,22岁时思考的问题就非常了不起。北京大学教授韩毓海近年来以溯游而上、正本清源,澄清马克思、还原马克思、回归马克思而闻名。在中少总社的再三邀约下,韩毓海专为少年儿童撰写了这部厚重的小书,并修改十多次。书中,韩毓海打通马克思主义研究、历史、文学和哲学,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青少年介绍了马克思的生平,更阐述了马克思关于人类劳动、现代文明、资本与金融、马克思对中国的意义,颇多创新见解,生动活泼,痛快淋漓,让人耳目一新。“伟大也要有人懂。马克思的哲学学说,我们不应将其‘神化’,更不应将其狭隘理解。”韩毓海如此谈及他写下此书的初衷。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