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敬曾是一位有成就的作家,出版过大部头的散文集、纪实文学集等,获得过省级大奖,然而他对这些并不满足,他更爱诗歌。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开始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写诗了,且一发而不可收,几年来写出了一大批好作品。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很多朗诵会上、电视上、报刊上,经常会出现孔祥敬的名字。他的诗以激情、大气、奔放,感染了无数的读者和听众。不仅他的政治抒情诗富有承担精神,即使他的数行短诗,也是言志的。
孔祥敬给他的诗集命名为《追梦》(河南文艺出版社),是耐人寻味的。梦中呈现的奇妙绝伦、转瞬即逝的幻影,不仅是人的隐秘心理的写照,同时也能引发出无数的创造的契机。杰出的诗人总是有些“想入非非”,他的灵魂可以自由地往返于幻想与现实之间,这样才能超越传统的束缚,摆脱狭隘的经验世界的拘囿,让诗的思绪在广阔的时空中流动,形成奇妙的构思。从这个意义上说诗歌的事业就是做梦的事业,诗人的工作很大程度上就是去“追梦”,是不无道理的。
孔祥敬是个喜欢做梦的诗人,他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激情,热爱生活,耽于梦想。在《读你》这首诗中,他生动地描述了进入梦境的情景:“双眸悄悄地漫入这片神奇的世界/轻轻地我走进一本本蓝色的梦/绿色的梦紫色的梦/捧着变幻的云朵捧着多彩的韵律/也捧着翠鸟一样的精灵和玫瑰色的早晨”。这是一幅多彩的梦的世界,神奇、瑰丽,它来自现实又超越现实,为诗人的想象打开了辽阔的空间。对他而言,写诗就是放飞他的理想,寻梦就是追踪他的理想。《追梦》这部诗集,便是他放飞理想、追踪理想的一道轨迹。
诗集《追梦》题材广泛,意象繁富,诗体多样,不过沿着“追梦”这条主线去追寻,可以发现贯穿诗集始终的有两个最重要的意象群落。
一类是以亲人、故乡为主体的意象群落。这部分意象来自于诗人自有记忆来的现实生活,尽管在梦幻中重新做了加工和改造。梦因情起,诗缘梦生,对亲人的浓烈的爱与对故乡的一往情深,催生了孔祥敬的关于故乡与亲人的梦。他的那首动人的《春节等我回去》。此诗前半段以物拟人,诗人把村口、树木、小河等赋予了人的感情,表面是说家乡的景物都在盼望诗人的回归,实则透露了诗人对回乡的急切渴望:
村口张大眼睛/在等我回去/树木摇动风铃/在等我回去/小河流淌乡愁/在等我回去/我知道/还有那刚刚包好的饺子/在等我回去团聚/这是离家40年的记忆/等我的每一个春节在记忆里/是长长的相思……
后半部分,则并列了想象中的母亲、父亲、乡亲盼诗人回去的几个镜头,把亲人对游子回归的渴盼鲜明地表现出来:
那一年/我刚刚离家/母亲站在村边/让目光越过树梢/从腊月初八就等我回去……/又一年/我已经结婚/父亲站在车站/让视线顺着铁轨/从农历小年就等我回去……/到了今年/我的双鬓已长出银丝/父母已熟睡黄土/乡亲们仍站在河岸/让盼望穿越时空等我回去……
这三个小节,逐层深入,特别是母亲伫立的姿态、父亲渴盼的目光,与“我的双鬓已长出银丝/父母已熟睡黄土”两相映照,令人悲情难抑,扼腕不止。此类诗篇最能见出诗人的真情与大爱。
孔祥敬诗歌的另一类意象群落,可称之为红色记忆意象群落。这与孔祥敬的独特经历是分不开的。孔祥敬有过18年的军旅生活经历,后又是政府机关的干部。他曾经多次采访过当代河南籍的老革命家和军事将领,深为他们的英雄行为所感动。他在写出《找党,昨天与今天的红色记忆》这部纪实文学的同时,那伴随着硝烟与烈火、伴随着战斗与献身的红色记忆也就烙印在他的心里,沉淀在他的潜意识之中,在适当的时机下,就会喷薄而出,发而为诗。《大别山的召唤》便是这样诞生的,尽管诗人没有在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直接经历,但是采访老红军所获得的红色记忆已化成了他的血肉和灵魂,使他“常念先哲之德,常怀感恩之心”。
大别山的召唤,也就是对一种精神的呼唤,在一个媒体化平面化浮躁化的社会,在现实的利益掩盖了精神的光芒的时候,那种保持并发扬了革命传统的战士就显得尤为珍贵。诗人在《英雄归来兮》写了一位英雄李文祥,他在战争年代屡立奇功,在和平年代却不愿在城里享清福,而是携妻子解甲归田,不要工资,不要待遇,不要荣誉,带领乡亲修路打井,开渠种粮,“那淡定的岁月年复一年/那淡泊的时光日复一日……”在物欲横流的年代,诗人在诗中塑造了李文祥这样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形象,就是在呼唤英雄,呼唤良知,就是要以英雄的名义“去清扫落叶浊水和污泥”,以英雄的言行“去播种真诚善良和美丽”。对孔祥敬这样一位战士诗人来说,这是他发自肺腑的真诚呼唤,也是他写作的必然选择。
我最看重的,是孔祥敬所走过的诗化人生的道路。他以诗作为自己生命存在的方式,沉浸在诗的梦幻之中,“把梦装入我未来的梦中/我们也共同在梦里追求着又一个梦”。正是在寻梦的途中,诗人找到了不凋的红花、常青的绿叶,找到了遗落的亲情、乡情,找到了难于泯灭的红色记忆,也找到了一个战士的精神支撑。在一个重物质、轻精神的时代,这才是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