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丁杨)“我要写的东西是忠于历史的,把一段历史写出来,但这段历史有很多地方需要补白,是悬疑的。在历史与武侠的结合中,我在思索如何把‘王道’思想放进去。”日前,封笔46年后以新作《王道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宣布回归“武林”的台湾武侠小说家上官鼎(原名刘兆玄)在北京这样介绍他写作此书的一些想法。上世纪60年代,他与另外二位兄弟共用笔名“上官鼎”联手创作的《芦野侠踪》《长干行》等一系列武侠小说在台湾走红。此番他携这部4卷本新作现身首都图书馆,与学者易中天就多个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上官鼎之所以在封笔多年,先后出国深造、返台担任清华大学及东吴大学校长,又历任台湾“交通部长”、“行政院院长”后重新动笔,是“一个意外的机缘造就了这部小说的诞生”。这个“机缘”就是他2012年为追念亡友走访福建宁德,耳闻(当地研究者介绍)目睹(相关出土文物)关于明朝建文帝在“靖难之变”后连同其近臣郑洽下落之谜的一种答案,令他产生据此写作一部小说的念头。在《王道剑》中,上官鼎采用传统的章回体武侠小说结构,以明朝的“靖难之变”为历史背景,在讲述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命运沉浮的故事时,将近年来历史学者对于这段历史的考古发现等元素融入其中,以儒教与王道精神为全书的精神线索,在讲故事的同时尽可能忠于史实并着力对人性的发掘。
学者易中天表示,历史武侠小说有两种,一种是金庸笔下《射雕英雄传》那样的,“有个历史背景,但故事放在另一个朝代也可以”,另一种就是上官鼎所写《王道剑》这样的,“历史的分量很重,把武侠融入历史,这两类武侠小说无高下之分,可以并行不悖”。历史学者许倬云则认为《王道剑》“兼具历史与武侠两个层面,将历史背景与故事发展,密切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