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在我国现当代诗歌发展史上的艺术成就,已经具有毫无争议的历史地位。但关于毛泽东诗词“首唱”与“和唱”的“唱和”情况,却还因资料缺失,很多读者不甚了解。
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唱和》,收集了有关毛泽东诗词“唱和”文献的丰富与珍贵,对于填补有关的文献及研究空白,必将产生重要而广泛的积极影响。
集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哲学家、诗词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毛泽东所有的“唱和”作品,“情不由己”地成就了当代诗词创作的“大家手笔”。笔者认为:毛泽东自觉继承了我国数千年优秀的诗词传统,并将诗词传统中的“优秀”部分发扬光大。除具有其诗词作品“革命浪漫主义与革命现实主义相结合”的一贯风格之外,还别具一种“毛式唱和”的突出特色。
何谓“毛式唱和”?其主要特点如何?
首先,无论是以“选动”而“首唱”或者是以“规动”而“和唱”,毛泽东总是能够自觉不自觉地在深度、气度、情怀、格调、境界上“棋高一着”“技高一筹”。“首唱”如《沁园春·雪》《七律·登庐山》等作品。其中的《沁园春·雪》,早已成为经典的不朽之作而脍炙人口,自不待言。“和唱”如《蝶恋花·答李淑一》《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七律·答友人》等作品。其中的《蝶恋花·答李淑一》,更是开创性地运用浪漫主义艺术方法表现革命同志在现实生活中的伟大爱情及真挚友情,诚可谓“感天地而泣鬼神”。
其次,就一般“唱和”而言,针对于“选动”的“规动”创作难度较大。因为“和唱”不仅是在规则方面的形式选择,而且还要避开“首唱”在内容、造语、意象、境界等方面的重复。而伟大如毛泽东,则尤其善于在“规动”中后发制人、后来居上,尤其善于通过“和唱”展示其杰出诗人卓越的艺术才华。对比欣赏一下陆游与毛泽东的两首隔代《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同样是以梅喻人。梅花美丽、积极、勇敢、坚贞的艺术形象,通过上阕的一个“俏”字表露无遗,更通过下阕的一个“笑”字令人耳目全新。从某种意义而言,毛泽东的《卜算子》在艺术成就上丝毫不输于陆游。
第三,由于毛泽东本人身份的特殊性,有机缘、有能力、有水平与之进行诗词“唱和”者,多是政治界、军事界、文化界、教育界的一些著名人物,毛泽东的这些“唱和”之作,更多地体现出来“以诗言志”的突出特征。在一般的体裁形式之上,他往往能艺术地融进一些相关的时事内容。如《七律·和郭沫若同志》,作者既高屋建瓴又循循善诱,准确地分析出《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在“妖雾”现象之后那“玉宇澄清万里埃”的精神本质,让振聋发聩的思想在令人深思的诗句中得以充分的艺术展示。
第四,通过“唱和”,毛泽东能够迅速引领“唱和者”转变观念,从而使对方在意识上成为一个同“路”人。比如他的《七律·和柳亚子先生》。毛泽东在这首诗中,首先回忆了与柳亚子之间数十年的深情厚谊,委婉地劝他留在北京共商国事,使柳亚子从内心真切地感受到一代领袖对友人的深挚感情和博大胸怀。颈联“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两句,充满了既真切关爱、又深入浅出的思辩哲理。
第五,最能够代表毛泽东“唱和”风采和艺术特点的,还是他那首千古绝唱《沁园春·雪》。毛泽东这首词的画面之壮阔雄伟、景象之壮观雄浑、意境之壮美高远,是任何一首“和唱”都不具备的。因为这首词不仅在艺术上“唱”出了的风格,在思想上“唱”出了风采,而且在一个特殊的政治氛围中“唱”出了前无古人的风度,“唱”出了即便千军万马也不可能达到的文化影响。也因为这首词不仅在思想上创造了一个空前的艺术境界,在美学上成就了一座新的艺术高峰,而且在诗词“唱和”领域完成了一个不可复制的艺术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