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02月04日 星期三

    生态视角看中国古代文学

    ■周劲含

    周劲含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02月04日   10 版)
    《欧美生态伦理思想与中国传统生态叙事》,刘卫英、王立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7月第一版,66.00元

        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欧美生态伦理思想为国内学界瞩目,陆续不断的专著论文介绍,很快使其超出了学科疆域。生态文学研究较早兴起于外国文学、哲学界的介绍,现当代文学研究界也应声响应,令人遗憾的是,古代文学研究较少涉足者。我们高兴地看到,刘卫英、王立教授新著《欧美生态伦理思想与中国传统生态叙事》出版,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种状况。

        该书重点在首编。该编专题性地揭示人与动物的关系,从家畜(牛)、猛兽(虎)、较弱小的猴、蜘蛛、雁到两种水生动物巨鼋、巨蚌,总结其生态叙事源流及伦理学意蕴。第二编讨论了树神、仙草崇拜和柳树崇拜,因后者非常特殊,又符合国人崇尚阴柔的审美,因而独立成章。第三编“虐食”,透视虐食行为的反人类、非生态性质。该书论从史出,呈现了大量文献中的中国古代生态理念资源。

        作为对中国古人叙事的新的审视角度(生态角度),著者用许多生动例证,阐发“万物有灵”下的传统动植物叙事。英国诗人利·亨特咏叹,鱼的眼中,那些怪模怪样的陆地上之“人”,怪异、丑陋;日本作家夏目漱石,写出猫眼中看到的人类的野蛮、专横与粗俗;女作家雷切尔·卡森倡导从鱼儿们的视点观察那些掠夺者和毁灭者。要从生态伦理资源角度看,古代某些“二三流”小说可能超过小说名著。如明末《东度记》,就展示了作为弱势群体的大鼋的视角。鼋精率领众虾鳖鱼虫战败了捕鱼者,把渔人变成鱼虾,让人也感受被宰割的恐惧,这就极具生态伦理意义。

        多样化地展示动植物生命价值,是该著所长。譬如,虎之类的猛兽,虽为人类畏惧,却常有与人相亲相安的传奇:虎不伤孝子、虎知报恩等;猴与人形貌最为接近,多被表现为冒充人类、向人类挑战,于是常有“擒猴”的书写……该书对于仙草、柳树、巨蚌甚至蜘蛛的文化史描述及生态学意义,概括允当。而关于“虐食”陋习的批判,特别具有文化反思的当代价值。

        值得注意的还有,该书将民国武侠小说(主要指平江不肖生、赵焕亭、还珠楼主等“旧派”武侠小说)也划归传统生态思想构成,这是一个很有建设性的看法。这些材料的运用,也为该书所再现的传统生态民俗记忆增添了不少有分量的内容,构成了该书的一大特色。

        总而言之,该书以舶来的生态伦理批评理论阐释本国的传统文学,角度新颖,体用结合,在同类书中特色独具。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