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4年06月11日 星期三

    是内心怯懦还是体制原因?批评文章只占内心感受1/10

    舒晋瑜 《 中华读书报 》( 2014年06月11日   01 版)

        本报讯 (记者 舒晋瑜)作家如何面对尖锐的批评文章?是坦然接受还是坚决“抵制”?《文学报·新批评》创办三年来,贾平凹、莫言、王安忆、迟子建、方方等知名作家悉数“登场”被批评,有的作家泰然处之,有的则“罢看《文学报》”。是作家的承受力不够,还是批评生态出现问题?近日,《文学报·新批评》第三届论坛暨优秀评论奖颁奖活动上,中国的文学批评生态面临危机的问题再次被评论家频频关注。

        “一个时代的文学家,如果没有真的批评,这个时代的文学是不可能成熟的,因为批评给我们提供可靠的判断,既有助于帮助我们准确了解和评价一种文本,也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生命鉴赏能力和整个文学的创作和水准。”作为连续三届获得《文学报·新批评》优秀评论奖的评论家,李建军努力表达真实的意见和感受,但他也坦言自己的苦衷:要把真话都说出来,不能说死无葬身之地,至少是走投无路。“现在批评的环境和氛围不正常,这也和我内心的怯懦有关,写出来的只是内心想表达的十分之一。”李建军说。

        据《文学报》总编辑陈歆耕介绍,《文学报·新批评》专刊创刊三年来,连续不断地发出批评之声,而且隔周每期用八个版的容量集中刊登批评文字,内容涉及文学名家新作的文本分析以及文化现象、戏剧、影视等多个领域。《文学报·新批评》在批评界影响扩大的同时,也面临被一些作家“罢看”的尴尬。上海评论家毛时安说,自己从事批评以来,“内心有很多想法,想写的没写多少,没想写的写了很多。”他也认为,批评文章风险很大,但最基本一条是,保持底线,违心的话坚决不说。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何建明以作家的身份表达了对评论家的敬意。他表示,《文学报·新批评》提倡了非常好的风气,作为作家,应该适应尖锐的批评。同时,评论家应该有基本的良心和职业的操守,批评文章要准确到位;作为作者来说,也确实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一个成熟的作家应该能够接受激烈尖锐的批评。就像接受群众路线教育,批评也应该有一些能让我们出出汗,红红脸的文章。真朋友还是要说点真话。”

        据悉,涵盖《文学报·新批评》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这一年间刊发的200余篇文章,计80万言的“新批评文丛”第一卷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同时推出,展示了《文学报·新批评》前行的脚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