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4年12月31日 星期三

    不要对大头尖叫

    刘心武 《 中华读书报 》( 2014年12月31日   03 版)

        电影是在19世纪末开始出现的。在19世纪末的最后几年,巴黎的一个建筑物的地下室,外面贴出了海报,说这里放映活动影戏,买票可以观看。于是就有一些人买票进去了。进去发现也没有舞台,就挂了一大块白布,然后就开始放映,他们发现是他们所熟悉的照相动起来了,原来是活动的影像。当时最早拍摄并卖票放映的电影短片是《工厂大门》,表现工厂大门打开了,很多下班的职工涌出来,观众觉得很新鲜。还有《火车到站》,这些看电影的人坐不住了,怕火车轧到自己,然后火车从银幕一侧飘过去了,给最早的观众带来了大惊喜,从此世人有了电影文化的享受。

        早期电影都是固定机位、大全景拍摄,似乎电影就该永远那么拍摄下去。巴黎出了一个电影迷,就是梅里爱,他后来成为一个电影艺术家。梅里爱自己花钱盖了很大的摄影棚,布置出奇怪的景象,像到月球去旅行呀什么的,请了一些演员,在奇诡的布景前面表演。前几年美国好莱坞拍了部故事片,讲他如何拍那些电影,后来很潦倒的事情。他那些电影开头有人看,后来为什么没人爱看了?就是他只会固定机位拍大全景。那样的电影很快就让观众觉得腻味了。他破产以后,拍出的那些电影胶片论斤约,当废品卖掉,有的就被压制成皮鞋底子。好在还有些侥幸留下,现在是电影博物馆里的镇馆宝贝了。

        后来,据说是有摄影师搬动摄影机的时候,不小心把拍摄机开关打开了,无意中拍了移动镜头,后来无意中拍到了大特写,放映出来以后,视觉冲击很强烈,于是,就有故意进行移动拍摄的,不仅拍摄大全景,还拍摄中景、近景、特写,乃至大特写,这样的电影面貌一新。

        于是上个世纪初在巴黎出现一个著名的事件,就是头一次卖票放映有大特写的电影,结果在银幕上第一次出现了一个人的头部,也就是出现了大头,全场发出尖叫,有的观众就被吓得晕死过去了,后来有人问吓死又活过来的人:你怎么回事啊?他说我发现一个被切下来的头居然对着我微笑,比鬼还可怕。现在我们看电影心理上跟电影的拍摄者制作者早已约定俗成了,如果银幕上是一个人的头部大特写,不意味着这个头被切下来了,这个人一定是有身子和四肢,镜头拉开,展示他或她的全身,再推近,变成他或她的特写,都不以为奇。现在影视里特写镜头运用得太多了,不光可以拍一个人头,还可以逼近拍摄嘴巴、耳朵,乃至一颗痣。

        任何一个新事物出现的时候都会引起恐慌,甚至引起本能的恐惧,比如说电影艺术发展进程中,第一次出现特写镜头的时候,有人就吓坏了。后来我总结自己一生生命体验,就从电影发展史上的这一事件借来教训:不要对新生事物发出恐惧、排拒的尖叫。

        早期的电影拍完后,都按拍摄顺序接起来放映,后来就有人把拍摄出来的素材灵活处理,不一定按照拍摄顺序接在一起,后拍的可以放在前头,新拍的可以放在后头,在甲地拍的和乙地拍的可以穿插在一起,就出现了被叫做蒙太奇的手法,上世纪二十年代苏联的爱森斯坦,被认为是蒙太奇手法的创始人,他那部《战舰波将金号》就是电影史上使用蒙太奇手法最早而且非常成功的经典,其中有很长一段展现敖德萨台阶上,沙皇士兵奉命枪杀起义者并殃及无辜平民,构成非常强烈的戏剧冲突,从此人们懂得,原来电影还可以这么拍,电影可以成为一种崭新的艺术。

        我的父亲已经去世很多年了,他曾经是一个电影迷,当时他也追星,他追的明星现在的年轻人可能都没听说过,他所追的是20年代的中国最早的女电影明星王汉伦。王汉伦拍了《孤儿救祖记》,可惜拷贝找不到了,但留下了剧照。我父亲是她的影迷。我父亲在我成年之后向我透露他为什么娶我母亲,原因之一,就是觉得母亲形象和气质有点像王汉伦,这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能达到什么程度。

        后来王汉伦几乎不再演电影了,只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鲁班的传说》,请她出演鲁班的母亲,只有很少的镜头,不说话,只有手势。我看了《鲁班的传说》,觉得她挺能演啊,那时候她已经算得老太太了,既然还能演,为什么不多演点?后来知道,王汉伦早年演的都是无声电影,银幕上角色嘴在动,然后出现字幕,告诉观众他或她在说什么。王汉伦是江浙人,不会说普通话(那时候叫“官话”),那时候全世界的电影都是无声的,前几年美国好莱坞拍摄了一部《艺术家》,故意拍成黑白的,故意还用角色嘴唇动后,打出字幕表示他或她在说什么,《艺术家》表现的就是有声电影出现后,不能顺溜说出道白的演员所遭遇的困境。有声电影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出现了,一批能说漂亮“官话”的演员涌现了,王汉伦只好息影。明星息影,有的影迷也跟着息影,后来我父亲就不怎么看电影了,但是作为他的儿子,我比他好一些,我能够不断适应新东西发展所带来的后果。

        后来电影从黑白变成了彩色。我认识的老一辈,有的曾在上海当过电影演员,拍过黑白片,比如口红,就是涂的墨,拍出来是一样的,省去许多化妆费用。不听她说,我哪会知道。拍彩色电影就不能涂墨充口红了。电影技术不断发展,传统比例的银幕看腻了,觉得不过瘾,于是出现了宽银幕,以后又出现了环形银幕、穹顶银幕。现在又有了3D电影,还有4D、5D、6D。3D是出现三维立体效果,然后是所谓4D,就是银幕上出现地震或者是大的爆炸震动的时候你的座椅会摇晃,甚至东倒或者西歪。5D是出现浪头的时候会喷出水雾,或者出现一片花海的时候会喷出香雾。6D是出现歌舞的时候台上会出来真人唱歌跳舞。我的父亲就是无声片消失以后,作为有声片观众就不习惯了,年轻人拉我去游乐场看6D电影,我觉得像杂耍,离艺术还有距离。但是也不可小看这个发展趋势,也可能发展来发展去,高级艺术电影也会吸纳这样的技术,达到很好的效果。

        我觉得我们不要对一个新生事物出来,立刻心理排拒发出尖叫,仿佛文化的末日来临。我想到上个世纪在巴黎有一场著名的演出,有一个作曲家,就是斯特拉文斯基,他突破了古典作曲家作曲的模式,谱写了《春之祭》,在巴黎首演时发生了骚乱,观众本来是穿着正式晚礼服来看他们所习惯的舞剧演出,没有想到序曲一响就觉得是杂音,幕布拉开,场面非常奇怪,于是很多观众就发出尖叫,认为被非艺术亵渎,极度愤怒,而也有部分观众认可那是创新,就跟尖叫的对吵,直至发生肢体冲撞,剧场大乱,不得不出动警察来平息骚乱。但是现在《春之祭》成为了经典作品,在世界各地演出,再没有人对它发出尖叫。

        借此我表明个人对网络文学的态度,我对它还不甚了解,它对我来说是一个崭新的事物,就仿佛一个观众头一回看到银幕上的大头。我有疑惑,但我不对大头尖叫。银幕上第一次出现的头部大特写,那不是一个切下来的头颅在怪笑,那是一种新文化现象的诞生。前些天百度文学宣布成立,把包括“纵横中文网”、“91熊猫看书”、“百度书城”等子品牌整合成一个完整的平台。祝愿百度文学作为网络文学的一个宏大的整合体,在文学的创新、文化的发展方面,发挥它应有的先锋新锐的作用。网络文学凭借数字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正以出乎许多人意料的状况呈现,可谓乱花迷眼,对之做出总体评价尚需时日,但它是一种新的文化现象,且不可阻挡,则已成定局。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