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长篇创作热潮正愈演愈烈,似乎有压倒中短篇小说写作的趋势。但仔细梳理一下新世纪以来江苏的小说创作,中短篇依然是江苏文学创作的主流。苏童、毕飞宇、范小青、叶兆言、荆歌、叶弥……作家们尽管倾心于长篇小说的写作,但其中短篇小说的写作依然数量、质量惊人。
自新世纪以来,苏童创作了四十多篇中短篇小说,包括《白雪猪头》、《另一种妇女生活》、《垂杨柳》、《桥上的疯妈妈》、《二重唱》、《茨菰》等,范小青则有近一百篇的中短篇小说创作量,包括《从前以来》、《想念菊官》、《城市之光》、《科长》、《城乡简史》《我们的战斗生活像诗篇》、《我们都在服务区》等,即便是近年来倾向于散文写作的叶兆言,也有十几篇的短篇小说问世。这些,都足以说明短篇写作的传统在新世纪以来的传承和延续。
朱文颖、戴来、魏微、曹寇、鲁敏、格格、娜彧等一批70后作家也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其中,鲁敏一个人即发表了近百篇中短篇小说,《秘书之书》、《取景器》、《致邮差的情书》、《逝者的恩逝》、《思无邪》和《颠倒的时光》等都是十分出色的作品。朱文颖、魏微等人也有着数量不少的创作,并且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江苏省的中短篇小说创作为何如此繁荣?知名评论家们各有真知灼解。
丁帆(教育部南京大学新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江苏是一个有着中短篇小说写作传统的文学大省,其创作盛景横跨两个世纪,并始终站在全国的创作潮头上。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陆文夫、高晓声、方之、叶至诚、梅汝恺、陈椿年等一批年轻的“探求者”勇于探索,他们的中短篇小说创作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有些作品都是入史的杰作:陆文夫的《小巷深处》、胡石言的《柳堡的故事》等,都是新中国江苏中短篇小说的翘楚之作。新时期之初,方之、胡石言、张弦、宋词、汪曾祺、梅汝恺、赵本夫、范小青、朱苏进、周梅森、储福金、苏童、黄蓓佳、叶兆言等一大批作家以及前面提到的陆文夫、高晓声等人都在中短篇小说写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方之的《内奸》、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汪曾祺的《受戒》、陆文夫的《小贩世家》等都是这一时期中国文坛有着重要影响的名作。90年代开始,另有一批重要的作家,如毕飞宇、朱文、荆歌、韩东等,也渐渐成为中短篇小说写作的重要一股力量。可以说,上个世纪的江苏中短篇小说写作,不仅题材多元,而且创作手法各异,这也决定了艺术风格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而且总能为那个时代留下最强音和值得回味的经典作品,换句话说,江苏当代中短篇小说写作是无愧于20世纪的。不同的时代总会带给人们不同的问题和困境,在新世纪的时代氛围中,江苏文学和江苏作家同样面对着一些“新”的问题。
地域性特征的消弭及新的地理空间的形成。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对于城市和农村的改造既已开始,但从新世纪开始,这种城市化的速度日趋加快,城市景观的日益雷同和农村景象的面目全非正深刻地改变着作家的人生经验和思想空间,特别是对于以乡土经验为创作源头的小说创作来说,乡土社会的变迁极大地颠覆了作家的创作想象和价值规约。而新的地理空间的形成,必然会孕育出新的思想和文化,同样的也必然会滋生新的精神,特别是城市空间的扩大,加之城市人群的逐渐壮大,带来的是不可阻挡的新的城市精神的崛起和勃兴。
汪政(评论家、江苏省作协创研部主任):
江苏的中短篇小说在全国一直具有重要的地位,也一直为这两个文体领域不断提供成功的经验。可以将江苏的中短篇小说从整体上进行历时性的观察,也可以对一些小说家进行相似的观察和分析,这样的分析会得出一个简单而关键的结论,这就是江苏的中短篇一直在变。而且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那就是阶段性的稳定与变化的交替进行。对于中短篇这两种文体而言,内容的量的需求是一个大问题,每一篇作品都在向作家索取资源。这就涉及到中短篇小说成本管理的课题,但江苏小说家有一种先天性的“精明”,他们很早就自觉地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且能寻求成本的最低化和利润的最大化,这就是阶段性地对某一类题材进行深加工,形成效益,增加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比如高晓声当年写农村,再比如陆文夫写苏州。
其后的作家都以这样的方式确立了风格,进行转型,并能在某一题材领域占领制高点形成规模产生影响。比如苏童的少年血系列与其后的写实转型;赵本夫的乡土、传奇与都市;叶兆言的少年、文革与现代都市;毕飞宇乡村、都市与教育;范小青的知青、苏州、官场、现代技术与都市生活;鲁敏的乡土“东坝”与城市“暗疾”;叶弥的回忆与现实……都是这样,这些作家在某一阶段的写作都是对某一类生活的深度介入,穷形尽相,几乎榨干了最后一滴汁水,不得不成为话题。同时,这样的写作也促使小说家们不断进行小说技术改造,完成各自小说的升级换代,小说代际间的审美辨识度都非常高,从而推动了小说的进步,保证了美学上的多样化。
何平(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江苏有一个写中短篇的传统在,从高晓声、陆文夫、张弦、胡石言,甚至汪曾祺,他们的文学存在都可以是不染指长篇小说,少染指长篇小说。这提醒我们注意,以长篇小说来衡量一个作家的写作能力和成就是不是正常?如果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们还可以宽容一个作家不写长篇小说,现在这种忍耐性几乎完全丧失,极端地说,作家们都有一种以长篇小说作为自己文学标高的焦虑。在这种背景上来讨论,我们甚至可以说,不写长篇小说,或者只是写“江南”的长篇小说应该是江苏当代文学的传统。中篇小说,尤其是以技术见长的短篇小说本身的文类特征是和江南的文人和市民文化有着内在的精神呼应的。
贺绍俊(沈阳师范大学教授):
江苏的中短篇小说虽然各自为阵,却不是一盘散沙。从江苏新世纪的中短篇小说来看,一是作家阵营强大,二是百花齐放,而每一个作家都是一朵独特的花。
江苏写中短篇小说的作家很多,在全国有影响的就有十几二十位。这样一个强大的阵营,放在全国来看都是数一数二的:范小青、苏童、叶兆言、储福金、毕飞宇、黄蓓佳、鲁敏、余一鸣、朱文颖、戴来、庞余亮、罗望子、荆歌、朱辉、王大进、娜彧,等等。且以女作家为例,女作家一直是江苏中短篇小说的重要力量,新世纪以来尤其如此。作协的主席就是一名女性,接下来就有黄蓓佳、叶弥、鲁敏、朱文颖、戴来、魏微、娜彧,每一个女作家都可以用一个不同的词来概括她们各自的小说风格。比如:范小青是轻快,黄蓓佳是优雅,鲁敏是端庄,朱文颖是炫丽,叶弥是奇异。范小青对日常生活的荒诞性尤其敏感,她以一种活泼机智的叙述将这种荒诞性表现出来,让我们在轻快的气氛中接受到深邃的思考。黄蓓佳充满才情,但她从不炫耀,而是在沉着的叙述里让才情缓缓地流出,让我们领会到优雅的魅力。鲁敏的文学起步就是从新世纪开始的,短短时间里便经历了一种从经验写作向知识写作的明显转换,使她的文学空间越来越大,但无论是经验写作,还是知识写作,无论是乡土叙述,还是城市印象,她始终是一种端庄大方的姿态。朱文颖的故事是复沓、蛊惑的,在叙述上又追求华丽。叶弥的小说给我最大的印象是她的不动声色的反叛性,这种反叛带给我们奇异的感觉。江苏的男性作家同样也是风格各异,比如苏童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的神秘性,而毕飞宇是是以精致的叙述征服读者。余一鸣一出场就引人注目,是因为他以恶制恶的文学思维和叙述。总之,江苏的中短篇小说作家追求自己的个性,呈现多姿多彩的形态,虽然追根溯源能够发现他们具有共同的文化基因,但这种文化基因的变异又是如此之大。
江苏新世纪的中短篇小说还带给我们文学体制和文学生产上的启发。江苏的作家们各自为阵,充分展示他们的个性,又能够相互影响和渗透。这说明在江苏具有良好的文学生态环境,这离不开文学组织者和领导者的努力。
江苏新世纪中短篇小说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基本上不趋赶文学潮流,在对现实的表现上有着自己的切入点,基本上不在故事的外在对立和冲突上做文章,而作家们面对矛盾舒缓的现实,就有可能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去探寻现实变化在人们精神层面造成的影响。江苏这一“新的现实”应该是江苏作家最值得珍惜的文学资源,但如何充分发掘这一文学资源,江苏的作家还应该有进一步的努力。
黄发有(南京大学教授):
在9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坛,伴随着消费文化的勃兴与大众传媒的炒作,“长篇小说崇拜”愈演愈烈。在长风盛行的语境中,中短篇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越来越边缘化,不少作家习惯于拉长篇幅,将短篇扩充成中篇,将中篇稀释成长篇。长此以往,小说的语言变得日益芜杂、臃肿和肥胖,缺乏审美冲击力和艺术张力。
2013年,瑞典文学院将本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门罗,其创作生涯专注于短篇小说的创作;巧合的是,2013年的布克国际文学奖也授予一位短篇小说作家——莉迪娅·戴维斯,她以惜墨如金的艺术表达,营构出简洁的艺术风格。这些都在提醒我们,不同文体并无高下之分,它们各有妙处,共同呈现文学的复杂性与丰富性,关键是作家如何把握。
就江苏文坛而言,各种文体的发展较为均衡,像苏童、范小青、毕飞宇、叶兆言、黄蓓佳、储福金、鲁敏等代表性作家,在小说创作方面都是长短并举,遍地开花。就2013年而言,江苏短篇小说的成就极为突出,值得注意的是,教育问题成为一个热点题材。毕飞宇的《大雨如注》、鲁敏的《小流放》和黄蓓佳的《宠物满房》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作家的关切和忧虑。范小青在2013年的短篇小说创作,可谓数量和质量并重。她的《梦幻快递》、《人群里有没有王元木》、《下一站不是目的地》、《五彩缤纷》、《真相是一只鸟》等作品,如同连珠炮发,令人目不暇接。储福金的《棋语·跳》延续了其“棋语”系列在弈局中参悟世道人生的风格。江苏文学有深厚的底蕴,领军的作家们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活力,且出手不凡,中坚力量通过不懈的努力提升自己的艺术境界,并积极探索新的审美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