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4年06月18日 星期三

    大数据之后有大产品

    雨辰 《 中华读书报 》( 2014年06月18日   17 版)

        大数据应用开始向大产品演变。大产品有一个显著的特征:产品即传播。其可怕之处在于,它正在重塑产业市场的新格局,让躲在暗处的后来者随时可能颠覆当下的霸主。

        大产品类图书的出现,也会带动3D打印、开源应用等其他类图书的发展,形成一个大雁效应。

        对多数人来说,大数据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影响最大的也不过就是对他们上网行为的分析:根据网民进行的网络搜索内容而对他们推送相关产品广告。但事实上,大数据正在向大产品演进。这对计算机图书而言,不仅意味着将提供更多的题材,而且也将对计算机图书的生产,产生深远的影响。

        大产品概说

        要给“大产品”下一个精确的定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是因为它涉及的范围太广,二是它涉及的各个分支全需要进行新的定义。“大数据”实际上就是这些新定义的总和。

        要理解“大产品”的概念,先让我们来理顺产品的概念。传统上,产品指的是能够提供给市场、被人们使用和消费、并能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任何东西,包括有形的物品、无形的服务、组织、观念或它们的组合。这个概念确实很完备,但它却只能是工业时代的定义。到了网络时代,它的缺陷已经很明显了。

        工业时代,在产品层面,被消除的是产品的个性。而执行这一任务的,就是标准化生产。标准化解决了大规模生产的问题,使得单个产品的成本得以下降,许多原来“贵族级”的产品开始被越来越多的普通消费者接受。但在这个过程中,标准化的大规模生产也在做一件事情,这就是消灭了单个产品的个性部分,从而没有提升单个产品的价值量。

        而在网络时代,这一缺陷正在得到弥补。举例来说,倒退20年,手机对多数中国人而言,还是一件奢侈品,两到三万的硬件价格,以及一年数万的通讯费,使得多数国人以能用上“大哥大”进行一番通话为荣。但标准化的大规模生产,以及运营商的规范化运营,使得国人当中人手一部手机成为了现实。

        但这样就够了吗?显然,用户的需求还远远没有满足。用户开始要求将信息灌入产品和服务当中,于是,几乎所有的产品和服务都可以经由这样的“信息化”而提升价值。而接下来手机产业的斗争历史,就是这样一场“信息化”的斗争历史。用户希望将与自己相关的信息实现随身携带,于是智能手机和各类移动APP就铺天盖地地涌现出来。用户希望个人信息安全得到保障,于是黑莓手机也曾一度占据主流位置。而最近,手机厂商已被用户的这种个性化需求逼到了极致,不止一家厂商甚至想出了将不同功能做成定制化模块,让用户自选模块再进行生产的定制化手机。

        在这个过程中,更为精确地捕捉到用户需求信息的厂商得以发迹。事实上,这也就是苹果、三星等公司窜红的原因。这些公司的产品研制过程中,无一不是进行了某种“信息化”改造,而这种“信息化”显然又和传统意义的“信息化”不同。

        但是,不得不说,这还不是“大产品”的全部内容,因为“大产品”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产品即传播。

        传统上,新产品、新技术的采用和扩散遵循巴斯扩散模型。巴斯模型指出,在新产品刚推出的时候,主要是创新者购买。这些早期购买者会对在其采纳者产生重大影响,后者又继续将产品影响给主流消费者。但互联网大数据的出现加速了巴斯模型的扩展速度。也就是说,新产品的扩散很快就可以从创新者购买者过渡到主流消费者,实现指数级增长,根本不需要早期购买者在中间扮演桥接作用。

        这个理论听起来有些难以理解,但还以手机为例,当小米手机开始崛起时,没有得到太多的关注。但小米手机的成长正是遵循了巴斯扩散模型,而曾在国内手机市场长期占据极大势力的二、三线手机品牌,也无奈地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成了炮灰,市场再也难觅它们的身影。而事实上,这也就是“大产品”的可怕之处。它正在重塑产业市场的新格局,让躲在暗处的后来者随时可以颠覆目前市场上的霸主。

        大产品与大数据

        大体上明白了“大产品”的概念,我们也就理解了为什么大产品需要一个工具,来把信息加进去,而如今炙手可热的大数据显然迎合了这种需求。这也使得大数据应用开始向大产品演变。

        过去,许多企业都在想着如何使用大数据分析来增加应收、提升市场份额。这个时候,大数据的应用范围还局限在营销领域。然而,我们不得不说,到了今天,已经开始有人认真思考如何将更多的数据加入产品中,从而不仅令产品、也令产品开发更上层楼。

        当然,助长大产品壮大的技术并不限于大数据技术。正在重塑产业市场的新格局,让躲在暗处的后来者随时可以颠覆目前市场上的霸主。3D打印的出现,使原型的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开源软件以及其众包、众筹等双边、多边市场的“共创经济”也变得越来越深入人心。在这种新环境下,企业实际上正在被迫走进一种“奇点生存”,抵达了大爆炸的临界点。

        至此,我们不难想见两点。一是长期处于动荡发展的计算机图书产品,其本身就在遭遇向“大产品”模式的发展转变。二是在大数据图书向大产品图书的演进过程中,可能需要引入一个新概念。原来不少种类的计算机图书,当与某种行业结事,形成大量行业应用类图书时,往往这些行业应用类图书会在某个时期迅速窜红。而此次在大数据图书向大产品类图书演进的过程中,大数据的应用不再是和某一个行业相结合,而是和制造这个领域结合,形成领域应用类图书。单就范围而言,领域应用类图书要比行业应用类图书难把握得多。最后,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大产品类图书的出现,也会带动3D打印、开源应用等其他类图书的发展,形成一个大雁效应。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