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02月04日 星期三

    深度

    遭遇“非文艺时代”文艺社如何逆势发展

    陈香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02月04日   06 版)
    郑重

        由于市场的变化,文艺出版未能重现上世纪90年代的辉煌;同时,文艺出版竞争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很多民营资本进入此领域,诸多网络文学平台也已成气候;优秀的出版资源几乎都集中到了几家大出版机构麾下,用“惨淡经营”来概括目前部分地方文艺出版社的生存境况,似乎是恰如其分的。

        从2011年至今,浙江文艺出版社的规模从7000万发展到逾2亿码洋,净利润从200万增长到近800万,在文艺出版并不景气的当下,逆势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样的发展是如何实现的?四年间,浙江文艺社摸索出的是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

        毋庸讳言,这是一个非文艺的时代。由于市场的变化,文艺出版未能重现上世纪90年代的辉煌;同时,文艺出版竞争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很多民营资本进入此一领域,诸多网络文学平台也已成气候;出版界集体转制的过程中,消耗了没有教材教辅积累的文艺社的元气(改制成本以数千万计);在事转企过程中,文艺社的一批骨干流失,出版人才面临青黄不接的局面。

        与之同时,两级分化的现象在文艺出版社中表现得日益明显。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优秀的出版资源几乎都集中到了几家大社和民营公司麾下,用“惨淡经营”来概括目前部分地方文艺出版社的生存境况,似乎是恰如其分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浙江文艺出版社是最辉煌的地方文艺出版社之一。尤其是90年代,曾是文艺出版界的一面旗帜。然而,进入新世纪后,浙江文艺也一度陷入亏损。两任班子的努力,让浙江文艺社进入到正常经营的轨道,为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从2011年至今,浙江文艺出版社的规模更是从7000万发展到2个亿码洋,净利润从200万增长到近800万,在文艺出版并不景气的当下,逆势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这样的发展是如何实现的?四年间,浙江文艺社摸索出的是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这样的一条发展道路,对当下的文艺出版尤其是地方文艺社,有何借鉴意义?

        寻找突破口

        2011年,郑重告别已工作近十年的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走马上任浙江文艺出版社社长一职。告别欣欣向荣的少儿图书市场,投身呈下滑趋势的文艺图书市场,对郑重而言,这确乎是一种挑战。

        当时,经过前两任班子的努力,浙江文艺社已经扭亏为盈,规模达到几千万,更有200万的利润,具备了大发展的基础,在地方文艺社中实属不易。郑重对自己的定位非常清晰:“在前任经营班子的基础上,面向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

        当时,文艺社的负担很重,40个在职人员,就有36个离退休人员。然而,浙江文艺社有着良好的品牌基因。

        郑重回忆:“八九十年代,浙江文艺社影响最大的有‘世界文学名著’图书品牌(金色封皮),风靡全中国。后来,由于中国加入了世界版权公约,就不再印了,但我们现在已经盘活了外国文学这个品牌。还有就是名家散文品牌。”

        在郑重看来,80年代是读诗歌的年代,90年代是读散文的年代,2000年是读小说的时代。2000年之后,诗歌已经没落,但近几年随着互联网Web2.0以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众阅读呈碎片化趋势,读散文随笔、读诗歌的氛围在慢慢回升。“浙江文艺社90年代对读散文诗歌的节奏卡得很准,所以引领了散文时代。”浙江文艺社推出的学者散文、台港散文、名家散文,包括后来推出的当红作家散文,几大散文书系引领了全国散文阅读的热潮。如我们耳熟能详的钱锺书散文、秋雨散文等,就是由浙江文艺推出;港台一批名家散文,如林清玄、张晓风、余光中的散文,是浙江文艺社最早引进内地的。世界文学名著和名家散文成就了浙江文艺的品牌基因,这也为浙江文艺社竞争高端内容提供了底气。

        当然,不容回避的现实是,相当长的时间里,因为现实的经济情况,很多出版资源都流失了。老的一批出版人才也都走了,青黄不接。当然,因为经济上已经实现扭亏,首先要恢复的是信心。“作为一个出版人,如果你自己都没有底气和尊严,是做不好工作的。”由此,郑重来后所做的第一件工作,就是把愿景设好。“坚持一个目标,做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品牌文艺社。”

        树立发展目标后,郑重把发展的突破口放在对高端内容、畅销内容的竞争上。而当时,很多浙江文艺人已经失却了对高端内容竞争的信心。

        上任伊始,郑重就发现了《甄嬛传》这个大项目。当时,合作方出于对郑重此前运作超级畅销书的信任,给浙江文艺的条件已是比较优惠了,但最基本的投资也要600万,保底版税200万以上。“当时,文艺社200万利润,还要负担这么多离退休同志的保障。一旦这个项目亏了,三年都翻不了身。”当时,社里大部分同志都不倾向上《甄嬛传》这样的“冒险项目”,“这是一种善意。”郑重说,“这样的项目,如果做砸了,我肯定就被扫地出门了。”

        但是,网络文学发展这么繁荣,而且在网络文学中,《甄嬛传》的文学品质是非常好的,堪称网络文学经典,后面还有电视剧联动预期,“如果这都不去做,那做什么?国内这些顶尖的原创作家,哪一本书开出来不是百万的版税?”郑重说,如果不下这个决心,那浙江文艺会被逐渐边缘化。

        郑重下定决心拍板。“当时我就说,我走人没关系,挨骂也没关系,但是出版社要发展,冒这点风险,是我作为法人代表应该承担的。”

        但是,作为一位经营者,郑重又要小心求证。“各个维度我都已经权衡好了。”

        “作家出完单行本后,要看他的人气是否往上走,如果是,就可以出全集。而且,这部小说在网上有几千万的点击,这就是受众基础;最根本的,还是要分析题材和角色的典型性。其实,所有形成畅销的图书,都是因为它击中了大众心理的薄弱环节。”

        浙江文艺社把所有的“甄嬛体”语言拎出来了,电视开播后,全部在网络上引爆抛出。“电视剧影响力很大,这是火种;只要抛出来,大家就会流传。”这种又新鲜感又接地气的语言,一度成为当下最为流行的“网络体”。

        后面,钱文忠、商传、易中天、杨红樱等名家、畅销书作家的作品纷至沓来。

        事实上,在产品线建设上,光拥有常销书是不够的,常销书必须要畅销书和超级畅销书来带动,“就像一个聚光灯,把出版产品照亮”。既有尖刀——龙头产品,再跟着一批常销书,这样的出版产品线才是良性的。

        “没有大畅销书引领的产品线,在市场上会被慢慢边缘化。在渠道的架位争夺上,会越来越缺乏竞争力。”

        产品线规划

        数年以来,郑重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是,要拥有长期的影响,文艺出版社应该具备怎样的产品线规划和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基因要根植到每位员工身上。”就在去年,浙江文艺社的社标已经形成体系。这个社标的设计稿,是左边一本书,右边三根线,这三根线代表三条水系——钱塘江、西子湖、大运河,“做出版,要有钱塘江的激情,大气磅礴的胸怀,又要有大运河的深沉的积淀,还要有西子湖的灵动和唯美。”

        那么,浙江文艺要做怎样的产品?“第一,三名。即名作,名家,名人。总而言之,要发现和创造最有价值的阅读。第二,三品,即品质,品相,品牌。做内容产品,不但品质要过硬,所有的装帧形态要到位,还要在市场上形成品牌。”

        浙江文艺的内容销售战略就是,其一,统筹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目前,浙江文艺给集团数字出版公司提供的内容是最多的;其二,统筹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走出去一定要抓”;其三,统筹主业销售和产业链延伸销售,“我社销售了些原始版权。当然,大牌作家的影视版权都在自己手里,不一定会给出版社;但是我们可以和影视动漫协同发展。”《甄嬛传》余热未消,接下来的《芈月传》、《媳妇的美好时代》等同名小说也都在浙江文艺推出。

        总而言之,品牌影响力还在,要实现全面发展,则必须要突破内容开发,装帧设计,全程策划,市场通路瓶颈,库存呆滞款等五大瓶颈。

        内容开发方面,如前所述,哪怕承担风险,浙江文艺也要参加对有影响力的内容的竞争。现在,浙江文艺已经构筑了中国文学、外国文学、青少年文学、大文艺等四大板块。

        在最为重要的中国文学板块中,浙江文艺根据自身资源积累,细分为主题出版产品线、网络小说产品线和名作家产品线。

        建设产品线,一是内容要有高度,二是必须要有一批作家支撑,三是至少可以在两到三年内持续推出。“有40、50个以上的品种规模,才叫产品线。而且结构要合理,有领头的,跟随的,畅销的,常销的。”

        在浙江文艺主题出版产品线上,有海飞、王旭烽、袁亚平、王慧敏等作家支撑;网络小说产品线已经成为浙江文艺的品牌产品线,《甄嬛传》、《芈月传》、《花开锦绣》、《将军在上》、《沥川往事》等精品层出不穷;钱文忠、易中天、商传等一批名家传统文化名家线;陈丹燕、周国平、王小波、麦家等名作家支撑起了浙江文艺社的作家产品线。

        网络文学出版平台方兴未艾,但郑重并不认为网络文学的线上发表对实体书有致命的替代性。“网络平台可以培养忠实的粉丝。在网上跟帖阅读,就是在投入自己的时间、情感,是在培育粉丝。这是传统阅读不容易具备的。”

        在网络火了,纸质书就拥有了最基本的受众,而拥有最基本的受众,就容易在市场中间站住脚。书店不成文的严酷规则是,一个月没有实现销售,马上就退货,即使这本书再有销售潜质,也不能形成销售了。“网络的平台使图书拥有一批最基本的消费者,让产品在通路里获得常销乃至畅销的基础。”

        所以,凡是网络上火起来的,再出纸质书,一般也会火,而且,纸质书的出版又进一步推进了网络平台的火爆。所以,网络平台培育了一批大神级的作家。当然,不否认很多网络小说注了很多水分,但总体而言,“这种文学形态,是对传统文学写作形态的一种补充。对传统阅读是一种反哺”。郑重说。

        突破市场瓶颈

        在郑重看来,要突破市场瓶颈,就要形成编印发全流程策划,打破各部门各自为战、画地为牢的局面。“营销应参与到前端;社领导与编辑、营销一起全程策划。”

        打开市场通路的空间,郑重用“省内省外、新华民营、零售团购、虚拟实体”16字真言来概括。此前,省内市场的销售占到浙江文艺社销售额的50%以上,而本省市场和省外市场的理想占比,郑重认为是1:3或1:4左右。就畅销书销售而言,郑重认为,民营应占6,新华是4;对于常销书销售而言,新华是6,民营是4。“我们很少做民营渠道,民营、新华渠道占比可能2:8都不到。”就此,郑重的结论是,市场有空间。

        郑重并不神话营销技巧,“关键是要有好书。否则,拖款没商量,退货没商量。而一有了领衔的龙头产品,书店就会把你送原来的三类四类客户变成一类二类客户。”所以,如前所述,突破内容开发的瓶颈是首位。一定要有畅销、有市场影响力的龙头产品带动产品线的销售,同时激活原来的一系列品牌书和畅销书,市场就慢慢打开了。

        此前,浙江文艺的网络销售只有100多万码洋。郑重把浙江少儿社的网销经验带了过来。一年365天,郑重每天都是第一时间打开电脑,看几大网站的后台,看进销存退数据,还有前台页面,其后,哪些品种该重点做,配置哪些营销资源,哪些该预售,该打套,尽授销售团队。一年多时间,浙江文艺网销的100多万码洋变成2000余万。

        同时,团购的空间也很大。郑重并不讳言,“主要还是省内的优势。我们有一些新课标读物,尽管是类教辅,不是教材,但同样需要深入到各地市,把市场做精做透。”团购的渠道还包括,读书活动的开展,馆配市场,还有一些专业渠道。“很多实体书店已经变坐商为行商,展开店外销售,比如,浙江新华的店外销售占到40%以上,面向各个机构、学校和图书馆、教育系统、农家书屋等。”

        几年下来,浙江文艺的销售结构实现了可喜的变化。市场图书,省内省外的市场比例已为1:4左右;网销实现了十几倍的增量;团购,实现了几千万的增量。而最后的瓶颈,是呆滞款。“如果没有持续地给渠道供货的能力,那前面的款是收不回来的。只有不断催促,不断供货,不断缩短账期,慢慢压缩到12个月以内。”

        一批有经验的老编辑提前退休了,新人没有经验,而且人手短缺,“我来的时候是41个人”。三年时间,浙江文艺社进了18个人。哪怕是中小型出版社,五六十人还是需要的,“现在人手还是紧张的”。如何培养编辑人才和营销人才,郑重给出的办法是“在实践中学”。

        “人才培养,其实还是得益于好产品。没有畅销书在手,跑到书店,别人都不接待。当然,还要培养新人的工作方法,工作习惯和敬业精神。”比如,进销存退所有的流程;怎么跟踪客户,怎么培育客户,怎么和客户沟通。“做好前提沟通,书店会发得更好;包括怎么做营销方面的配合和支持,要改变传统的发货收款、发货收款的简单模式。”

        版权立社

        总而言之,数年来,浙江文艺踏出的是一条“立足浙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发展道路。作为国有出版企业,必定要承担浙江本省的文化建设任务,和主题出版任务;同时,参与名家作品资源的竞争,面向全国做市场;走向世界,是浙江文艺这两年重要的战略之一。譬如,对麦家作品的全球推广。

        麦家作品现在风靡国际主流市场,刚开始只是偶然事件——一位知名汉学家在机场偶遇麦家的作品,出于个人对作品的喜爱,担纲翻译。而后,麦家《解密》进入企鹅经典书系。“我们和麦家一起,迅速利用这个效应,和他的经纪人一起,把他的作品推广到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真金白银卖出去。”郑重期望,抓住麦家作品全球热销的效应,把海外出版的通路和翻译家资源建立起来。

        “中国的文学作品要实现走出去,主要的瓶颈是两个,一是译者。麦家就是遇到了好的译者,所以作品顺利地走出去了;第二就是管道,走出去的渠道。建立起这个管道,就可以把其他作家一个个推出去。”

        现在,易中天的“中华史”系列已经真金白银卖到韩国。韩国虽然是小市场,但中华史系列每本书的保底价都是5300美金。《媳妇的美好时代》走进非洲;颜歌作品售出欧洲三个国家的版权;王旭烽“茶文化三部曲”卖出俄语版。

        郑重期冀,浙江文艺社慢慢实现转型,像国外的出版社一样,做一本书,可以实现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版权销售。事实上,国外很多出版社最大的部门不是图书发行部,而是版权销售部,这个部门带来的利润贡献是最大的。

        “如果中国的出版社也能像国外出版社一样,一本书能在几十个国家和地区销售,持续获取版税,中国出版就能重新进入幸福时代。”

        移动新经济与产业链延伸

        一些庞大互联网文学出版平台的存在,郑重并不认为对传统文学出版构成威胁。“不需要抗衡,文学本就是多元共生的生态。它们的存在,可以推动文学创作的多元化,而传统的文学创作出版机制下,大量的作家可能会被埋没。”更何况,这些网络文学大鳄也纷纷开始进军纸质图书出版了,这意味着两者更好的共融。

        同时,尽管网站用重金签了一些大神级的写手,但也是有限的。“两三年最多只能涌现几个大神级的写手,并不是说拥有了资金,拥有这么大的用户平台,就可以随意造星了。因为文学创作还是很个性化的事情。”

        文学资源可以嫁接各种通路,在主业升级方面,浙江文艺已经开始布局。

        其一,移动新经济,把浙江文艺的读者与新媒体平台打通。现在,浙江文艺的所有内容资源,会通过微信公众号,通过二维码,聚集读者。浙江文艺还将在移动互联网布局,建设“西湖书语”手机站,这是一个移动互联网的平台,也是出版服务的平台。“比如建设甄爱阅读会,聚集《甄嬛传》的书友;陈丹燕旅行会,聚集陈丹燕旅行图书的书友。”这个手机站在PC机上是一个万维网站,但又能够与APP、微信、微博形成链接。一扫二维码,还能提供音频下载,直接在手机上听书,以后还能直接下载电子书。

        “传统销售渠道中,我们竞争的是中端,是卖场;在网络上,我们竞争的是更好的位置;但在将来,我们出版业争夺的是终端,移动终端和终端读者。”毫无疑问,拥有了几十万上百万的用户,将是出版社永续经营的资产。

        第二,产业链延伸。比如,围绕陈丹燕系列旅行书的开发,有陈丹燕旅行会等一系列和新媒体、旅游文化产业相整合的新产业形态,“比如,规划文化旅行线、做旅行视频,与新媒体产业、视频产业、旅游产业打通。”郑重透露,此一产业链运营将引入风投资本。围绕易中天的中华史系列,浙江文艺将开发易中天中华史课堂等一系列的新媒体平台。同时,还可以实现文艺作品向影视、动漫、网游领域的延伸。“中华史课堂就可以往游戏延伸。”

        总而言之,今后的出版市场不仅仅是图书市场,而是内容产业,是阅读市场和服务市场。数字出版不再是传统出版的配套业务,而是另一种产业形态。

        “数字化、网络化、云服务,不管未来的经济形态怎么变,传统出版产业除了印刷环节会萎缩,真正的内容生产环节更会凸显,传统出版人的价值更会凸显。”郑重自信自己的判断:“信息社会,每个受众都拥有庞大的信息海洋,越需要出版人发现、整理和提升阅读内容。”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