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4年09月24日 星期三

    戏曲界内行更应重视《张伯驹集》

    康凯 《 中华读书报 》( 2014年09月24日   11 版)
    《张伯驹集》,张伯驹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2014年出版

        戏曲界的内行们似乎更应该重视《张伯驹集》。随着传统戏的恢复,中国戏曲的传统理论重新得到重视。现在的年轻演员,已经开始自觉恢复即将绝迹的老戏,自觉注意讲究京剧自身的音韵。张伯驹留下的著作无疑应该具有更大的意义。

        张伯驹先生在1931年2月和余叔岩先生联合署名出版《近代剧韵》,由北京京华印书局印行,当时即注明“非卖品”。由于余叔岩后来怕有不妥之处,收回其书,不再公开出版。这样,此书的传本极少。现在常见的是收录在学苑出版社2012年版的《余叔岩与余派艺术》中的影印本,著作者的署名张伯驹在余叔岩之前。在温哥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亚洲图书馆藏有一册《近代剧韵》的蓝印本,没有著作者的署名,但多出张伯驹的序言。这个蓝印本是用软体字印的,和京华印书局印本的匠体字完全不同,不知孰先孰后。后来香港李炳莘将此本影印流传。1932年到1935年,张伯驹因为各方需要,将其书改名为《乱弹音韵辑要》,以他自己的署名在北平国剧学会的《戏剧丛刊》第二、三、四期上连载,内容几无变化,蓝印本的序言也保存在这里。天津市古籍书店1993年和学苑出版社2013年都影印出版了全部《戏剧丛刊》,很容易看到。张伯驹在六十年代又将之改订为《京剧音韵》。这是张伯驹鼎盛时期出版的戏曲研究著作,在当时的戏曲界影响不小。但随着特殊时期的到来,张伯驹连同他的戏曲研究很快被遗忘了。他1974年写成的另外一本主要戏曲著作《红氍纪梦诗注》,只能于1978年在香港中华书局出版。

        直到十年之后,《红氍纪梦诗注》才在1988年由大陆的宝文堂书店出版,立刻受到老派读者的喜爱。又过了十年,其书已经很难觅得,辽宁教育出版社在1998年编辑《春游纪梦》便将它全部收入,同时还收有《京剧音韵》的总论部分,张伯驹的戏曲研究逐渐为人全面了解。又是十五年过去了,这两本书都已难得,似乎读者对张伯驹的兴趣不减,上海古籍出版社在去年和今年连续出版《张伯驹集》的精装、平装两种版本,将他的著作尽量收齐。除《红氍纪梦诗注》和《乱弹音韵辑要》外,《续洪宪纪事诗补注》和《春游琐谈》里也有一些戏曲论述,只是前者和《红氍纪梦诗注》重复了不少。稍嫌遗憾的是,张伯驹建国前发表的单篇文字和《京剧音韵》(大概因为和《乱弹音韵辑要》有过多重复)没有收入。

        二十五年来,张伯驹的戏曲造诣似乎被重新发现了,一时声名甚重。尤其在票友界,假如你没有听说过张伯驹,就算不得懂京剧余派艺术,于是也就算不得够格的票友。可以说,《张伯驹集》的出版,是戏曲爱好者的好消息。但是,我却觉得,戏曲界的内行们似乎更应该重视《张伯驹集》。原因很简单,随着传统戏的恢复,中国戏曲的传统理论重新得到重视。现在的年轻演员,已经开始自觉恢复即将绝迹的老戏,自觉注意讲究京剧自身的音韵。张伯驹留下的著作无疑应该具有更大的意义。

        当前大家对张伯驹戏曲著述的关注点,仍然集中在戏曲自身的鉴赏和戏曲史料的勾稽上。即使连出了三版的《近代剧韵》《乱弹音韵辑要》《京剧音韵》,也缺乏详实的研究。其实,很久以前的专家们,就注意到张伯驹的戏曲演出实践和理论研究。欧阳中石先生在给《红氍纪梦诗注》写的序文里,特别关注了容易被读者忽视的第三部分和补遗,因为这部分内容是张伯驹戏曲演出实践的精华所在。这些演出,在今天由于种种原因将要消失于舞台之上,不少有识的青年演员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抢救。在这种抢救过程中,张伯驹的戏曲著述就成为不可或缺的参考。

        比如,京剧《伍子胥》是杨宝森先生的杰作,他唱得太好了,以致舞台上只有了杨派的唱法,使得其他流派的演法濒于消失。由于杨宝森是谭余派的传人,大家很容易认为,他的《伍子胥》应该是谭派的格局。其实,杨宝森这出戏是跟自己的姑夫王瑶卿学的,而王瑶卿的弟弟王凤卿是著名的汪派传人,王瑶卿教给杨宝森的是汪派的唱法。我们只要对比一下杨宝森和汪派的唱法,就会发现唱腔格局基本相同。但是,杨宝森把汪派的腔用谭余派的原则表现出来,就成了杨派。那么,谭余派的《伍子胥》究竟是什么样呢?

        在《红氍纪梦诗注》里,张伯驹记载了《伍子胥》中《战樊城》《长亭》《鱼肠剑》的演出概况,就使得我们今天恢复谭余派的《伍子胥》有了佐证。近来上海的傅希如和天津的凌珂,都开始恢复谭余派的《鱼肠剑》,傅希如甚至演出了总名《鼎盛春秋》的三个折子:《战樊城》《文昭关》《鱼肠剑》。他们根据的是李适可、刘曾复先生传下来一种唱法,对比夏山楼主、言菊朋、谭富英等谭派诸大家的唱法,可以看出这个唱法和谭派很有渊源。但是,和杨宝森的唱法就相差太远了。尤其是唱词,和张伯驹记录的余叔岩唱词基本一致。虽然余叔岩并没有在舞台上演过《鱼肠剑》,但可以认为这个唱法是近于余派的。谭余派的《鱼肠剑》被恢复到现在的舞台上,张伯驹的记述无疑不容忽视。他指出余叔岩的一段原板转快板的戏词:“‘王纲坠’句转板在二六、快板之间,‘眼见得含冤化灰泥’句才成为快板,此唱法甚精奇。”(《红氍纪梦诗注》补遗一八)这种具体指点的地方,值得青年演员好好琢磨。

        张伯驹记述的濒于失传的余派戏还有很多,如《太平桥》《连营寨》《失印救火》《宫门带》《摘缨会》《青石山》《镇潭州》《宁武关》等等,都值得在今后予以抢救恢复。他详细记录的身段、唱法,是余派艺术的宝贵资料,戏曲界的内行们应该让它们发挥更大的意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