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研究逐渐成为显学,而对于陈寅恪及其周边师友之间关系的考察,可做的工作还很多,尤其是目前对于陈寅恪与朱希祖之间的关系,大部分都是零散的论述,比如陈寅恪与朱希祖关于李唐氏族渊源问题,还有朱希祖在与傅斯年争论明成祖生母时,陈寅恪站在傅斯年一边,或者陈寅恪与朱希祖同在史语所担任职务时的公务来往等等,所论大多比较简略,没有持续深入。
谢泳曾写过一篇《〈天风阁学词日记〉中的陈寅恪》,其中注意到一则朱希祖与陈寅恪的记录,1943年10月13日夏承焘记:“于慕蹇处见商务新出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一册,略翻一过,极佩其精博。近日治中古史者,诚卓然一大家。予曩年妄欲治宋史,见此杰作,可以缩手矣。”次日夏承焘记:“阅朱希祖驳陈寅恪李唐为胡姓说。”其实就是陈寅恪与朱希祖关于李唐氏族渊源问题的争论。
但是如此之类的记述,大多局限在三四十年代,对于在此之前朱希祖与陈寅恪的交集,大多付之阙如,蒋天枢先生编《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和卞僧慧先生的《陈寅恪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大多依据《吴宓日记》、《吴宓与陈寅恪》、《吴宓自定年谱》等材料立论,对于陈寅恪与朱希祖之间的关系,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
近来读朱希祖后人朱元曙、朱乐川编写的《朱希祖先生年谱长编》,竟然意外发现了关于陈寅恪的一则新材料,《朱希祖先生年谱长编》集朱希祖后人三代之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年谱长编》中这些涉及到陈寅恪的材料,大部分在邵兴的《朱希祖与史学二陈》和周文玖的《朱希祖与中央研究院史语所》两文中业已提及,但是这一则资料是首次披露。
朱希祖早年曾经参与《清史稿》的协修工作,后来因为袁世凯称帝,朱希祖愤而退出《清史稿》的编纂工作,但是后来《清史稿》的出版曾经发生种种变故,又因为其中对于革命党人“轻描淡写”,所以民国政府决定在原有基础上重新审定,朱希祖被挑选为做最终的审查工作,担任故宫博物院审查《清史稿》委员会主任。朱希祖曾经为《清史稿》之事,专门访问过陈寅恪与陈垣,还曾经在陈垣处借阅金梁《息候杂著》,陈寅恪写了若干则《清史稿》的纠谬,随后形成了一份审查报告,寄给了朱希祖,这份审查报告藏在朱家后人手中,在《陈寅恪集》中没有收录,是第一次披露。
陈寅恪的意见主要分为三点,第一点,《高宗本纪》乾隆三十八年不载以清文译汉《全藏经》事,陈寅恪指出,清高宗清文翻译《〈大藏经〉序》云:“若夫订《四库全书》及以国语汉译《全藏经》二事,胥举于癸巳年六旬之后,既而悔之,恐难观其成。”以此可见清高宗视汉译《全藏经》为满文,与订《四库全书》一样重要,而《清史稿》中《高宗本纪》却对此只字不提;第二点,《藩部》中的《西藏传》中曾记:“每营营官一人或二人,以喇嘛、黑人参任之。”此处喇嘛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喇嘛,而是“俗人、在家人”,其不衣黄或红,与喇嘛不同,而黑人也应该加以解释;第三点,《恭亲王奕·列传》中曾记:“诱执法使巴夏礼。”但是巴夏礼是英国人,后来曾经担任英国驻华公使。陈寅恪在报告结尾谦称“无暇详检,有负盛意,惶恐之至。”
除却陈寅恪外,张元济、周作人、罗香林等朱希祖的亲朋好友都曾经对《清史稿》发表过意见,罗香林尤其指出应该增加《华侨志》,并且专门写了《拟于〈清史稿〉补〈华侨志〉说明》。相较之下,而周作人则较为懒惰,复信朱希祖表示“无甚悖谬之处”,草草的写了一份审查报告。相较之下,陈寅恪无疑最为认真。而反观陈寅恪曾经为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所写的审查报告,不难看出陈寅恪治学的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