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4年06月18日 星期三

    关于未来的历史

    秦川 《 中华读书报 》( 2014年06月18日   20 版)

        与其他早期开埠的中国城市一样,上海是中国现代城市化的标本和样板。特有的战略地位和发展优势,使之又是中国城市跻身世界舞台的先行者。民国时期是中国城市摆脱封建和殖民势力的羁绊,开始尝试独立自主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这个时期虽然短暂,但无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历史阶段。

        本卷为《馆藏民国珍贵史料丛刊》中《上海文献资料汇编》的建筑卷。但并非是狭义上的建筑物资料汇集,而是收集整理城市计划、设计、建设、管理等各个方面历史资料,多角度展现民国时期上海城市建设的过程。资料主要包含四个类型。一是城市建设的计划、建筑与市政工程的方案和相关资料,如《大上海都市计划》、《上海市政府征求图案》等;二是城市建设的相关法规和规章,如《上海特别市暂行建筑规则》、《上海市工务局法规汇编》等;三是各类市政机构的组织规章和其实施城市建设管理的档案资料,如《上海市市中心区域建设委员会业务报告》、《上海特别市政府工务局十七年度施政大纲》等;四是与城市建设紧密相关的建筑、房地产等行业发展的历史资料,如《上海建筑协会成立大会特刊》、《上海地产月刊》等。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一手资料,读者可以更加准确地认识当时上海城市的各方面情况,比如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城市的道路交通格局,居住、商业、工业设施的布局,建筑的形式与风格,市政设施的建设和环境卫生状况等。更进一步,读者还能够回顾当时对上海城市问题的分析与研究,对发展前景的预期与展望,以及为了应对发展需要所制订的具体措施和综合对策。从政府的角度,市政机构的法规、规章和记录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主政者在构建上海城市格局、系统实施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意图、努力和行动。从民间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到专业技术团体和社会力量的蓬勃兴起和日渐繁荣,各方力量协作参与城市建设的生动景象。正如芒福德所说:“城市——诚如人们从历史上所观察到的那样——就是人类社会权力和历史文化所形成的一种最大限度的汇聚体。”可以说,本卷的历史资料不仅是研究城市物质空间建设的媒介,同时也是深入探寻中国早期现代城市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过程与规律的宝贵资源。

        但除此之外,这些看似平淡的记录背后似乎蕴含着另外一种脉动。仔细研读那一份份报告、记录时,就如同在进行一场跨时空的对话。倏忽间我们仿佛已置身于其间,一同经历着当时的情景,品味到每段文字背后那些鲜活的喜悦、彷徨、痛苦和无奈,感受到那些记录和被记录者心中的意念。当我们把这些史实嵌入到那段风云多变、支离破碎的历史岁月当中,就更能感受到那些先行者的激情,体会到他们的艰辛,欣喜于他们的成就,慨然于他们的遗憾;即便那些宏伟蓝图最终成为镜花水月,即便那些辛苦劳作难免功亏一篑,它们仍是、也永远是中国历史的无价之宝。

        主持制订《大上海都市计划》的赵祖康先生写到:“余自接撰伊始,即抱定沪市工务建筑,必先决定方针,以有计划之发展为其职志,盖鉴于过去百年间,外人在上海之市政,表面虽有层楼巨厦之足壮观瞻,道路水电等设施之可供需应,惟建设区域,仅限于租界一隅,且又着眼于外人本身之商业利益为前提,缺乏通盘统筹……”经过几代人的奋斗和抗争,当这座伟大城市的命运终于掌握在国人自己手中时,他们所做的计划、工程难道仅仅是为了建设一个“世界港”吗?在蒙昧积弱的民族危难之时,是什么使他们勇于革新,积极学习西方城市营造的长技?在三方四界的混乱格局之下,是什么使他们笃定执着,相信蓬勃繁荣的城市并非遥不可及的梦想?在战乱频仍的动荡冲击之中,是什么使他们满怀豪情,敢于展望上海立于世界东方的前景?

        执着的信念是唯一的答案。这座城市承担的是引领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是探索国家强盛的时代重任。那些先行者留下的一字一句、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无不浸润着他们的梦想和期待,顽强地拼合出一条通向世界前沿的曲折征途。

        几乎就在完成这部书稿时,上海宣布开始制订面向新世纪中叶的又一篇宏伟计划。重温这段历史使人觉得时间仿佛停滞了,上海的地位、角色和她肩负的历史使命似乎同百年前一样,没有丝毫变化。“上海之地位,就本国言,已成为最大之商埠;以世界言,亦占有相当之位置。今后吾人如欲更谋其发展,非运用远大之眼光,作审慎周详之计划,殊不足以应将来之需要。”这段写于八十五年前《上海市市中心区域计划》开篇的宣示,今天仍然可以作为上海发展战略的前言。

        一百年前,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一书提出 “设世界港于上海”。一百年只是历史的一瞬间,曾经遥远的梦想正在逐步变为现实,先行者的努力已经让这座城市站在了世界舞台令人瞩目的位置上。上海正在向着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出发,我们有理由相信,永恒的信念在今天仍将得到坚韧的传承。

        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人类并非仅仅生存于直接的现在。我们生活在一条思想的河流当中,我们在不断记忆着过去,同时又怀着希望或恐惧的心情展望着未来。”城市在时间的川流中日新月异地成长,很多历史的见证已经遗憾地从空间上消失。它所留下的每一块碎片、每一丝痕迹,都承载着无价的信息,等待智者将覆盖着的灰尘拭去,重新绽发深沉的光芒。“深入到现象背后的现实,不仅仅是一种智力活动,也是人类的一种必要的追求:通过使人的意志与最终的真实达成一致,从而使人的自我与最终的真实达成一致。”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这个匆匆向前的时代,于社会舞台聚光灯之外默默地捡拾历史遗珠的人,必定是一群有着同样的执着信念的人。与他们力图记录下的那些人一样,值得为之喝彩,虽然他们并未期待。

        《上海文献汇编》(共四卷)(经济卷、文化卷、史地卷、建筑卷)每卷均价:25000.00元,天津古籍出版社2014年2月出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