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4年07月09日 星期三

    《何建明评传》的价值与意义

    章罗生 《 中华读书报 》( 2014年07月09日   19 版)
    《何建明评传》,余三定、周淼龙主编,重庆出版社出版2014年3月第一版,59.00元

        《何建明评传》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推进了报告文学研究的发展,而且在于其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观念,说明了报告文学学科建设的可能。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与理论闪光。

        应该说,包括作家评传在内的作家研究,是文学研究的重要基础;作家评传与作家论成果的多少,是一个学科、一种文体是否成熟或其研究取得成就大小的重要标志。如中国“现代”文学学科与小说等文体的成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以其众多作家评传与作家论成果为标志的。相对而言,“当代”文学的作家评传与作家论虽然不如“现代”集中、突出,但也数量可观。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它们也主要集中在小说等“老大”文体,而对于报告文学这样的边缘“另类”,还基本上停留在较表浅的史料整理与较零散的现象评述层面。然而,当我们读到40多万字的《何建明评传》,不觉眼前一亮,深感这部新作的非凡价值。

        首先,《评传》的编写与出版,体现了报告文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与其研究队伍的日益壮大。要彻底改变报告文学理论严重落后的现状,要真正建构独具特色的“报告文学学”,只靠少数几个人或几部专著是不行的,而必须有可持续发展的研究队伍,有良好的学术环境以及开拓创新、敢吃螃蟹的胆识与勇气。如此持之以恒,方能形成气候,推进学科发展与学术创新。而《评传》的编写与出版,正有力说明了这一点。它是一次报告文学研究的集体演练,是一个新兴团队的实力展示与精彩亮相——该书主编及其主要作者,不但敢于成立中国第一个报告文学作家研究所,而且群策群力,隆重推出了中国第一部报告文学作家评传,这的确显示了其开拓创新的决心与勇气。其中最重要的是,说明报告文学这一长期被轻视的“非主流”文体,实际上已产生了许多不亚于小说等“主流”文体的“大”作家,他们的成就、地位与研究价值丝毫不在小说等文体之下,我们完全可以对他们进行深入的系统研究。就此而言,《何建明评传》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推进了报告文学研究的发展,而且在于其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观念,说明了报告文学学科建设的可能。

        《评传》的价值与意义,在于其理论与方法的创新。作为报告文学作家评传的写作,该以什么为理论基础与评价标准?它能否借鉴“虚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创新?这些,都向第一次写报告文学作家评传的作者们提出了有力挑战。而《评传》则正是在这方面取得了成功经验并提供了有益启示。它有力地说明“纪实”与“虚构”不但没有天然的鸿沟,而且是相辅相成、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的。因此,在对报告文学等纪实文学作家进行研究(包括评传写作)时,不但可以而且应该借鉴虚构文学的理论,或者说,报告文学等纪实文学的理论建构,也应该在以“虚构”为中心的传统文论基础上进行;而将纪实文学纳入传统文论的研究范畴之后,必将有力促进中国文论体系的更新与重构。这一点,在《评传》中,不但体现在有关现实主义与叙事学等理论的运用,而且在于其将这些理论贯穿于整个文本细读与阐释之中,并由此而生发出“国家叙述”等新的概念。

        论述至此,还须指出,《评传》之所以有较浓的理性色彩或有较大的理论含量,与其作者大多是文艺理论专业人士密切相关。从主编余三定到主要撰写者何轩、朱平珍、马建辉等,均为高校主要从事文论教研的教授或文艺学博士。由他们来撰写有关报告文学作家评传,自然别具深意,即:贫瘠的报告文学土壤亟需理论工作者来开垦,传统文论的发展与重构必须关注报告文学等“问题”现实,如此双向互动,才能双赢互利。

        《评传》的价值与意义,还在于对传主的全面阐释及其意义发掘。这一点,是所有作家论和评传写作的基础,其区别在于是否全面、深刻和创新的程度。应该说,作为第一部何建明评传,由于篇幅的宽裕与较多作者的参与,它在文本细读与具体分析以及内容的全面性等方面,均超越了以往成果。即《评传》不但在纵向上梳理了何建明创作的发展轨迹,尤其在横向上以代表性作品为重点,对其进行了条分缕析;同时,又在整体上对其创作进行了宏观归纳与理性概括。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与理论闪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