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评论在中国大众媒体的兴起并蔚然成为大观,也就是这十多年的事。向来有“南大门”之称的广州,作为中国纸质媒体竞争最为激烈的地区,时政评论也是新闻竞争的重要武器。从广州多家媒体都把时政评论放在导读封面二版位置,就能看出各报对时评的重视。因此,毫不夸张地说,多年来,广州地区的时政评论都是中国时评的高地。
时政评论集《笔墨微言》的作者徐锋,是中国报业改革历史上市场化程度“风向标”的《广州日报》评论员,近年来以其宏阔的视野、锐利的笔锋、对社会病症的洞悉、对社会走势的准确把握,撰写了大量时评文章,充实了时政评论战线。
这本书收录了作者多年从事时政评论的代表性作品。从这些文字中,既能看到这些年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风云变幻,又能触摸到文字背后传统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情怀。通览全书,作者在洞穿现实新闻事件的重峦叠嶂中,实现了“有思想的精彩”的追求。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学是所谓的“显学”。在各种论坛、座谈会、大众媒体上,都能看到、听到各路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走向、楼市、股市、社保、退休政策、人口政策、产业政策、宏观调控等等发出的各种高论。但是渐渐地,人们发现,许多经济学界人士,在高谈阔论之时,填塞了许多“私货”,细心的人还查找出其中的蛛丝马迹。原来有些经济学者沦为某一利益的代言人。徐锋的评论,写得最多、写得最好的是他的经济时评。他的笔,戳穿了某些所谓“学者”、“砖家”的把戏。在对各种垄断催生的乱象的痛斥中,在对民营企业遭遇不公的大声疾呼中,在对房价高企背后民众被剥夺的不平中,在对公共服务失衡撑大“公平鸿沟”的提醒中,彰显出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
著名新闻人江艺平对南方新闻人有过一段话,大意是:他们多出身内地小县城或者乡镇,在本省或者北京上海最好的高校上大学,心怀新闻理想,投身到报业。徐锋的成长、经历仿佛是这段话的注脚。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当他们拿起笔评判时事时,对民生有着天然的同情,“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对权贵对公权的各种滥用,有着本能的质疑乃至批判。经济学的逻辑分析,民本情怀加上良好的古典诗文的功底,成就了徐锋时评的光彩。
如果说新闻是揭露真相,评论则是揭示这真相背后的原因。公权力的失控嚣张,资本的张牙舞爪,价值观的多元紊乱,转型中国的一切光怪陆离,层出不穷的热点新闻,都考验着时政评论者。徐锋的时政评论,从手法上说,很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引用。我们平时说的“引用”手法,是在文章中事例与言语的引用。徐锋的引用,包括此,但不限于此,他长于用当事人自己的话,用其行对照,凸显其自相矛盾处,达到针砭时弊的效果。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他的许多文字,词章繁复,骈散结合,铿锵有力,有时又交织着口头语的爽利与书面语的典雅,内在激情涨溢在文字之外。比如这段文字“一路行来,我们走过了救国的慷慨悲歌、建国的兴奋激越、强国的自信豪迈,正迎来少年中国的雄姿英发,开放中国的兼容并蓄,成熟中国的宽容淡定。”这是代表其服务的报社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而吟唱的颂歌,置之《人民日报》著名的“任仲平”中,也毫不逊色。而其许多对社会怪相乱象的批评、批判、讥嘲,又少了他平时的温柔敦厚、含蓄低调,多了义愤填膺、剑拔弩张,我们读来非常痛快。
如果说全书有所遗憾的话,就是在编排上,没有按照文章的写作时间顺序编排。时政评论不同于杂文,还是依托于热点新闻。如果在整理成册时,按照写作时间排序,可能更便于让读者在阅读中,看到中国的前行步伐,看到作者思想的演变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