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4年01月22日 星期三

    儿童究竟应该阅读什么

    樊发稼 《 中华读书报 》( 2014年01月22日   12 版)
    媚樊发稼:诗人、文学评论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儿童应该读什么?我的意见老得没牙、老得可能讨人嫌,那就是:读名著、读经典、读国学。

        首先要弄清“儿童”的概念。据联合国1989年11月20日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儿童”是指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我没核查外语原文。如果原文“18岁以下”未注明“含18岁”,从字义理解,“儿童”实际应是包括17岁在内的“17岁以下未成年人”。

        未成年人——儿童——是分年龄层次的。由于生理心理的发育、发展、成长,儿童在各个不同的年龄阶段并非一成不变,因此,最适合儿童阅读的读物,理论上是不一样的,国外细分到每个年龄(以“年岁”、“年级”计)孩子的适读图书,这便是“分级阅读”的由来,应该说这种分法是科学的。但请大家注意:实际生活中,人和人,儿童与儿童,是很不一样的。因为不同的社会环境、家庭文化背景、学校教育,乃至地域人文(包括民族)等等,无不对儿童产生浓重影响,导致阅读需求的明显差异。

        就拿“读名著”、“读经典”来说,提倡无疑是对的。但到底读什么名著、什么经典,就并非容易说得清,常常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记得鲁迅翁主张青年作者不读国产书,他老人家推荐、开列的书目都是外国的。很难断言鲁迅太偏颇,因为任何事情的合理性离不开具体社会条件和历史背景,何况任何人包括伟人大家在内,他说的都是一家之言,而一家之言绝不可能涵盖所有真理。

        我忽然想起前一阵子一些媒体议论纷纷的所谓语文课本里“鲁迅大撤离”的问题,有的人为之大惊小怪,如丧考妣,其实毫无必要。鲁迅是值得国人骄傲和自豪的文学巨匠,但他的文章毕竟是写在那个特定年代,与今天的孩子产生某种隔膜感是很正常的,尤其是他的许多杂文和《野草》里一些象征派意味相当浓郁的散文、散文诗。再说,鲁迅生前就早就说过,他自己并不赞成中小学生成为他的读者。他在书简《致颜黎民》中说:“拿我的书给不到二十岁的青年看,是不相宜的,要上三十岁,才很容易看懂。”

        在同一封书简里,鲁迅还写了这样一段话:“我的意思,是以为你们不要专门看文学,关于科学的书(自然是写得有趣而容易懂的)以及游记之类,也应该看看的。”

        几天前,我收到一份陈伯吹先生1926年在上海《儿童世界》杂志发表的他的第一首儿童诗《云》影印件,就是一首科学诗(或称科普诗、知识诗),中、晚年,陈老曾多次著文、一再呼吁重视儿童科学文艺创作。可见,文学先驱们重视对青少年进行科学知识教育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少不更事的孩子,我以为读读红楼也无妨,虽然早就有“少不读红楼”的说法,但读红楼毕竟利大于弊。曹翁这部杰作实在太伟大了,撇开文学艺术以及言情的维度,即使单从知识的层面,那真是一部旷世的百科全书,什么医学、保健、建筑、园林、人文、地理、季候、民俗、典故乃至烹调等等、等等,无不涉及,且均有极为精到的介绍、阐述。这些巧妙渗透于故事情节里的丰富知识,对谁都是有益的,包括少年儿童。其实儿童阅读红楼,有些是跳开翻过不看的,例如每回(章)领衔都有的那些深奥的古律诗什么的,不看翻译解释,我至今仍然稀里糊涂,不懂,但这不影响我们对这部杰作的欣赏,接受其正能量的感染与熏陶。据此,我不太同意笼统地说孩子不宜读红楼(包括其他古典文学名著,也包括外国的安徒生)。我倒是十分认同我的一位好友的一个看法:“不建议儿童过度沉迷于绘本或者说图画书的阅读”。

        那么,儿童究竟应该阅读什么?我的意见老得没牙、老得可能讨人嫌,那就是:读名著、读经典、读国学。

        名著、经典、国学,多了去了,要会选择。儿童年纪小,实际没能力选择。要靠家长、教师、评论家实事求是推荐、帮他们选择。选那些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容易理解接受的读物,帮助孩子讲解。这就要求大人具备相当的鉴赏水平,并且了解孩子不同的文化素质和心性。不是硬塞给他们,不是为了或者不单为了应付考试。

        名著、经典、国学,我以为可以读一些好的缩(节)写文本、真正优秀的诠释文本,也可选读一些原著(权威译文)片断,最好反复读、精读,直至能够背诵。“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些老话古训还是对的。讲的实际就是一种感染、一种熏陶、一种精神滋润。过来人都晓得,有些经典是需要终生读的,小时候读和长大了读,感悟很不一样。我说过,“开卷有益”时下不一定对了,因为如今书忒多,其中不少是垃圾书、专掏孩子口袋的市场书。甚至内容无疑反而有害的书,那种书,不要看,不可看。再说了,一个人的存活时间是个定数,很有限,把宝贵年华花在读那些书上,无异于白白浪费生命。所以,我赞成将“开卷有益”这句话颠倒几个字,改成“开有益卷”。

        阅读,不光是读文学,还要看益智的科学、知识类读物。我个人小时候的经验是,一些写得极有趣的“趣味数学”、“趣味物理”之类的书,好读,从中可以获得丰富知识。我还特别记得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一书,将某些基本哲学概念,以常见的日常实例和生活故事方式讲出来,让人既欣赏到了特有意思的故事,又不知不觉地得到了各种各样的哲学知识。可惜这样的好书现在太少。

        回过头来再说一下安徒生。

        安徒生的童话不完全适合儿童阅读是事实,他当年自己就声明,有的童话,他是有意写给孩子身边的父母看的。我八年前在《对安徒生的再认识》一文中说过:“安徒生总共一百六七十篇童话作品中,并非篇篇都是经典,有的甚至不能算是儿童文学作品。”但确实在安作中有很多适合孩子反复赏读的佳作、杰作。所以,建议今天的儿童不读安徒生,窃以为是欠妥的提法。

        最后,请耐住性子,听我再啰嗦几句关于“分级阅读”,因为跟儿童阅读有关。

        分级阅读,是舶来概念,理论上是符合科学的,故我原则上赞成。但中国孩子的情况纷繁复杂,那种“一刀切”待之、规定什么年级必须读什么书,我则期期以为不可。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