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01月28日 星期三

    认识李学斌:成长书写之启蒙意义

    何家欢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01月28日   16 版)
    李学斌“蓝调童年”成长小说系列(6本),李学斌/著,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5年1月第一版,105.00元

        儿童文学所带给儿童的种种体验,其最终理想是要转化为他们应对未来人生的生命态度。

        从现实意义来讲,儿童文学带给孩子的应该是一种与成长相伴而生的生命体验。这种体验可以是童话式的对想象空间的延伸,可以是小说式的真实切近的生活写真,也可以是散文、诗歌式的对主客观世界中各种美好感观的诗意把握。儿童的视野、阅历不及成年人开阔、丰富,但通过阅读汲取的种种体验却可以长久地贮存。儿童文学在为儿童打开一片可供心灵驰骋的全新天地时,也拨开了由童年通往成年之路上那些丛生的荆棘。

        李学斌兼具儿童文学作家与儿童文学研究者双重身份,他一直在创作中践行着他对儿童文学的理解和思索。从1996年进入儿童文学创作园地以来,李学斌主要将笔力聚焦在儿童成长的现实书写。他先后创作了《追赶风车的男孩》《蔚蓝色的夏天》《天使没有长大》《咫尺天堂》等多部反映儿童家庭和校园生活的文学作品。不同于曹文轩等作家立足乡土,以精神受难打磨理想人性,李学斌开拓了一条更贴近当下儿童生活的成长之路。对于青年作家而言,这样的选材或许多少出自于对图书市场需求的考虑,但这并无碍于作家创作才华的施展。李学斌的童年书写没有滑向类型化创作模式,而是超越了生活的表象,赋予童年成长以一种自然和谐的价值内涵。他在挖掘童年自身精神财富的同时,将一种“父爱式”的成长关怀融入其中,一面透过儿童视角观望世界,一面又以无形的成人身份守望童年。

        李学斌很注重为儿童读者提供异质性的成长体验。2006年出版的《蔚蓝色的夏天》,是一部描写农民工子女的小说,在流动儿童的视角上带给读者一种新的成长体验。故事的主人公乐枭是一个调皮捣蛋的乡下男孩,本来和弟弟一起在乡下享受着无忧无虑的快乐童年,由于父亲在城里找到工作,一家人也随之搬到城市中生活。在融入新生活的过程中,乐枭遭遇了不少困难,其中既有生活水平和文化差异的原因,也源自于部分城里人对农民工的误解和歧视,但是乐枭最终通过个人努力获得了同学的理解和尊重。乐枭的成长经历,反映了农民工子女在由乡入城的现实困境,其所指涉的社会现实问题是极为沉重的,但是李学斌将一种积极进取的价值观注入其中,从而使作品呈现出温暖明亮的清新格调。小说带给读者的绝不只是一个关于农民工孩子进城的故事,而是故事背后,人物丰富充盈的心灵体验和进取昂扬的生命态度。

        谈及中国儿童文学中的成长书写,我们往往会联想到苦难叙事。以苦难书写成长,这曾是曹文轩、常新港、陈丹燕等一批成长于1980年代文坛的作家笔下震撼人心的主题。1990年代后,伴随着作家对宏大叙事愿望的消解,对儿童成长的书写也趋于日常化、娱乐化。时至今日,思考让苦难以何种方式、何种面貌进入儿童文学,更具实际意义。

        李学斌从不回避对苦难的书写,从《蔚蓝色的夏天》中遭受歧视和屈辱的农民工孩子乐枭,到《天使没有长大》里为身高所困扰的矮个女孩贝尔迪,再到《咫尺天堂》中承受丧母之痛的男孩纪超,李学斌一直将创作的目光投向那些正在承受心灵磨难的童年弱者。然而,在对苦难的文学处理上,李学斌却选取了与前辈作家截然不同的方式,作家有意淡化了作品中的“苦味”,将侧重点放在对童年诗意,以及儿童游戏精神的开采上,进而变悲情为达观。

        2014年出版的《咫尺天堂》,讲述了男孩纪超在母亲病亡前后的一段成长经历。在这部作品中,李学斌对死亡的书写完全是直面式的,他没有以儿童文学特有的浪漫,去消解亲人故去所带来的悲痛,而是让人物亲身经历了母亲由健康到重病,直到最后病故的整个过程。同时,为了平衡死亡主题所带来的悲哀和压抑,李学斌有意塑造了一个开朗、豁达、不拘小节的男孩形象,并以日记的形式将这个五年级男孩一年来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动荡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是一个有很多快乐的世界,一个对生离死别还不甚明晰的世界,这也是一个正在成长中的世界。当纪超遭遇母亲重病的变故时,他并没有被哀伤和低沉的情绪所击垮,而是以自己的方式迅速成长起来。李学斌显然了解童年生命的精神内核,才会将成长中的苦难经历处理得如此真实、自然。任何对苦难的书写如果离现实太远,那么它所提供的观照和关怀便显得缺乏诚意。但是,那些在应对苦难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达观态度,和人物自身的性格达到高度融合。在作品明亮清新的格调背后,是作家通过人物性格所传递出的乐观豁达的生命态度。

        儿童文学并非只能书写生活中美好与光明的一面,它的使命,是将真实的世界以一种富于人性关怀的方式展现给儿童。但是,儿童文学也不能陷落在苦难所营造出的悲情泥沼中,因为苦难不是人生的全部。儿童文学所带给儿童的种种体验,其最终理想是要转化为他们应对未来人生的生命态度。这就是儿童文学的启蒙意义之所在。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