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看电视节目“一锤定音”,这是个模拟的文物拍卖节目。我有时间爱看这个节目,一是长一点文物鉴赏知识,二是看到民间百姓也有许多好玩的文玩,开心有趣。今天这场节目中,一位姑娘拿了一只黄花梨笔筒,据说上面有清代名士方某亲自雕刻的竹枝图,要价三十万元,参与竞拍的投资人,对这个价位也认可。小小黄花梨木的笔筒,居然要价三十万,足以见日下的文玩收藏风气之盛。
盛世喜收藏。这话不假。兵荒马乱时,什么传世字画珍稀古玩,不如一块金条一块银元方便踏实,往怀里一揣,撒腿就走路,走到哪里,能用银两换口吃的,租间小屋安身。古玩字画其实就是富人的游戏,说是有文化,说是藏国宝,都是往精神上提拔高度,归根到底,是手上有闲钱,钱还不少,“钱多了烧的心痒”。有房有车有工厂,挣下了一堆票子,投股票怕熊市了,投房地产房子多得只等税务局收房产税了。于是古玩文物市场火,一只半尺高的笔筒,去年花了三万元买的,今年就叫三十万,几位文物专家一起忽悠,成了!这比盖工厂开商店快多了。富人玩的游戏往往让穷人动心,于是制假业兴盛起来,以满足全民收藏的新高潮。笔筒算是文房用品,笔墨纸砚之余。笔、墨、纸、砚,都有名品,如宣纸、徽墨、湖笔、端砚。笔筒好像没有这样的出身标记,因此,能算得上文玩的笔筒,一是质地好,如黄花梨木所制,二是用家有名,如宫廷造办,如名士所用。这样的东西存量极少,是小众所玩,其价格炒起来容易,掉下来也容易,造假容易,被人识破更容易。这是另话。
现在有谁还用笔筒?现在用笔的都不多,笔筒有何用?
我算是还用过笔筒的人,只是笔筒在我的经历中,已经变味了。
我最早用的不是笔筒,是文具盒。笔筒是摆在桌上的物件,文具盒是可以随身携带的用具。小小儿郎背起书包上学堂,这是一个活动的场景和流动的形态。现在的读书郎还用文具盒,因为现在读书以及读书后的形态,仍然是流动的,比方说叫“北漂”。我有了第一张桌子,是我从插队的农村招到了部队的军马场。我那时在延安的李家渠插队当农民,离开农村有三条路,头一条是当兵,我们村里的知识青年,最早离开农村的就是“当兵”走的,这些孩子的父母都在部队当官,“上阵父子兵”,自古这个道理。第二条是上大学,“文革”中上大学不考试,只考察父母的资格,这叫“培养红色接班人”,叫响了,也不藏着掖着。第三条是招工。我在“文革”中够不上前两条,只有等招工。在生产队的“驻队干部”有天兴奋地告诉我:“这一批是总后勤部招工,我们推荐你!”总后勤部是多大的单位啊,能不去吗?后来,一直等到招工领人的单位,把我们塞进一辆辆卡车,我才知道这个招工的单位全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山丹军马场局富县延安军马场”,距离插队的地方不算远,从延安向南到富县,然后向西钻进一条更深的大山沟再跑六十里。这里原来叫“任家台林场”,把我们招进来后换成了“军马场”的牌子。我在军马场的甘沟二连劳动三个月,伐木盖房,开荒放马。机缘巧合,被场部供应科的周科长看上了,调到场部供应科当仓库保管员。当时我的成就感和幸福指数高极了,在几百个新招马场农工中,我是五个提拔到场部的工人之一,不用下地干活了,有办公室了,有一间桌子了,桌面上还有一只笔筒。
虽然每月只有27元工资,但属于“以工代干”,享受干部待遇,标志就是找我的人不叫我的名字,叫“叶保管”了!后来我才明白,我和另两位知识青年有机会调到供应科,是场部对原林场的人员不放心,因为他们在当地亲朋好友太多。所以,我到岗后,所有重要的物资:全场人员的服装以及几十辆汽车拖拉机的零配件,全都由我管理。仓库里的服装是部队换下来的,有新有旧,几十辆汽车大多数也是从一线部队淘汰的,破旧老车,于是,几个仓库保管员也就数我最忙。军马场是个讲规矩的地方,比方说,如果电话响过五声还没有人接,那么,可以上告到场首长处,全场警告!再比方说,牧马工爱喝酒打老婆,于是规定,打一次罚款五元,于是马场流行语:“看老子发了工资再收拾你!”下面连队的人还有司机来找我办事,总先要递一支烟,不接不行,不接表示“你的事不能办”,接了对方就放心了。接下一支又一支烟,摆在桌上不好看,于是便丢进笔筒里,笔筒装烟是个好物件,又方便又不显眼。到了临下班的时间,我把一笔筒的香烟倒出来,孝敬老会计,分给其它两个保管员,笑脸相迎,其乐融融。在十七年以后,我戒了烟。这也许是我个人的经历,然而这也许是个象征,笔筒在我的人生中改变了它的用场。虽然以后在我的桌子上还有笔筒,但只是个装杂物的用具,不再有文气了。我如实向你报告我桌上这只笔筒里的东西:圆珠笔、签字笔、铅笔、水彩笔、直尺、剪刀……一看就是码字工匠的用具。另有一只朋友送我的黄杨木雕笔筒,因为雕工精美,好像从来也不曾装过笔,算不算文玩,我不知道,只好放在书架上,好像是个文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