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4年10月22日 星期三

    林纾的“畏天”人格

    李景端 《 中华读书报 》( 2014年10月22日   14 版)

        林纾,是首开我国文学翻译先河的先行者。他在文学翻译史上的功绩与地位,已被我国学界充分肯定。他在国学、教育、修行等方面,也有许多著述与建树。

        这些成就,无疑与他的人生观与为人处世的原则有密切关系。

        仔细观察他的人格论,发现他心怀“畏天”的思想很突出。他迁入新居后,特意在房门大书“畏天”二字。他视“天”为天道,要求人们敬畏天道,安分守己,做到“畏天而循分”;他认为“天”代表着世间伦常,敦促人们遵循伦常,克己明理,行善助人。因为他“畏天”,所以他虽狂狷,却不失仁爱;也因为他“循分”,深知自立之可贵,遂谆谆训子勤读而自恃。林纾曾在他自家墙上画了一具棺材,旁书:“读书则生,不读则入棺。”这个颇有浪漫色彩的举动,已成为后人劝读的一则佳话。

        林纾宅心仁厚的表现,莫过于他对待挚友遗孤的态度。1887年好友王灼三病逝,时林纾虽也拮据,仍资助王妻四百大洋,又收养王之幼子王云龙12年,直至此子成年娶亲。另一好友林述庵死后的孤儿林之夏,也幸被林纾收养,并培养成材,后来成了国民革命军的高级将领。在林纾七十自寿诗中,曾提及“总角知交两托孤”,还自问:“人生交友缘何事,肯做炎凉小丈夫?”这些都呈现林纾“畏天”仗义的好品格。

        林纾有五男四女,对子女护爱有加。他自称“畏庐老”,并写有《畏庐老训子书》数十篇。从林纾一些家书中,也不难看出他的人格脉络。例如写道:“凡为人子,要体贴亲心,先要保养身体,次则勤力学问,此便是孝。”“应自思是有责任之人,尤须努力为善且专心向学,以慰父母之心。”“凡物不可贪,惟学问一道,不厌食字;凡事不必争,惟学问一道,必要‘争’字”。在这里,他把为人子应有的孝,同要求后辈亲心勤学、仁爱担当结合起来,更体现出林纾“畏天”的人格魅力。

        再看林纾给儿子林琮的一封“示琮儿”家书。信中说:“天下人都不足恃(恃:依赖),男子万无恃人之理。余年少孤露,亲戚人人齿冷,至不以我为人。余躬自刻苦,励行读书后,此亲戚稍稍亲近。余一不计较,极力佽助之,至老不衰。盖自信宁可我为人恃,不能以我恃人。凡人有恃人之心,其居心皆苟贱不堪言。故余一心盼汝能自立也。”从此短笺中,至少透露出如下的信息:林纾早年家境不好时,曾受到一些亲戚的冷落;他刻苦攻读有了成就后,这些亲戚又来套近乎,对此他不计前嫌,还尽力给予帮助;他认为宁可别人依赖我,不可我去依赖人;林纾感叹:凡是心存依赖他人,必定苟贱不堪,为此他告诫儿子:做人务求自立。从上述家书最后一点的解读中,也可看出林纾为人的某些人格秉性。

        首先,強调做人不可依赖他人而必须自立。林纾自幼立志刻苦读书,爱书成僻。自家买不起书,便四处求借。他获悉藏书家李宗言“积书连楹”,便主动结识,一一借读,以至“经、子、史、集、唐宋小说,无不搜括”,“沉酣求索,如味醇酒,枕籍至深”。他自称:“四十五内,匪书不观,校阅古籍二千余卷。”正因为林纾饱览群书,知识面丰富,又有极好的文字功底,因此虽不懂外文,听了别人的口译,也能“玩索译本,默印心中”。人们肯定“林译小说”,不仅肯定它的文化和学术价值,同时也赞赏林纾孜孜好读、追求知识的精神。而林纾这种敢为人先的自信,无疑又来源于他那“不恃人”的自立人生观。

        其次,坚持学习他人才能更好自立。被后人称为“清末愤青”的林纾,青年时期就关心世界局势,凡有中译本的洋书,皆“尽购读之,提要钩元而会其通,为省中后起英隽所矜式”。那时他已意识到,必须学习西方,还主张“学习中知变化,能入能出”,“入者,师法也。出者,变化也”。他曾经呼吁维新,拥护变法,尽管政治立场有时动摇不坚定,但对引进西方文化却始终是诚心投入。他强调“留心天下之事”,因为“文字所出,自有不可磨灭之光气”。正是这种对“天下文字”的欣赏与追逐,驱使他跨越不懂外文的鸿沟,成了一名传播西方文学的翻译家。在翻译西洋小说过程中,他还常把自己“不恃人”的人生哲学,融入对小说中人物的理解。他赞赏追求女性解放的“茶花女”,同情争取自立的风尘女子,倡导兴办女学,这些在封建思想盛行的当时,正如他自谓,“万户皆鼾,而吾独作晨鸡焉”。

        林纾晚年因反对白话文曾遭人非议,他的性格中,有时也确有矛盾的表现。但他译事的贡献,以及他崇尚“畏天”,强调做人要自立自強的理念,无疑是应予肯定的。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