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郭倩)又到岁末,回顾一年的图书市场,很多读者都会发现,自然和博物类图书的大量出版构成了2014年惹人注目的一个现象。
浏览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以及百道网的月度好书榜单,不时能见到博物学图书的身影,其中如《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时蔬小话》《怎样看到鹿:与自然相遇的50种方式》《生命记忆:西藏巴松措与鲁朗生物多样性观测手册》《早安!我的植物邻居》《檀岛花事:夏威夷植物日记》,等等。博物学图书也出现在很多媒体年度图书评选的书单中,像《一平方英尺的寂静》《看不见的森林》都受到广泛关注。展示博物学思想的著作《荒野与美国思想》《博物学文化与编史》《在西部的天空下:美国西部的自然与历史》《世界环境史:人类在地球生命中的角色转变》等也受到科学史、环境史理论工作者的欢迎。年轻人的作品《采绿:追寻自然的灵光》《大自然笔记》等也很有特色。很多出版社都把博物学作为重点开发的图书板块,像商务印书馆推出了“自然文库”“自然雅趣”“自然感悟”等几个系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博物学文化丛书”,等等。
“在每一个发达国家,博物学都很发达,毫无例外;博物学的繁荣是社会发达的伴随现象。”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刘华杰说。他告诉读书报,科学史上,博物学传统是与数理传统同样重要的两大研究范式,近代以来,后者的发展完全压倒了前者。但随着生活的富足,以及工业化带来越来越多的问题,人们愈益向往大自然,希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刘华杰认为,正是公众对博物学的强烈需求支撑了博物学图书的勃兴,他相信,国内这方面刚刚起步,前途未可限量。
两年前,《发现之旅》的畅销让商务印书馆注意到环境、自然话题在读者中的热度。“相比数年前,人们对生态、自然等主题更加关心。我们今年出版的《一平方英寸的寂静》《看不见的森林》入选2014年‘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十大好书’,也受到读者追捧,一方面是内容品质好,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和博物的热情越来越高。”商务印书馆编辑杜非告诉记者。
今年编辑出版了刘华杰《檀岛花事》的科学普及出版社副总编辑杨虚杰也很看好博物学图书市场。一般认为,博物图书属于小众类型,但她强调:“也许这个读者群体人数还不多,但稳定性很好,他们一旦喜欢博物学,就愿意为此持续投资,这跟其他种类的图书相比是一个优势”。她介绍说,《檀岛花事》作为一本介绍夏威夷植物的日记体著作,与中国人距离似乎有点远,且全书三大册,定价不菲(258元),但还是在不到五个月的时间里销售了两千套,“市场反应不错,这也让我们有信心加大投入,明年可能会出版四五种博物学图书”。
自然和博物类图书在2015年能否进一步赢得读者的认同?如何更好地做好这类图书的出版呢?据了解,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在“博物学文化丛书”中将推出《纳博科夫的蝴蝶》《发现鸟类》《自然神学二十讲》等博物书。北京大学出版社将推出《观鸟的社会史》。商务印书馆将推出《南开花事》《发现自然秩序:从林奈到威尔逊的博物学传统》等。杜非告诉记者:“在本土研究基础上拿到好的书稿是一种最理想的状态。欧美的博物学传统悠久,积淀了很多高质量图书。与之相较,国内的博物学没有那么深厚的积淀,几乎只有学院派在持续地做,但他们主要从科研角度出发,不一定能写出贴近普通读者的作品。而非专业人员的写作深度上可能会有所不足。这可能是发展这一图书板块的一大制约因素。”
多年来,刘华杰积极倡导和践行博物学,并写作了多种植物主题的作品。他还建议:“可以分几个方面去做:一是把西方博物学文化引进来。西方国家博物学发展完备,积累已经十分可观,在当下中国本土研究还未全面发展起来的时候,翻译引进国外的优秀图书是非常必要的。其中,一阶与二阶的图书都要引进。二阶涉及博物学文化、博物认知、博物学史。完全不讨论二阶,一阶的博物学实践走不远。二是组织中国人来写本土博物书。写中国的植物、动物、昆虫等等,而且最好从细微具体的分类入手,比如某一个城市、地区、社区、校园的植物观察、鸟类观察、昆虫研究,这样的书才实用,才能培育起博物学图书大发展的市场。”
据调查,一家大型书店通常可以摆放10万本书,但亚马逊网络书店的图书销售额中,有超过四分之一来自排名10万以后的书籍。“小众图书”正在快速成长,图书长尾市场大有可为。“中国步入小康社会,人们开始追求生活的丰富性、多样性。博物学只是其中的一个选项而已。人们当然也可以选择关注音乐、绘画、旅行、登山、摄影……非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比重日益增加。不仅仅是博物学图书迎来春天,更多的非功利性图书都会有长足发展。而且,推动恢复博物学文化,有助于抵制恶俗文化,增强人类个体与大自然之间的感情,从而有利于生态文明的建设。”刘华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