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01月28日 星期三

    呼吸文学的清素之气

    ■李振

    李振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01月28日   23 版)
    《重回文学本身》,饶翔著,作家出版社2014年10月,27.00元

        饶翔的评论集《重回文学本身》有一句话打动了我,“他应有走近并了解一个陌生人的细心和耐心”。陌生人让事情变得有意思起来,一切未知而因此滑向细腻和暧昧——似乎饶翔就以这样一种方式面对着他的“陌生人”,面对着他所面对的文本。

        《重回文学本身》其实在回答我们应该如何“重回文学本身”的提问——“如何在现实(社会与新闻热点)的诱惑下,仍然保持文学的品质,如何坚决地以文学的方式对时代作出回应,如何避免使文学仅仅成为新闻事件的复制或简单的演绎”——这是饶翔对文学创作、对作家、对批评者以及对自身的担忧。他给出的答案,则是面对文本的细心和耐心。在这本集子的很多篇目中,他反复地强调“文学本身”、“文学品质”、“文学经验”、“小说结构性”等问题,而这恰恰是我们在阅读以及写作中常常忽略的东西。我们习惯于在文学中寻找某些艰涩的意义,寻找某种可以被佐证的现实,寻找某个可以刺痛我们的利器,在这浓油赤酱的思维里,丢掉的却是文学本身——文学的清素之气,这本是可以贴近,值得付诸细心与耐心的地方。集子里收入了饶翔对《远美村的人们》《读者时代》《初夏荷花时期的爱情》等几篇韩国、港台小说的评论,从这些文章能够看到饶翔对于文本的细腻体味。虽然雷达先生在书的序言中看到了作者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哲学内涵,但于这几篇评论,总像有那么一些细小而闪亮的东西从清晨的草叶中钻出来,似乎更加夺目且惹人疼爱,这便是饶翔从小说里精巧捕捉到的远美村小人物的呢喃与歌哭,两个小姑娘失掉的秘密空间和空间里微渺的歌声,以及失爱女人的旧日回忆。他以这样一种方式寻找着批评回到文学本身的途径,同时又以自己的批评对象提示着相对于大陆小说而实现另外一种文学经验与品质的可能。

        集子里有一部分被叫做“致同代人”,是饶翔对张楚、付秀莹、蔡东、文珍等同代人的评论。同代人的批评是易做的,因为离得近,一切都好似了如指掌,但同代人的批评又是难做的,因为离得太近,就像人们对自己的坏脾气常常视而不见。于是,怎样把握批评的距离便成了其中关键。饶翔在谈论同代人的时候,我们似乎很难觉察他的身份,无论是对张楚“美学空间”的发现还是对蔡东“早逝的青春”的感慨,多多少少都能让人感到一些面对陌生人的冷静。因为这种冷静,饶翔反而显出在他别的评论文章中罕见的凶狠,比如对张楚小说“平庸之恶”的发掘,不但明确地指出其笔下的人物是“道德暧昧的一群”,而且由此引申,谈到文学道德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张力,进而探寻包括张楚在内的“70后”作家的美学原则。再如《追摹本色,赋到沧桑——论蔡东》和《从幻灭到追求——论文珍》,他对两个青年女作家小说里一茬年轻人的“绝路”和“精神内伤”的品评,总能一针见血地刺到同代作家最柔软之处。

        张洁应该是饶翔最钟爱的作家之一,因为选入的《变与不变:一个女作家的形象学》和《弑父的辉煌——论张洁创作演变的一个面向》大概是整部评论集用力最甚的两篇文章,前者梳理了张洁从初登文坛到“大转型”的自我塑造和被塑造,后者则呈现了张洁小说自始至终“弑父”脉络的存在。其中尤为难得的是他能够有效地规避自己潜在的性别话语而设身处地从张洁的角度出发,努力在文学史框架以及性别叙述框架中去还原、辨析一个作家的位置和价值。这时候的饶翔,正如雷达先生在序言中所说:“已不完全是一个评论者的形象,而是研究家的面目,而且是一个敏感的、悟性颇高的,有些阴柔气息的,善解人意的研究者。”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