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记者康慨报道 两届布克奖得主希拉里·曼特尔(Hilary Mantel)说,过去三十年里,她一直沉迷于杀死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幻想,最终付诸于纸上行动,将刺相计划写成小说,一解心头之痒。但此书再次触动了英国人民对铁娘子爱恨交织的复杂感情。
“她就死定了”
曼特尔的短篇小说集《刺杀玛格丽特·撒切尔:一九八三年八月六日》(The Assassination of Margaret Thatcher: August 6th 1983)将于明天(9月25日)在英语世界出版,但同题小说已在上周末先行刊载于英国《卫报》和美国的《纽约时报》。
曼女士另行告诉《卫报》,1983年的一天,她从位于温莎的公寓窗口外望,一瞅见医院院子的撒切尔夫人,就动了杀机。
“一下子你就眼睛量好了距离,”她边说边用拇指和食指比划出枪的样子,“我想,如果不是我,如果是别人,她就死定了。”
这个“别人”出现在小说里,进入了曼特尔的公寓。
姑娘让刺客进了屋
小说以福克兰群岛(阿根廷称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期间在首相府门前的一场新闻发布会开场:
一九八二年四月二十五日,唐宁街:政府通告夺回福克兰群岛中的南乔治亚岛。
撒切尔夫人:女士们,先生们,国防大臣刚刚过来,给我带来了一些非常好的消息……
国防大臣:我们已经接报,英国军队于今天下午,即伦敦时间下午四时刚过不久在南乔治亚岛登陆……此次行动的指挥官发来了如下消息:“很高兴禀告女王陛下,我军军旗与我国国旗已并排飘扬于南乔治亚。上帝保佑女王。”
撒切尔夫人:我为这一消息感到欢欣鼓舞,向我们的部队和海军陆战队员表示祝贺。晚安诸位。
记者:我们要对阿根廷宣战吗,撒切尔夫人?
撒切尔夫人(在门口停了一下):欢欣鼓舞。
在对温莎的公寓及其周边环境略作描写之后,曼特尔笔锋一转:
但是在一九八三年夏天,这个购物者和游客往往绕行的角落忽然成了全国瞩目的焦点。在二十号和二十一号的花园背后,便是一家私立医院的庭园,一座优雅的灰楼占据了一角。遇刺前三天,首相进了这家医院做眼科手术。
叙事者是个年轻的富家姑娘——我们姑且有把她想像成三十一年前的曼特尔,她在等待修锅炉的达根先生。
我住三楼,楼梯很陡,达根先生又很笨重。所以我没想到这么快就听到了敲门声。“来了,”我说,“您停车不费事儿吧?”
在楼梯平台——更精确地说是在最高一级楼梯上,我一个人上去的——站着个穿廉价棉服的男人。我天真地以为这是达根的儿子。
“修锅炉的?”我问。
“对。”他说。
但姑娘起了疑心,于是他改口说自己是摄影师,相中了姑娘的公寓,她家的窗口正对着医院,是摄[与“射”同音]首相出院的绝佳地点。
在等待目标出现的时候,姑娘谈起了她对撒切尔夫人的看法:
我说:“那种假扮的女人味真让我受不了,还有那做作的声音。受不了她老拿她的小店主爸爸和他对她的教导说事儿,可你知道的,要是她能改头换面,她一准儿把这些全改过来,改成富人家生的。她就是嫌贫爱富,她就是崇拜有钱人。受了不她庸俗势利,她愚昧无知,受不了她那副身在愚昧不自知还挺陶醉的样子。受不了她缺乏同情心。她干吗要做眼科手术?是因为她不会哭吗?”
“沸腾的憎恶”
读者不应怀疑前文就是作者本人的看法。曼特尔告诉《卫报》,撒切尔夫人是个反女权分子和“心理易装癖”。
“我现在一想起她,还能感到那种沸腾的憎恶。”曼女士说,“她对国民生计的很多领域造成了长远的破坏,但那房间里的[两个人物]哪一个也不是我。我拿着笔记本站在窗前。我从未投票给她,但我置身事外,把她当成一个现象来欣赏。作为一个公民,我受过她的罪,但是,作为一个作家,我是受益的。”
撒切尔女男爵有公认的“铁娘子”之称,受人欣赏,也遭人诟病。她对内对外都以铁腕态度闻名——对内镇压,一度使社会分裂,对外则为远海小岛开战;她与许多独裁者做交易,支持智利的皮诺切特将军,反对制裁南非的种族隔离政权,称纳尔逊·昆德拉为恐怖分子;她反对女权主义。
“女权分子们讨厌我,不是吗?”撒切尔夫人曾对其顾问和《新政治家》前主编保罗·约翰逊说,“我不怪她们。因为我讨厌女权主义。它是毒药。”
“左派错乱的心智”
尽管如此,《刺杀玛格丽特·撒切尔》仍然激起了强烈的争议,一方面是因为其主题,另一方面是因为曼特尔并非无名写手,而是享有盛誉的两届布克奖得主。
身为保守党下院议员的小说家内丁·多里斯(Nadine Dorries)告诉本周一出版的《每日电讯报》:“我真不能相信。我实在痛心,因为希拉里·曼特尔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
撒切尔夫人生前的朋友和顾问蒂姆·贝尔(Tim Bell)则对《星期日泰晤士报》表示:“如果有人承认他们想刺杀什么人,那警察当然应该进行调查。这是毫无疑问的低级趣味。”
多里丝女士还说,撒切尔女男爵尸骨未寒,儿女家人依然在世,曼特尔就在书里杀她,实在令人震惊。
但曼特尔表示,她等了足足三十年,直到撒切尔夫人死去才动笔。
玛格丽特·撒切尔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和唯一的一位女首相,去年4月8日因中风在伦敦去世,享年87岁。
她的政治生涯充满了争议,死的时候同样如此。有人歌颂,有人唾骂。
不同乃至对立的评价,鲜明地体现在当时英国报纸的封面标题之中。“分裂”或“撕裂”英国的字眼屡见不鲜,极左小报《社会主义工人报》甚至印出了斗大的“欢欣鼓舞”。该报网站头条标题为:《玛格丽特·撒切尔:一个残忍的统治阶级好战者死了》。
《每日电讯报》本来已向曼特尔支付数万英镑,取得《刺杀玛格丽特·撒切尔》的独家刊载权,却在最后一刻撤稿。
内部人士透露,该报周末版主编伊恩·麦格雷戈读过小说后“暴跳如雷”,他担心光是作品题目就足以触怒该报读者,更不用说字里行间的恶感了。
最后,左派的《卫报》接手发表,以飨其读者。
另一位保守党议员康纳·伯恩斯(Conor Burns)9月21日告诉《星期日泰晤士报》:“我永远也不会停止对左派某些人错乱的心智感到惊奇。”
“我们不能逃避历史”
9月22日,曼特尔在英国广播公司电台四频道为自己做了辩护。
“我认为关于这过于黑暗而我们不能加以审视的说法是不合理的。我们不能逃避历史。我们必须要面对,因为撒切尔夫人统治所造成的影响一直滋养着这个国家。它仍然在发出回响。”曼女士说,“[书中的]两个人对此时此刻朝她开枪的愿望以及这一愿望的正当性达成了一致,但他们在一起喝茶时却为了这样做的理由发生了争执。我只想去审视政治与性格的接合,这在她身上尤为显著。她放在小说里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因为她性格中的矛盾之处体现得极其鲜明。你总能感到她走到哪儿都伴随着争吵。”
这不是曼特尔女士第一次因为非议另一位女性而引发争议了。去年,她曾对坎布里奇公爵夫人(女王长孙媳凯特)的第一幅官方肖像口出恶言,称它画的是一对“死人眼”和“拧巴笑”。结果在媒体上引起了一场骚动。
她还批评王储妃只是一个“橱窗里的模特……唯一的用途和目标”就是生育。
希拉里·曼特尔因历史小说《狼厅》和《提堂》两度获得布克奖,是取得这一成就的首位女性。
《狼厅》和《提堂》的中译本已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先后发行于2010年10月和今年6月。
北京时间昨天午前,读书报记者在亚马逊英国店看到,正式发售前的《刺杀玛格丽特·撒切尔:一九八三年八月六日》仅凭预订数字,已经排到了全类别畅销书榜的第五十四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