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伟大中国的美丽书写
二、打动世界的华彩诗篇三、引人深思的真识卓见四、文化自强的有力体现5月的江西,正是大地共育葱茏,充满生机的季节。5月30日,在千年瓷都景德镇,一部全景式、全面梳理景德镇瓷文化的历史与现实,涉及古今中外,以雄辩史实,宣示景德镇瓷器在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撼动、无法逾越地位的长篇报告文学《瓷上中国——China与两个china》正式面世。来自北京、上海、广东和本省众多专家、学者,为《瓷上中国》这部作品,也为一个产业、一个无比瑰丽的国宝,怀着对我们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思考聚集在这里,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精彩的发言。
这部作品由著名作家、学者胡平深入驻扎景德镇数月,耗时近一年时间采访、创作,一经出版便引来社会各界的瞩目。
张秋林(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社长):景德镇是一座伟大的城市,世界知名的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称其为“世界上最早的一座工业城市”。神奇的是,她今天还活着。一千多年来靠一个产业恒久地维持一座城市,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景德镇精美的陶瓷曾把中国文化传向四面八方,在世界范围内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景德镇有着可以说给全世界听的好故事。《瓷上中国》就是一部充满深情述说这个故事的好书。此书展现了景德镇陶瓷千百年演变发展的神奇与特点,勾勒出她对世界各大名瓷产地的影响和关联,让世人看到,景德镇不仅是中国人的梦想,还是世界的一个梦想,体现着人类对精致生活的美好憧憬。
李建军(评论家、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瓷上中国》无疑是一部填补空白的厚重之作,是一部具有拓荒性质的文化建构。此前,关于瓷器和景德镇,还不曾有过这样一部既图文并茂、赏心悦目,又充满学术深度和知识信息的书。该书以景德镇为中心,从纵向的历史描述和横向的断面解剖两个角度,清晰、深入而完整地呈现了中国瓷文化的价值。“瓷的命运就是中国的命运”,胡平借瓷文化,折射了中国历史的风云变幻。
雷达(文学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作者通过对陶瓷艺术精神的妙悟和挖掘,力图写出景瓷如何从实用走向了审美,从世俗走向了精英,从“器”走向了“道”,从形而下走向了形而上,从而很好地解读了蕴藏在陶瓷中的深刻的文化内涵。中国陶瓷之享誉世界,其源盖在于其文化之美。
李朝全(中国作协创研部研究员、理论处处长):这部作品实际上是在瓷器上描画中国,描画中国文化发展的脉络。如果说工艺大师的表达是物质、器物的表达;那么,胡平是思想的、精神的表达。这是部千年瓷都景德镇发展历程的记录,更是对中国的瓷文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审视和开掘的大书,这本书充分体现了作者善于思辨的特长。他的行文富于知识性和趣味性,在带给读者阅读愉悦的同时也能带给人心灵的震撼和思想的启迪。
张胜友(作家、资深出版人):胡平写景德镇的瓷都也在写当代中国,在写中国的命运。他每一部报告文学作品实际上也是这个坐标,历史、当下与未来,信誓旦旦,视野非常开阔,站在人类的角度、世界的角度来关照他采访的对象,关照他采访的事件。他的思考是很深刻的,像杜鹃啼血一样,他的情感流露是很真挚的,这就是报告文学作家的一种良知。所以他每一部报告文学都有思想,都是可以引起你的反思,催人泪下、发人振奋。他的报告文学的思想美实际上就是文学美。
胡德华(胡耀邦之子):江西跟我父亲、跟我们家有着不解之缘。胡平先生的《中国的眸子》,当时就给我巨大的心灵震撼。今天他的新作《瓷上中国》又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新的世界,空气新鲜,百花盛开,是精神上的欢乐、光明。我为他感情的充沛而深深感动,也对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的眼光、魄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而喝彩,感谢他们为社会奉献了一部好书。
朱虹(文艺评论家、江西省副省长):作品将景德镇置放于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以及工艺、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维度中来考察,既展示了景德镇瓷业、瓷文化的辉煌历史,更对其当下探索求变的现实以及无限可能的未来进行探讨与呼吁。我能深切地感受到这本书的分量,感受到作者炽热的现实情怀、敏锐的问题意识与深沉的建设性思考。
向元华(御窑元华堂董事长):景德镇陶瓷在历史上,在世界上的辉煌,是众所周知的。《瓷上中国》体现了陶瓷之美,通过景德镇瓷器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全世界任何地方,景德镇的陶瓷,就像我们中国人走遍全世界也都看得出中国的面孔,这就是我们的基因与我们的文化。
陈海燕(资深出版人、凤凰传媒集团董事长):瓷器之美,胡平的《瓷上中国》,给出了答案,触摸到静态作品后面的创造者的灵魂。一个优秀的作品,我觉得他的价值常在文本外,那就是给人启迪,引发思考。这部新作,让人思考关于瓷的意义。China一词,究竟是以瓷名国还是以国名瓷,见仁见智。但是同音词表明中国与瓷器古来和世界是密不可分的,长城、运河、瓷器我认为是中华最重要的三大文明符号,而瓷器应该是最早的文化符号。
王晖(评论家、《江西日报》社社长):胡平这本书,把景德镇的魂写出来了。认识中国从china开始,认识瓷器从景德镇开始,认识景德镇从这本书开始。
叶青(评论家、江西省社科院副院长):《瓷上中国》作为胡平先生今年的报告文学新作,充分显示了胡平先生全景式报告文学的特别,主题深刻重大,内涵丰富,细节清晰生动富于穿透力,是讲得非常精彩的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可以从胡平先生的《瓷上中国》中得到启示,要抓住文化要点,文化的语言是任何国度都能听懂的。
郦国义(文艺评论家):胡平以一种诗人的、春天到来的灵感描述景德镇。他说第三次大运可能来到的时候,他希望不要错过这个历史机遇,这个时候他是杜鹃啼血,呼唤着景德镇一个春天的到来。
汪天行(艺术家、江西省文联党组书记):这是一部波澜壮阔的瓷都史记,一首荡气回肠的高岭诗赋,一篇动人心魄的世说新语,一幅振聋发聩的历史画卷,一个世人瞩目的《瓷上中国》,一曲惊世骇俗的燕赵悲歌。
刘茵(文学评论家、资深编辑):书名《瓷上中国》,这个China和两个china的书写我觉得真是太奇妙了,胡平把景德镇跟中国连在一起,以瓷为主线,发掘瓷的文化魅力与辉煌,抒写瓷的命运大抵是中国的命运。这是一部厚重的、大视野、大容量、大气魄、大主题的作品,胡平文思泉涌,以炽热的情怀挥洒笔墨,酣畅淋漓讲述关于景德镇千年瓷都的精彩故事,把小小的瓷的故事,讲得风生水起,听得心情激荡,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叶文怡(台湾陶艺家):对于在景德镇制作陶瓷的经过跟过程,胡平老师写了我比较曲折的经过,其实我在这边做陶瓷还是很愉快的,因为这个地方不管在原物料还有工匠的配合对我来讲真的是一个天堂。
姚亚平(中共江西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博士):《瓷上中国》讲的就是一个中国的故事。中华文明、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景德镇魅力无穷。我感觉到现在的文化、文学,特别是报告文学的使命就是为人民放歌,为祖国呐喊,为时代存照。胡平这本书,他立足于景德镇,但是写的是中国的命运、中国的特色、中国的道路、中国的故事、中国的问题、中国的价值,也包括中国的奇迹。
二、打动世界的华彩诗篇
姚亚平:讲好中国的故事可能关键在于怎么讲,《瓷上中国》这个故事就讲得不错。就是要在世界上说得出,听得懂,传得开,信得过。对着世界说景德镇的故事,这本书里面我感觉是个讲述的过程,也是个发现的过程,探索的过程。景德镇的奥秘、景德镇的魅力,景德镇的问题,景德镇的未来,景德镇的前生、今世和过去,景德镇的方方面面,作者是在引导着你在探讨,跟着他在采访,跟着他在思索。
李建军:景德镇在胡平笔下获得了新的文化面相。他重新发现了景德镇,重新界定了景德镇,重新塑造了景德镇。从文化地理角度讲,景德镇是瓷都,也是中国文化的重镇。从《瓷上中国》里,我们可以重新认识“China”的词义,可以清晰地看见中国文化的令人骄傲的优雅和美丽。
李朝全:《瓷上中国》为读者揭示了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真实。我们看到了景德镇这样一个并非全国核心区域或者发达地区的发展史,而景德镇的历史正好印证出中国的历史,从这个层面来说被英国人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工业城市,这个旧称与中国同名的景德镇它的命运实际上就是中国的命运,它的身影就是中国的身影,他的精气神、他的魂魄也就是中国的精气神与魂魄,因此可以说景德镇是一个具体而微的中国,一个缩小的中国。
张胜友:胡平首先是一个诗人,充满诗人的浪漫。他的语言基本上是诗化语言,他对报告文学的结构、题材的处理也是颇具匠心的。有的时候甚至带有小说巧妙的结构。
陈海燕:胡平新作延续他的一贯风格,那就是大纵深、大视野、大思维,长于广集素材,长于大跨度行笔,长于宏观思辨,善于选择角度,善于提炼主题,善于叙述与描绘。有时是记者忠实来记写事件,有时是学者严谨考证,有时是诗人,抒发热烈情怀。关于瓷器的历史,瓷都的沿革,瓷人的经历,写事写人写思想,通过精巧的结构安排将这些统一起来。《瓷上中国》以瓷入手,反映绵延不绝的中国文明,发奋图强的中国精神,以及中国对世界的意义。我觉得作品具有纪实性、故事性、可视性。因为有事件、有情节、有具象、有情境,是用字符表达的一部人文纪录片,是用心血铸就的一幅长卷风俗画,是荡气回肠的文明史诗。瓷都的伟大不仅因为它的技艺传播于世界,更重要的是瓷器的输出带动了人类文明的大跨度的交流、交融。
彭春兰(文学评论家、散文家):这部作品以宏观视野、宏大叙事、宏阔评说,深度解读与剖析景德镇的历史辉煌、艰难沉浮,以及再次崛起前的阵痛与思考,打开了让世人走近景德镇、了解瓷文化的一扇窗。似大背景串起故事与人物的万花筒,涵盖城市、瓷器、文化、商贸、家族、人物等诸多方面,缤纷夺目,生动鲜活,细腻精致,史料详尽,纵横捭阖地展现了一幅景德镇“清明上河图”。这种民族的史诗的结合描绘,最容易打动世界。
郦国义:《瓷上中国》给我们开阔的一种视野,我认为有很多叠加效应。既有《舌尖上的中国》的那种民间情怀,人和人之间的感情和中国民族的特色,但视野更加阔大,有强国崛起的色彩,为景德镇这个千年瓷都成为一个世界上很强的瓷国喝彩。
叶青: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陶瓷的诞生、瓷文化的发展,首先是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看待问题,我印象非常深刻,瓷器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只有互联网的出现才能相比拟,这是目前我看到的对陶瓷诞生最精彩的表达。
汪玉奇(学者、原江西省社科院院长):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瓷上中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同时也为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提出了重要的创作思路。我们必须弘扬我们的文化软实力,我们必须向世界打造中国文化的竞争力,我们必须向世界充满自信地说好中国故事。今天,我们从《瓷上中国》中获得的一个重要启示是,“景德镇对着世界说”。我想我们还应该“江西对着世界说”“中国对着世界说”,大声地说,精彩地说,充满自信地说,让中国声音传遍整个世界,让中国声音融入世界和平的时代潮流。
三、引人深思的真识卓见
胡德华:我本人是学自然科学的,对陶瓷是外行,对于报告文学、对于社会科学来讲也是外行。我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我们国家科学落后,打不过外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逐渐感觉到一个民族的前进,不是简单地造坚船利炮。《瓷上中国》中,谈到的文化的力量,那是一把剑,一把无剑之剑。非常形象,这就是文化软实力。由此,我对从事社会科学工作的人的敬意不断升腾、不断增长,我觉得他们才是最重要的。
姚亚平:胡平这部作品后面其实是价值观念。他有一颗赤热的心,也有一种爱恨交织的情感,一种不放弃,对家园,对国家,对瓷器。瓷器就是中国,中国就是瓷器,实际上说瓷器就是说中国。我觉得这就是一个价值观,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时代变化的号角、人民心灵的呼唤,也能够成为世界文化交流的一个桥梁。所以,才具有独特性、历史性和现实性。
胡平(《瓷上中国》作者):我之所以要写这本书,一个很大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深深感觉到当代中国人,当代江西人有愧于景德镇。
叶文怡:透过《瓷上中国》这本书可以想到景德镇目前非常多的问题,包括生产的问题、经营的问题还有未来发展的问题,我觉得胡平老师真的很像一个江湖上的大侠,他帮我们把一些现状说出来,可以让景德镇更好的发展。
陈海燕:可以看出,胡平的作品里面,对于GDP主义的这种批判。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需要高楼大厦,商贾云集。中国要成为富强大国,太需要一种中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范式,藏富于民,宜人、宜居、宜观光,以适当的人口规模,和适当的并不太大的财税规模来供养一个服务型小政府,这样的范式将会使一批传统市镇成为恒久的服务名镇。
景德镇以瓷立市、以瓷兴市,可以用产业生态圈的理念来指导产业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
刘茵:胡平从瓷上看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思想深邃,文采风流,作品中考据相得益彰。胡平是文化的守望者,有清醒的文化意识。当前我们中国,正面对伟大复兴的重要时刻,而文化是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面临中国的GDP居世界第二,而文化影响力微弱的现实,胡平在《瓷上中国》中高歌瓷的辉煌,深刻揭示景德镇瓷的奥秘,挖掘瓷文化精髓,留下了瓷文化的珍贵记忆。
郦国义:胡平是以一个民间知识分子的视角,同时也不断跟上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的步伐来写瓷都,这样的眸子是不会静止也不会老化的,不会“白内障”。这才是真正的“中国的眸子”。
李朝全:《瓷上中国》里面到处能读到作者的思想的光芒,这是一种冷静的深邃的思考,作者就像一位忧心忡忡的学者,面对一个文明古国,文化大国在文化日益的贫弱,内心深感不安,作品的字里行间能读到作者的深切的忧思,这本书因此也能看出是一部中国文化忧思录。
曾少雄(江西出版集团总经理、中文天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我们将重点支持和鼓励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把《瓷上中国》推向全球,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用大的市场思维把《瓷上中国》的宣传推广营销发行工作做好。第二,利用融合发展思维,把《瓷上中国》潜在价值进一步挖掘出来。第三,用精品思维打造好《瓷上中国》续篇,以此书为基础,向影视领域拓展,筹拍一部在品质上、在影响力上能够媲美《舌尖上的中国》的纪录片《瓷上中国》。
四、文化自强的有力体现
彭春兰:这是我所看过有关景德镇的报告文学中最好的一部,没有之一。全景式、全面地梳理景德镇尤其是景德镇瓷器的历史与现实,涉及古今中外,尤其是以雄辩的史实,宣示了景德镇瓷器在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撼动、无法逾越的地位。
雷达:正如书的序言作者朱虹所言,作为农耕文明时代登峰造极的景德镇制瓷业,面对现代化转型和全球化浪潮,遭遇到了挑战,甚至陷入了低谷;如何不再停留于“逝去的辉煌”,如何重振瓷都之雄风,是一个大课题。许多可喜的征兆已经呈现,景德镇仍然受到全球艺术家的尊重和青睐;毫无疑问,焕发新机的景德镇,必将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上,做出卓越的贡献。
李朝全:在《瓷上中国》里面我们读到了一个博大的斑斓的现代都市,他在艰难的涅槃浴火中,从旧的体制旧的机制桎梏中挣脱出来,闯出一条改革创新发展的新路。因此这个意义上来说景德镇的当代史实际上是缩微的中国的当代发展史,是中国当代画本生动的一页。
刘瑞华(德韵陶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瓷上中国》的出版,我增添了一份发展的信心,也增强了对中华民族千年传承下来的金字招牌必须被擦亮的信心。“苹果”它就是一个产品系列,而我们景德镇陶瓷整个产业,千年而且曾经渗透到全世界,我觉得那个“苹果”肯定不能够跟中国伟大的景德镇陶瓷比。
姚亚平:景德镇的面貌是多彩的、多元的、多面的。千年瓷都,这整个道路走得坎坎坷坷,但也有辉煌,是独特的道路、独特的事件、独特的性格,独特的命运。景德镇的性格,胡平写出来了。
我读这本书的第一感觉是,要有文化的自觉和文化的自信,来讲好中国的故事,讲好景德镇的故事。中国的故事很精彩,胡平老师在这方面做得很好,这是开山之作,巅峰之作,了不起。
汪玉奇:《瓷上中国》是一部讲给世界听的成功作品,也是如何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好作品。讲述中国故事,要讲好它,要有强烈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他这部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把目标聚焦点集中在人上,写中国人的喜怒哀乐,写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写中国人的奋斗,从而使人们在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中,感受到中国故事的精彩,感受到中国故事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