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4年06月04日 星期三

    《桐溪书声》序

    傅璇琮 《 中华读书报 》( 2014年06月04日   06 版)

        浙江桐乡的几位读书人于去年五月自发组织成立了一个民间读书社团,其社员遍及各个行业,名为梧桐阅社,又于两个月后自筹经费创办了社刊《梧桐影》,至今已编印五期。他们以“以书会友,以友辅仁;分享悦读,传播书香”为宗旨,不仅编印读书刊物,还开展各类读书活动,如读书分享会、品读会、国学讲会等,对地方上读书氛围的营造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如此的读书活动和刊物均受到广泛的好评,各地师友纷纷撰文评论,媒体亦勤于报道。现在得到当地文联的支持,拟从五期杂志中选编出一本名为《桐溪书声》的文选,以嘉惠书林同好。

        此文选共分七辑:“江南拾遗”、“书人书事”、“前序后跋”、“芸窗书谈”、“智者木心”、“书人访谈”及“读者关注”。现就结合各期杂志及此次文选,从我个人的观感出发,来谈一谈它们的特色。

        一是地方特色比较鲜明。首先是每期杂志基本上都能维持本地作者,并联系外地作者,这样一方面对外展示了桐乡读书人的基本风貌,另一方面又加强了与外地读书人的交流。本文选的作者队伍基本上也保持着这样一个构成,而且从桐乡作者所做文章可以看出,他们阅读面广,内容博雅,在藏、读、写方面均有不俗的表现。据说嘉兴市十大藏书家中桐乡就有三位,藏书量都在两万册以上,这三位都先后给《梧桐影》贡献过多篇文章。其次是从文章内容上看,第一至四期与本地有关的文章在数量上能够得到保证,其中专设“江南拾遗”栏目,文章与地方文史密切相关。“梧桐新书快递”则是定期发布桐乡籍作者的著作信息。第五期“木心纪念专辑”更是以整本的规模向木心这位乡先贤致敬,被称为是开启了地方研究木心的先声。

        二是编者、作者都很年轻。编辑部成员都是三十岁上下的读书人,力求秉持民间立场,关注读书现状,且富有人文情怀。作者包括老中青少四代,其中不乏朝气蓬勃的大学生。颇值得一说的是“书人访谈”栏目,由“本地读书老人访谈”、“国内读书民刊主编访谈”和“八〇后读书人访谈”组成。编者在第二期的《编后记》中说:“读书老人是前辈,是读书这种生活方式的先行者、践行者和受益者,他们无疑是一个社会、一座城市中的精神贵族和人格高地,他们的道德文章历经岁月的历练和书香的洗礼,衡量着一个社会和一座城市的精神高度。”读书民刊主编是构建书香社会的一支生力军,他们多数不计名利得失,在各自所在的区域联络同好,播撒书香,培育了数量可观的一批读书种子。八〇后的一代在背负着前辈偏见和社会压力中成长,随着他们逐渐进入而立之年,也正成为社会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编者似乎是想通过这个栏目在有意识地向长辈们宣告:我们也是有担当有作为的一代。

        三是所刊载的文章多数能言而有物,可读性较强,其中有不少新发现,虽是小问题却可补官刊、大刊之遗漏。夏春锦先生曾给我函中提及我于一九八〇年组织编印的《学林漫录》初集中《编者的话》:“《学林漫录》的编辑,拟着重于‘学’和‘漫’。所谓‘学’,就是说,要有一定的学术性,要有一得之见,言之有物,不是人云亦云,泛泛而谈,如顾炎武所说的 ‘废铜’。所谓 ‘漫’, 就是上面说过的不拘一格的风格与笔调。”夏先生说《梧桐影》及其文选在选稿时也在有意识地以此为标准。这些作者中虽也有一部分学有专长的专家学者,但更多地还是普通的草根读书人,文章虽不像学术大家们那样的高屋建瓴,充满真知灼见,表达出的却是他们最真诚的阅读体验。他们不以读书写作为业,但每有所得,便欣然忘食,这种无功利的读书生活当受人钦慕。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