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4年11月19日 星期三

    京剧进教材,看客先别急

    盛会 《 中华读书报 》( 2014年11月19日   20 版)

        记者11月16日从北京市教委获悉,北京市中小学多种学科教材将改版。其中语文等教材已经送审,内容增加了古诗词、京剧唱段等传统文化内容。(11月17日中国新闻网)

        应该说,北京市教委的这种让京剧进教材的做法初衷是好的。京剧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当然有进课本的资格。而让孩子们从小接受祖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孩子们的审美观念,陶冶孩子们的情操,这本无可非议。但是也有反对者认为,京剧进教材,会让其他地方剧种遭到冷落;还有人觉得,“京剧进教材”并不能解决京剧后继乏人的问题;更有人质疑,推荐进入教材的京剧曲目如果过少,就可能要么封建色彩浓厚,要么只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样板戏”,可能误导青少年的认知和思想。这样的担忧或许都有一定的理由,但笔者以为,作为一种有益尝试,“京剧进教材”只不过刚刚破题,其象征作用和实际意义理应得到肯定,作为看客,大可不必过于着急,也不必匆忙对此“棒喝”或否定。

        首先,“京剧进教材”并不影响其他地方戏。“京剧进教材”引起的争议之一,是地方戏为什么就不能进课本,比如越剧怎么就不能进,越剧至少应该走进浙江中小学的课本吧?这就有点强词夺理了。北京市教委让“京剧进教材”,绝非是把中小学当成了富连成科班,而只是让同学们多少了解一下京剧而已,了解一下就好,就像了解《二泉映月》等民乐一样。至于其他剧种可不可以进入本地教材,完全可以根据实际灵活安排,而不能强制要求,否则,各种剧种都要进入本地教材,那岂不成了中小学教育不可承受之重?

        其次,“京剧进教材”的目的并不是单单为了拯救京剧。因为如何解决京剧后继乏人的问题,本就不是义务教育该管的事——后继乏人的事多了去了。再说了,京剧也并不怎么后继乏人,唱戏依然是很多孩子“向上的阶梯”,北京以及各地,都有不少“从娃娃抓起”的小科班,年年春晚,哪一晚会少了一群群呀呀学戏的孩子的身影?要拯救京剧乃至其他剧种,大可让市场发挥作用,通过社会上的京剧特长班等,吸引那些真正喜爱戏曲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学习,并成为弘扬我国戏曲艺术的真正使者。教材了多了一个京剧唱段,仅仅就是为了让学生们多一种欣赏传统文化的选择,而指望“京剧进教材”来继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显然有些苛刻。

        至于担心“京剧进教材”误导孩子们的思想,就更不必要了。京剧是什么?是“国粹”。“国粹”是什么?是一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内涵独特、经久不衰的文化遗产。京剧作为一门艺术,凝聚着传统文化的智慧,其积极有益的成分自然居多,教育部门在筛选的时候肯定要对那些进入教材的唱段进行严格把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也会加以引导赏析,从而让学生更容易感受到它的魅力,就像接受电影、电视剧一样很容易地接受京剧,这又有何可忧的呢?

        总之,京剧进教材,并不是“心血来潮”后“拍脑袋”的决定。就其现实背景来说,这是对传统文化回归的一种呼应,是针对当下作为“国粹”的京剧与青少年“渐行渐远”这一现实而采取的举措。作为普通“看客”,不妨淡定一些,宽容一些,别急着去指指点点,说三道四。

        河南省内乡县  盛会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