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4年05月28日 星期三

    国学教育应回到经典本身

    ——林月惠谈台湾中学语文教材的经验与反思

    陈菁霞 《 中华读书报 》( 2014年05月28日   07 版)
    林月惠

        在中文学界,林月惠的名字是与儒学研究学者、牟宗三弟子这些身份紧紧连在一起的。从1985到1995近十年的时间里,她从硕士班到取得博士学位,其间亲炙牟先生受教,并断断续续有服侍导师的机会。诚如林月惠所言:“这样的师生情缘,可遇不可求,我常想那是上天赐予的恩宠,而在现代制式的大学教育中,已成绝响。除了课堂正式上课之外,我还能陪伴牟先生散步、用餐、听戏;及至牟先生病痛时,也能亲奉汤药”。

        出生在台湾中下层家庭的林月惠,尽管从小学习成绩优异,却只能选择师范专科学校就读。在台湾省立台中师范专科学校一年级时(1977),父亲带她去拜访自己日据时代小学的老师。在老师家里,林月惠一眼就对唐君毅的《人文精神之重建》产生了兴趣。虽然读得似懂非懂,但经由此,她进而阅读熊十力与徐复观的著作,最终进入牟宗三的哲学世界。

        有感于台湾需要更优质的中华文化基本教材(四书),再加上过去的教学经验,近几年林月惠倾注了很多精力和心血,邀请一批志同道合的学者和中学老师,着手编写高中的中华文化基本教材。本报趁她来北大学术交流的机会,就她的学术研究,及台湾中学语文教材的变迁、现状,进行了采访。

        不能站在中国文化中心

        研究日韩儒学

        读书报:您多年从事中、日、韩儒学比较研究,您对这三国儒学异同有什么看法? 

        林月惠:韩国人和日本人最讨厌别人说他们的儒学是从中国来的。在他们看来,自己国家的儒学有其主体性和特色,并不是中国儒学的附属品。这给了我一个启发:不能抱着中国文化中心的角度去研究韩国和日本的儒学。为此,我也要求自己研究韩国与日本儒学时,能在韩、日等国有长时段的生活体验。

        我虽然研究宋明儒学,但却是以尊重韩国儒学的独立性或在地化特色为前提而展开研究的。我发现,整个朝鲜儒学基本以朱子学为正统,朝鲜王朝的建国理念、制度设计,就是以儒家知识分子治国理念来设计的。朝鲜儒学的特色在于哲学理论高度和实践力强,他们将朱子形而上学的哲学理论思考,落实到政治、经济、文化的设计里。

        日本对于宋明儒学的接受与韩国儒学不一样。早在唐代,派遣留学生(主要是僧人)到中国学习儒学。降至江户时代,宋明儒学也影响到日本。壬辰倭乱(1592-1598)时,丰臣秀吉攻打朝鲜,在这个过程中,朱子学也经由战乱传到日本。不过,因为日本江户时代没有像中国或韩国的科举制度,故其儒学发展与韩国、中国不同。

        日本吸收宋明儒学是兼容并蓄的(不像韩国,朱子学是正统,阳明学是异端),这对整个教育的普及起了很大作用。有些学者认为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是奠基于江户时代儒学的教育普及上。所以相较于韩国儒学,日本儒学实用性与活用性较强,并将宋明儒学的思想落实在社会教化层面。

        读书报:为什么阳明学在日本受到吹捧,而在朝鲜被视为异端?是否因为朝鲜儒学过分尊崇朱子?

        林月惠:阳明学传到朝鲜的时候,时运不济。因为明代中叶以后王阳明学说达到鼎盛,但朝鲜此时正处于朱子学发展的高峰。阳明学还没有传进朝鲜时,明代批判王阳明的书籍就先传入朝鲜,比如说罗整庵的《困知记》、陈清澜的《学蔀通辩》,詹陵的《异端辩证》等,都是驳斥阳明学的书籍。这些书籍在明代没有市场,但传入朝鲜半岛却受到青睐。因此,朝鲜儒者还来不及理解阳明思想,就先入为主地对阳明学有了抵制心态;再加上朱子学是正统,阳明学说在朝鲜受打压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直到17世纪,朝鲜儒者才看到较完整的阳明著作。

        相对朱子学而言,阳明学的行动力比较强。因此,日本明治维新时代的志士们大多吸收阳明学的精神,转为改革的动力。德川幕府政权归还给天皇,政权实现和平转移。日本从前现代到现代化的成功转换,其动力来自于阳明学。可是在朝鲜和中国,阳明学被认为是亡国的罪魁祸首。直到20世纪初,很多留学生,蒋介石、张君劢、梁启超等人到日本留学之后,发现阳明学在日本受到尊崇,再回过头来看阳明学,才了解它的重要性。

        读书报:有人说朝鲜儒学过分崇拜朱子,长期在四端七情等问题上纠缠,导致气象、格局不够大,也无法出现像牟宗三、内藤湖南等主动回应现代性问题的大儒。您同意此说吗?

        林月惠:我不是韩国人,对韩国的历史文化了解不够深入,实在无法回答这个问题。有人认为朝鲜儒学因为纠缠在朱子学里面,导致无法实现现代化,而其儒学也无法有很大发展。但我不同意这个看法,因为中国朱子学没有开展出来的议题,在朝鲜朱子学都开展出来了,而且朝鲜性理学者将朱子学植根为朝鲜半岛的文化基因,内化到所有的政治社会活动中。朝鲜时代真是个充满儒教教养的国度,文明程度极高。

        至于说没有出现内藤湖南或者牟宗三这种大儒与大思想家,我持保留意见。韩国在近现代的命运很挫折。朝鲜后期,尤其正祖时代,大量吸收西学,极其开放,颇有中兴之格局。但因正祖改革志业未遂便辞世,西学也随之受压抑,错失与西方文化进一步接触的契机。尤其,韩国处在日本、中国、俄罗斯这几个强国中间,国际处境非常复杂。日本占据朝鲜时,还掠夺了韩国很多重要的文化资产。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韩国始终是在被压抑的状态下。但即使如此,他们也有自己的学术积累和值得尊敬的学者。在我们还未能对韩国学界有深入的理解之前,一些价值性的评断恐怕要有所斟酌。

        国学教育应回到经典本身

        读书报:您本人曾当过小学教师,可否介绍一下台湾中小学课程中有关儒学和国学的内容?

        林月惠:小学阶段的课程基本以白话文为主,文言主要是诗歌,如《唐诗三百首》等。到了国中阶段,出现文言文,但主要是篇幅较短的古文,如《爱莲说》、《五柳先生传》等。到了高中阶段,文言文的比例加重,包含唐宋八大家的古文,《论语》、《孟子》的选读,而《古文观止》是高中国学教育最主要的选文来源。

        最近十多年来,因为台湾政治、经济局势的变化,为了强调本土化,也有不少学者提出要降低文言文的比例。然而强调经典教育的呼声也不曾中辍,这也是王财贵先生要提倡读经运动的原因之一。

        读书报:以四书为主要内容的《中国文化基本教材》是以前台湾高中生的必修课,陈水扁当政时把它取消了,听说马英九上台后又恢复了这门课。目前这门课在台湾的教授情况怎么样?民众对此有何反应?

        林月惠:以往《中国文化基本教材》与国文课一样,都是必修课,现在是必选课(六选二),并更名为《中华文化基本教材》,上课时数也减少,一星期只有一小时。

        基于复兴中华文化之需,台湾解严前(1987),《中国文化基本教材》由“教育部”编纂,为必修科目。但解严之后,1996年台湾进行教育改革,1999年高中教科书逐年开放由民间书商编纂,不再由“教育部”来编。但政权转移,陈水扁执政时后半,于2005年将《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废除,改为《〈论〉〈孟〉选读》,时数也减少。直至马英九上台后,于2010年又恢复此一课程,此即是当今的《中华文化基本教材》,包含《论语》上一学年、《孟子》、《大学》和《中庸》上一学年,每周一小时。

        此课程虽然恢复,但因涉及排挤其它课程,以及政治社会因素,又引起轩然大波。第一,一些反对派人士认为这是党国教育的复辟,意识形态的捆绑。第二,实际教学的困难,因为在既有的课程中又增多一小时,且列为必选,其它学科受到排挤,自然引起其它学科老师的反弹。所以当马英九政府希望恢复这个教材时,台湾社会出现两极化的反应,而且反对势力不小。

        读书报:听说您们在编写一套新中国文化的教材,请问是出于何动机?编写群体有哪些人?是自愿的,还是政府聘请的?

        林月惠:《中国文化基本教材》是蒋介石撤退台湾之后,基于复兴中华文化,而有此教材。数十年来,这门课程造成两方面的效果,正面的是通过教材引导学生去阅读和亲近经典,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负面的是将经典与党国教育捆绑在一起,扭曲了对经典的认识。

        所以当马英九政府提出要恢复这门课时,一群年轻学者和高中老师有感于经典教育的重要性,就想抓住这个契机,自发地为学生编一套比较好的中国文化教材。而顺应“教育部”课纲的规定,我们这套教材的名称也是《中华文化基本教材》。

        基本上,台湾自从1996年推动教育改革开始,第一步就是教科书自由化。教科书的编写权下放到中学教师,“教育部”负责只负责审定工作。各家出版商为了使自己的教材得到认可,会想尽办法编出好教材。可是,也有不少学生家长开始后悔了——原先只用一个版本的教材,现在是以一个版本为主,再补充其它版本。现在孩子的升学压力很大,因此最近又有人呼吁要回到“一纲一本”,但是这条路已经走不回去了。

        编辑这套教材的学者,涵盖台湾学界中壮派的学者,分别来自文、史、哲等学科的大学教授,以及一些热心而教学丰富的高中教师。我们希望以有别于以往的编辑理念,将辛苦编辑出来的教材,成为公共财产,让所有教师、学生、家长,乃至社会人士使用。为此,我们以向“教育部”申请科研计划的方式来编辑此教材,称之为“编撰普通高级中学中华文化基本教材课程辅助教材实施计划”。希望促使“教育部”开放版权,将教材公布在网上,大家都可以免费下载,不做营利之用。此外,我们编辑委员会成员也实际参与师资的培训与教材的推广,从理念到编纂教材,直至师资培训,我们有一个团队。

        读书报:这套新教材有何特点?将来会有市场吗?

        林月惠:第一,突破了以往教材与现代议题(生活)未能结合的局限。第二,编辑过程中进行有机整合,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第三,让学生通过经典,培养自我反省、批判的能力。我们强调《中华文化基本教材》属于经典教育,而非国文课的延伸。因此,这一套教材是以经典教育为主轴,生命教育为起点,人文精神与文化省察为视野。我们想引导学生,以生命经验与经典对话。所以教材的编辑生活化,贴近青少年的情怀;不再以说教的方式来理解经典,而是以说故事和情境导引的方式,激发学生提问,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另外,在教法上多样化,引发青少年的志趣;例如老师会设计很多活动,如通过辩论、戏剧等来阐发经典的意涵。在评量上也趋向多元化,引发青少年的创意。经典的背诵不是这一阶段教学的最主要目的与评量方式。例如,我们会让学生去参观孔庙、古迹,让学生去体验周遭活生生的世界,将经典与生活结合,学生的感受就很不一样。

        由于大家编辑这套教材时,原是希望在既有的传统教材与教法上,能跨出新的一步,为台湾高中学生的经典教育尽一点心力,这完全是理想主义的傻劲。因此,实际的市场需求,不在我们的考虑内。但我们也有一个更大的愿望,如果这套教材经得起考验,我们也希望将它推广到中国大陆,乃至华人世界。

        读书报:您认为大陆今后开展中小学国学教育应当吸取哪些经验或教训?

        林月惠:台湾在解严之前,国文教科书里,孙中山与蒋介石的文章占的分量很多,而文学和思想作品很少,显然这样的编辑与党国教育有关。即使在党国教育之外,所编入的选文,也要与民族精神教育与爱国教育相关联。长此以往,语文教育或国学教育,沦为手段,只具有工具价值,为党国教育与意识形态服务。其结果,都与语文教育或国学教育背道而驰,也达不到党国教育与爱国教育的目的,这是台湾一个很大的教训。因为,语文教育本身有他的独立性,国学教育亦然;台湾的语文教育与国学教育,对此有深切的反省。我想国学教育应该回到经典的本质,排除党国教育的干预(党国教育可以有另外的管道),我想这对大陆也是如此。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