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4年12月24日 星期三

    蔡剑峰:宁可一思进莫在一思停

    红娟 《 中华读书报 》( 2014年12月24日   18 版)

        蔡剑峰身上同时承载着从母亲家族传续下来的文脉和从父亲家族沿袭下来的商脉,孩童时期远离父母独自在外公家成长的经历造成他日后安静的性格,礼貌谦和,总是若有所思。因为蔡爷爷一生钟情于花鸟却无缘深造,于是痴迷外语的蔡爸爸尊父命报考了南京林学院;当1985年蔡剑峰填报高考志愿时,蔡爸爸毫不犹豫地抢着为儿子填上了北京外国语学院,全然不顾蔡同学的理想是当一名画家。

        祖孙三代的人生选择与最初的理想都有点格格不入,从1989年夏天走进外研社办公室到今天,25年来,蔡剑峰的资历由小蔡、蔡主任变成了蔡总编、蔡社长;他的学历从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学硕士到英国斯特林大学哲学硕士再到中欧商学院EMBA,一层层加码;他的荣誉从“首届全国优秀中青年编辑”到“第四届全国百家出版工作者”再到“第十二届韬奋出版奖”,一节节攀登。四分之一个世纪的岁月证明,历史,当初选择这个年轻人走进外研社,绝非无缘无故!

        人生如棋落子无悔

        20世纪90年代蔡剑峰的“青铜时代”

        “90年代英语系列丛书”是外研社20世纪90年代走向市场的一个开门红,策划并成功运作这套书系的正是蔡剑峰。当时的小蔡还是个初出茅庐的应届毕业生,原毕业分配计划因众所周知的原因被取消了,当过北外院刊责编和“诗书画社”社长的蔡剑峰便选择留校到出版社做编辑。21岁的蔡剑峰刚报到时,尚且带着一丝青涩稚气,当然还有几分漫不经心!工作环境破烂寒酸倒还好说,新来大学生被要求先做两年校对,严谨的工作内容让极具艺术气质的小蔡颇感压抑窒息,那时的他每天想的都是怎样“出逃”——换单位?考研?出国?这样的日子过了三个月,才慢慢适应了一些。

        他终究还是被一双慧眼发现了,时任编辑部主任的李朋义让蔡校对跟着他去各地摸一摸选题,于是两人不辞劳苦地遍访全国四省。蔡校对日后的工作和生活皆因这场调研而改变了——他骑着一辆自行车,背着双肩包到处摆书摊;他设计调查问卷,闯进一个个教室与学生互动;他遍访名家、组织作者敲定选题;他面对全社领导“大考”,口若悬河地介绍选题内容和营销方案。

        这套近百种的《90年代英语系列丛书》经过精心策划,短短几年内发行码洋超过8000万,成为90年代中国出版界一个经典策划案例,甚至还因首印量太大致使社长不得不四处筹款印书而成为业界美谈。

        1994年,蔡剑峰收获了他出版生涯的第一个奖项——“首届全国优秀中青年编辑”。书系的成功策划和奖项的实至名归造就了他青葱岁月的一段传奇。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21世纪00年代蔡剑峰的“白银时代”

        蔡剑峰既是外研社90年代“十年腾飞”期的亲历者与见证者,也是随后外研社21世纪初“黄金十年”规模扩张的参与者和推动者。2002年,在历任了编辑室主任、国际合作部主任、办公室主任、社长助理、副总编辑后,34岁的蔡剑峰被任命为外研社总编辑。

        十年总编辑任期内,他配合两任社长,战略引领,规模扩张,陆续拓展了汉语出版、少儿出版、职业出版、人文社科出版、科学出版等多个出版领域;同时他密切关注中国外语教学发生的变化,关注外语学习者、使用者需求的变化,提出“双语”出版的概念以指导外研社整体的选题规划,为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他还推动成立“事业发展部”,鼓励数字出版、教育培训等新业务探索,为后来业务转型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

        他高度重视出版质量,立志“做有品质的出版”。基于教育出版的特性,就任总编伊始,他便大胆修改“三审制”为“五审制”“六审制”;同时,革新管理机制,创立编辑项目组,为外研社向以教育出版为中心的战略转移和扩张,积极培育和发展编辑能力。外研社现任的书记王芳,就是当年最年轻的德语项目组的负责人,她组建队伍开发选题推广产品,最先夺下外语出版中最大份额的市场桂冠。而数量质量两不误的追求,几成外研社传统,直至去年,在第四届“韬奋杯”全国出版社青年编校大赛上,外研社仍以突破性佳绩,荣获两项团体奖和三项个人奖,获奖数量和级别在全国出版行业名列前茅。

        总编任上的蔡剑峰曾就外研社表达过这样的期许:“最中国的国际出版社,最国际的中国出版社”。作为外研社“走出去”战略的直接推动者,他负责制订了“外研社对外汉语

        出版战略规划”,推出了一大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对外汉语出版物,其中外研社与圣智集团合作出版的《汉语900句》完成20种语言的出版,发行至全球50个国家。

        在总编辑任上,他一直被同事们视为外研社的“思想者”,时刻筹划着外研社的未来。外研社在新世纪的最初十年,出版规模、市场占有率、利润水平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一个内生裂变式的集团雏形初步显现,同时也开启了“以出版为中心,教育培训和信息服务为两翼”的转型发展之路。

        2004年,蔡剑峰摘取他出版生涯的又一重要奖项——“第四届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外研社连年书写着一个又一个中国出版业的奇迹,被媒体喻为“外研现象”。

        一念即出万山无阻

        21世纪10年代蔡剑峰的“黄金时代”

        2011年,43岁的蔡剑峰被任命为外研社社长,接手的是一个业已进入发展平台期,面临业务转型压力的2000个员工的大社。“控员增效”等一系列加强管理、健全机制措施的出台,表明天马行空奇思妙想的“思想者”蔡剑峰,同时也是一个脚踏实地坚忍不拔的“行动者”。一番规范和梳理的成效是当年的销售额达到22.4亿元,实现利润1.86亿元。在次年全国高校校办企业内部控制审计评价中,外研社获得了91.58分的佳绩。

        2012年,蔡剑峰提出“饥饿疗法”与“强身健体”,着手解决被出版业内同行视为诟病的图书库存问题。“严控新书品种”和“优化供应链管理”双管齐下,库存周转率倍增,使外研社2012年顺利实现销售码洋 24.8亿元,并保证了1.85亿元的销售利润。同年,他还提出了重新盘活外研社近9000个出版品种,将外研社出版产品实现体系化、模块化、分级化,为读者提供阅读指导、增值业务、一站式服务等全面教育服务,形成“产品族谱”;投入研制外研社阅读分级标准,加速实施“双语工程”。

        蔡剑峰热心公益,多年来带领外研社积极投身图书捐赠、教师培训、公益赛事等活动,践行着作为文化企业的特殊社会责任。2013年,蔡剑峰又将目光转向了全民阅读,设计了一个涵盖启蒙阅读、分级阅读、通识阅读、专业阅读的整体阅读解决方案,全力启动2013年“阅读季”。同时他还携手中国宋庆龄基金会设立“外研文化教育基金”,这是中国首个由出版企业设立的公益专项基金,致力于促进外语实践教育、推广全民阅读活动。2013年外研社发货码洋一举突破26.8亿元,并入选新闻出版领域最高奖——中国出版政府奖。

        新业务的开拓是蔡剑峰一直思考和关注的重点,上任后他正式提出从“产品公司”向“解决方案公司”转型。在他的带领下,外研社2012年和2013年教育培训收入均突破亿元大关,个性化解决方案“外研契约”的概念不断清晰,外研社努力实现着“从把一本书卖给更多的读者,到向每一个读者提供更多的服务”“从B2B到B2B2C”的跨越。他真正的着力点,是谋求产业升级。两大“基础建设”——外语测试标准的研制和外语的内容平台、编辑平台、阅读平台等互联网平台的搭建,预示着数字时代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在外语界日渐成型。2014年外研社的销售码洋直指30亿大关。

        2014年,蔡剑峰荣膺了中国出版最高荣耀——“第十二届韬奋出版奖”。获奖后的蔡社长淡定如初,聪明人蔡剑峰早就悟出了“注定了我是要做学生的。我的岗位,不是一把座椅,而是一张书桌。”

        只有榜样 没有对手

        书桌前的蔡剑峰一如既往地拿着纸质书,最近读的是ChipHeath和DanHeath合著的《瞬变:如何让你的世界变好一些》,Rob⁃bieSteinhouse的《从决策到决胜:领导者在转折点如何作决策》,他之前还读过这位作者的《思路就是不一样》。

        蔡剑峰说,RobbieSteinhouse是一位成功的创业者和企业家,同时还是一名心理培训师。他对作为一个企业家的精神层面探究,极富价值,对中国国有企业的负责人来说尤为受用。因为国有企业负责人,其身份具有企业家和官员的双重性,他们需要在市场经济转型中对这两种身份进行平衡。

        作为一位领导着2400位员工的老板,很难得地在蔡剑峰身上看不到任何官样腔调和商贾气质,恰恰相反,他身上反而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中国传统的“士”的情怀;“知者知人,仁者爱人”,以道自任。比如他说到同事,“再一个五年,我们的总编徐建中就要退休了,我在想,我该怎样给他一个美好的五年。”在接受伦敦国际书展官网的人物访谈时,被问及“关于您的工作,您喜欢它的地方?”蔡剑峰回答:“可以与人共享同一个理想和目标,探索未知,创造未来。”在他的辞典里,只有榜样、没有对手。

        白羊座AB血型的蔡剑峰骨子里拥有多面性,他能够温润如玉,也可以锐不可挡,兼具冷静与热情,有野心、有责任感,有时候又像个拓荒者。认识蔡剑峰17年来,印象中他永远是谨慎的、谦逊的,很难得看到面前的他饶有兴味地数说一段家史——

        “家里人绝没有料到我会去做企业,他们认为我在大学里教教书或者做做学问更适合。在家乡,读书不如经商被看重,所幸我家有一脉书香。妈妈祖上是江南名画家,妈妈的祖父出身秀才,与从北洋女子师范学成归来的祖母曾在家乡创办知名的龙湖小学。父亲的家族则像典型的温州商人,爷爷就算得上温州最早的‘个体户’;而如今大都侨居海外的叔姑弟妹便有多人名列当地华商会长。小时候,我们的祖宅是温州一座很显眼的大洋房,堪比一个小型动物园和植物园,处处都是标本和盆景,全是做过生物教师的爷爷亲手制作的作品,他的花鸟标本曾被哈佛大学等高校和博物馆收藏。大学时,每年结束寒暑假回京,爷爷就弄一堆东西让我扛回来,分送到各个高校的生物系,好劳作好学问是我爷爷最大的乐趣;而他一生坎坷闯荡,创业经商,可能多少也遗传给我一点吧!喜欢诗书画的性情也许禀自外公那边。从出生到十来岁,很少见到父母,是被寄养在外公家;天天就关在屋子里面,在纸上画画、在地上涂鸦。高中时还因上课画画,差点被气极的父母勒令退学。高考完当天晚上,对自己的犒劳就是临摹了一个肖像。大学四年,是我画画儿最痛快的时候,基本上是不上课,天天画,那时我是北外‘诗书画社’社长。这也是我最骄傲的一个头衔呢!”

        聊这些的时候,一直中规中矩坐着的蔡剑峰微微翘起了腿,让身体得以更舒展些,眉梢飞扬笑容可掬,眼神中洋溢着一股热情,语调欢快!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