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舒晋瑜)记者昨日在社科文献出版社采访时获悉,该社出版的《高校教师收入分配与激励机制改革研究》将于今天(9月10日)发布。该书是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联合课题组承担的北京市教委“专业科技人员的收入分配与激励机制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研究表明,我国高校青年教师薪酬偏低影响学术发展潜力。
两年前,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程代展研究员曾在科学网博客上发表日志,称作为研究生导师的他极为看重的、具有优秀科学家天分的爱徒居然拒绝当科学家,选择去当中学教师,使他极度惋惜和倍增挫折。该日志当天回帖500余条,引发了“逃离科研”的大讨论,不同年龄层的网友在百花齐放之后,渐渐趋同于“生存困境”的共识。作为大学教学、科研主体的教师的薪酬水平在全国各行业中究竟处于怎样的位置,是高还是低,教师们满意度如何,以及如何定位大学老师的薪酬,《高校教师收入分配与激励机制改革研究》会或许会提供相对明晰的答案。
2010年以来,课题组成员通过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先后对北京、上海、云南等地近20所高校进行调研和数据分析。调查发现,一些高校实行聘用制、灵活用工、人事代理,采取岗位管理、岗位工资等实行“市场化”,增强了高校自身的“造血功能”,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但突出的问题是教师间的收入差距迅速拉大。传统的平均主义“大锅饭”,导致“干好干坏一个样”,影响了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市场化”竞争导致的教师收入的两极分化正在成为导致高校教师积极性和创造力下滑的重要因素。高校的“行政化”与“市场化”倾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调研中有教师形象地描述为“三奔一荒”,即奔钱、奔官、奔项目,荒学术。
为了赶超世界教育先进水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各个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都制定了高远的发展目标。为实现这些目标,市场化的理念和管理方式逐渐进入中国的高等教育部门。公立大学开始收学费,新管理主义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被广泛运用到高校的管理中,泰罗主义的计件工资办法也成为流行的管理工具,上课的数量、发表文章的数量成为决定绩效工资和职务晋升的基本依据。由于用企业管理工人的计件工资的办法核算大学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量,并根据工作量核算绩效工资,一些拥有权力的教授们会设法争夺科研经费以及招生指标。在中国的大学里,一些担任行政职务的教授占有较多的招生指标和科研经费,招的博士生、硕士生多,有的教授甚至同时指导30多名研究生。中国高等学校的收入分配不公,使普通教师生活困难,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过度竞争和学术腐败。一些高校教师为了取得较高的工作量,抄袭论文、伪造数据。一些拥有权力的行政管理干部,利用手中过大的职权,拉帮结派,瓜分教育科研资源,获取高额的灰色收入。也有一些掌权的行政人员挤占普通教师的职务晋升机会。大学教师收入分配不公直接损害的是普通教师的利益,间接损害的是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和质量的提升,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利益。从长远来看,将会阻碍整个国家竞争力的提升。
市场化下不断加码的高校绩效考核撕碎教师的有限精力。面对愈演愈烈的高校“市场化”,管理者未采取“对症下药”的措施,增加政府的高教投入,改善教师的薪酬结构和工资待遇,而是试图通过绩效考核的加码达到控制工资外收入、让教师回归课堂和科研的目的。而院系和教授们各显神通,有些教师利用多种市场途径,既在外兼职又对外承担课题。有些教师经常在外,研究生见不到导师,硕士论文粗制滥造,有些硕士研究生上了两三年学还不会写学科文章。一些导师花大量精力在外面争取课题,然后安排研究生去做。一些人把科研的目的变成了申请经费、增加收入,对科研创新的实体内容不热心,“不能静下心来去刨根问底”。
该调查表明,高校教师的薪酬满意度不高,且感觉收入不公平,尤其是青年教师因入职时职称低、薪酬低,为排解大城市物价上涨的生活压力,会挖空心思在本职工作之外寻求生财之路,这些因素严重影响着高校青年教师未来的学术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