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02月25日 星期三

    守望虚无,其实是用孤独守望梦想

    周明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02月25日   24 版)

        亦夫抱着厚厚一叠校样来找我,说自己新书要出版了,嘱我作序。我有些惊讶:“小说你怎么想到要我作序?如果是散文集,我自然义不容辞。”不料亦夫说:“确实是散文随笔集。”我这才意识到在自己的判断中,亦夫的身份早已经被我标注成为一名小说家,而忽略了他在散文随笔方面其实同样卓而不群的能力和成就。

     

        认识亦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事了。那时他刚从北大毕业,分配在国家图书馆工作。因为在校时就喜欢写作并有作品发表,故而与一些作家多有交往。我记得他是已故著名诗人牛汉介绍和我相识的。起初只知道他叫吕伯平,喜欢文学,发表过一些文字,是我的陕西小老乡。小吕身上多有西北人的热情,当时由于他在国家图书馆上班,许多朋友有资料需要查找时,他都会给予积极的帮助。1994年初,忽然有两部长篇小说《土街》和《媾疫》在书市上达到了洛阳纸贵的畅销度,印行后者的中国戏剧出版社找到我当时主持工作的中国作协创联部,希望联合召开一个“亦夫作品研讨会”。等到我见了作者,这才发现这个奇迹般“一夜成名”的亦夫,原来就是吕伯平。那次在文采阁如期举办的“亦夫作品研讨会”上,当时文坛许多评论界的重镇几乎悉数到场。大家对其两部小说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在随后的岁月中,亦夫无论是从国家图书馆易职到文化部,还是后来举家东渡扶桑,他都一直在坚持小说创作,先后出版了《玄鸟》《城市尖叫》《迷失》《一树谎花》等多部长篇小说。长篇小说使他完成了从吕伯平到亦夫的转化,加上多年来他送我的新著都是小说,所以“小说家亦夫”这个先入为主的印象自然在所难免。

     

        其实早在1991年出版的《上升——当代中国大陆新生代散文选》一书中,亦夫作为新生代散文的代表作者之一,不但数篇佳作被收录,且被编者在该书序言《上升的星群——论当代中国新生代散文》中给予了重点评价。在这本书之前,我也从报刊杂志上零星读到过亦夫文笔清新、意境脱俗的散文作品。只是当时由于数量不多,加之一部部长篇小说的影响力远超读者群相对偏窄的散文,所以我以为散文写作于他,只是长跑之后的闲步,大酒之后的小酌。但放在我面前的这部散文随笔集,字数居然高达近30万,这确实出乎我的预料,也让我更对他的创作实力更加刮目相看。

     

        与亦夫诡异神秘、反叛常规的小说相比,他的散文出乎意料地呈现给读者一个温情而世俗的人生境界。无论是书写情感心迹、伦理人情、感悟怀想,还是描摹山川江河、往事旧物、陈迹昔景,亦夫都是用一种平和舒缓却又充满张力的笔调,让看似普普通通的一段旧情或一桩往事,或投射出一丝穿透表象的深邃和哲理,或呈现出一缕超越平淡的温情与暖意,会让人的内心瞬间产生震撼或感动。亦夫的散文和随笔,曾见诸多个选本,但独立成书,《虚无的守望》却是第一本。我通过和他交谈方知,其实这么多年以来,他除了主要创作精力继续放在长篇小说上之外,同时还一直在为国内国外多家报刊撰写专栏文章,日积月累,自然便有了可观的收获。

     

        亦夫的小说和散文,无论风格还是题材,都可谓一重一轻、一黑一白甚至一阴一阳。这种相互排斥的感觉曾让我深感困惑。我多年前曾就此问过作者本人,他一笑而语:“可能我是一个性格分裂的人,长篇小说是我的精神妄想,而散文随笔则是我的世俗观照。”这种带有自嘲意味的回答,当时让我依旧多有不解。但二十多年的漫长时光,亦夫却用他对人生、对生活几乎一成不变的态度,让我对他两种看似对立的创作风格,获得了高度一致的认识:无论是“精神妄想”的长篇小说,还是“世俗观照”的散文随笔,都是作者对存在于自己梦想中的一个圣域的孤独守望。这个圣域里的风情人物,无论是邪恶还是良善,无论是丑陋还是美好,无论是消极还是积极,都是从琐碎的世俗之中剥离出来的、最纯粹最真实的人性真相。是否拥有一个纯粹的精神圣域并不弃相守,在我看来,对于一个真正的文人至关重要。而一个能孤独守望精神圣域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缺乏甚至是对抗世故的。以亦夫作品的数量和质量,他早该跻身于所谓“功成名就”的作家之列。但我们相识20多年来,亦夫却断然远离社交,远离所谓的圈子,远离喧嚣的文坛,安静地写作,安静地生活。起初我还不忿于命运对他的不公,但随着时光的不断流逝,看着他从青年到中年,生活的态度和方式一直保持着初见时的状态,这种也许会让有些人认为“不曾进步”的一成不变,却让我越来越觉得亦夫其实是一个智者:他早就看清了生活的真相,因而从一开始就选择了平静、淡泊和安祥。

     

        对于一个有着精神家园的人,看似孤独的守望,其实有着常人所不能理解的快乐。

     

        《虚无的守望》,亦夫著,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32.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