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01月28日 星期三

    “钱老之问”与西南联大人的反思

    肖楠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01月28日   21 版)
    《西南联大行思录》,张曼菱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6月,48.00元

        邹承鲁院士回忆西南联大时说:“西南联大的传统就是:越是普通的课,越是高级教师教。系主任就教普通化学。我上普通物理,是吴有训教;微积分,是杨武之教。”这种确保一流大师教基础课的方式,不仅能给予学生广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引领学生走上正确的治学道路。

        2005年,时任总理温家宝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感慨地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老之问”,也是世纪之交引发无数国人思考与诘问的一个大话题。

        要为“钱老之问”求解一个大家都能够认可的答案,可以有不同的思考路径,但我以为我们首先非常需要那些曾经沾溉过大师之学术风采、濡染过纯粹之现代教育的人去回忆,去反省,从中总结出值得今人借鉴的宝贵经验来。这方面的书籍资料当然已有不少,三联书店出版的作家张曼菱的《西南联大行思录》《北大回忆》,为我们回答“钱老之问”提供了有益参考。

        著名语文学家、109岁的周有光尝与人言,他经历过清末、北洋时期、民国、毛泽东时代、邓小平时代,五个历史时期从文化上看,最好的是民国时期。因国家有民气,民众有文化,学界有国际一流学术成果,社会有言论自由,教师能教出好人才。现在说大师,都是那时候出来的。清华已故校长梅贻琦亦曾有一句流传甚广的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我们今天高校遍布,高楼林立,各高校“争创一流”的口号也喊得震天响,但还是难以培养出真正的大师。

        西南联大是民国教育成功的典型。但西南联大有其后世人无法复制与比拟的地方,就是在那样一个国难当头的非常时期,将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国内最负盛名的顶尖学府集中在一起,因此大师云集,这是后人无法超越的优势。一个大学当然不是仅取决于大师的多少,但没有大师却是很难将教育办得有声有色的。因为大师常常是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不轻易盲从迷信、甚至是特立独行的人,这会在很大程度上丰富治学的特色面貌、提升学校的精神品位。西南联大是三校合一,本身即具备相当的人文积蕴与特色,特别是北大在蔡元培所倡导的“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理念的激励下,更充溢了一种藐视权贵、自主办学的底气。西南联大在管理模式上就是实行真正的“教授治校”,教授在重大事务上有很大的决定权,包括校长在内的行政人员都只是服务而已。也因此教授的心思都是在教学上,而非拍马逢迎、徇私舞弊。搞好教学就需要了解学校、了解学生,要热爱学校的一切,包括制定很严厉的章程并亲身实践之。正如《西南联大行思录》中所言:“‘只管教书’,不是育人的态度,而是‘当差’的态度。”真是一语中的。

        读过不少关于西南联大的回忆,当然也包括手头的这本《西南联大行思录》,有一个突出的体会,就是大家谈得很多的西南联大的教育思想、教学方式,其实就是一个“化育”,是师与生的融洽、教与学的融合、思与行的融化,是心领神会、水乳交融。做到这一点当然是很不容易的,因为要让学生充分地了解他们所学的东西并学会运用它,不管是人文还是自然科学的,都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创造性、有个性。比如邹承鲁院士回忆西南联大时说,“西南联大的传统就是:越是普通的课,越是高级教师教。系主任就教普通化学。我上普通物理,是吴有训教;微积分,是杨武之教,他是杨振宁的父亲”。这种确保一流大师教基础课的方式,不仅能给予学生广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引领学生走上正确的治学道路,从而发掘与发挥自身的长处。所以杨振宁说:

        “联大当时已经是世界一流大学。联大的过程,已经与美国最好的大学同行。”

        西南联大虽然条件很艰苦,很多教授不得不在外兼职以维持生计,但是对于教学、对于学生的管理却绝没有得过且过。联大的空气是自由的、宽容的,先生斯文大方,学生自由真率,学生与先生时常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先生也不以为忤。但若论到教学之严格、汰选之残酷,联大又可说是后无来者的。在联大一门课若不及格是没有补考的,需要补读重修。据称联大前后名册上有名字学籍的大约有八千人,但拿到联大文凭的只有两千人。其严格程度于此可见。

        当我们面对西南联大的熠熠星辉而追思先贤的风流神韵时,我们仍然需要进一步思考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高等教育,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办学环境,我们又需要什么样的教授,包括,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校长?《西南联大行思录》一书中给人留下特别印象的地方很多,但这几句总结性的表述仍值得我们更多的回味:“为什么有北大的声望?蔡元培开天下之风;为什么有清华的精深?梅贻琦多年来苦心打造。这样的校长如果不再有,中华教育的复兴也就渺茫。”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