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出版社北京分公司总经理黄明雨
2000年底到2003年6月,我曾经在海南出版社北京琼版图书经销部供职,之后独自创业,创建“立品图书”至今,此番回归,和海南社的同事们重新打量这些年走过的路,别有一番感慨。前段时间,大家从头梳理公司近二十年以来已出版的六七百种图书,寻找这家公司发展的内在脉络,发觉在这条忽隐忽现的出版脉络上,仍大有作为。如果在已有的出版结构和产品基础上,说清楚我们的精神脉络,确立根本,对一批已出版的图书重新定位、再度包装,在短时间就可以取得明显的成绩,再上个台阶。下面针对2014年的北京图书订货会,我从海南社两大重点板块——“大外交”系列、“大历史”系列中拣几部重点书跟大家聊一聊。
首先是“大外交”系列。2014年我们将重新策划、打造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先生的作品。海南社的“大外交”系列是由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先生的名著《大外交》开启的,而实际上施密特先生发挥的政治影响力以及他的洞见超出了基辛格。这位已近96岁高龄的老人,曾任前西德总理(1974年B1982年),也曾短暂就任过前西德外长,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而且也是全欧洲都颇为尊敬的智者和长者。施密特早在1975年就来过中国,见过毛泽东。1980年代邓小平主政时期他再度来华,与邓会晤。1990年代初,他作为西方国家制裁中国后的第一个欧洲政治家访问了中国。几十年来他一直对中国保持高度的兴趣,对中国多年来持续不断的上升态势很乐观,他认为西方人对中国存有偏见,认为西方人习惯于用自身的价值观念评判中国这个文化古国,这有很大的问题。1980年代末,以美、苏、中为叙述主体的《伟人与大国》在欧洲出版后立即引起反响,成为畅销书。在那时,施密特就断言中国将会是美、苏之后的第三个超级大国——尽管我们不太愿意被这么称呼。海南社在2008年引进了这本书,2009年又引进了《理解中国》。《理解中国》一书原名为《与中国为邻》,是施密特同一位德国记者弗朗克·西伦的对话录,这是一本被严重低估了价值的佳作!对谈中,西伦代表了西方主流价值观对中国的认识,而施密特则讲述了他为什么对中国如此神往,并生动描绘了中国是怎样改变世界的。我们准备今年上半年前往欧洲拜访老先生,向他介绍目前中国的新形势,并请他谈谈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对中国的进一步认识,我们会把这些鲜活的内容补充进书中,以原书名《与中国为邻》再版,帮助读者思考迅速成长的中国将如何与世界交往。当前,国内知识界价值观比较混乱,施密特对中国独特道路的认识与判断与西方主流价值观有很大的不同,这本书的再版会极大地纠正和消除当前各界对中国未来的偏见和困惑,从而鼓舞国人齐心协力,把中国推向历史的新高度。
海南社作为一家地方小社,当年能够出版《大外交》、《光荣与梦想》这样的作品,实际上显现了一种出版的抱负和雄心。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们引进了一批大畅销书(比如《数字化生存》、《蓝血十杰》、《索罗斯旋风》等)的同时,出版了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从而可以看得出这个出版团队有一种深沉的精神关怀。这种关怀是贯彻到今天的,这是海南社一个很重要的传统。这个出版团队对身处其中的民族、国家的命运是关切的,一方面我们要借助西方人的一些观念和经验来帮助自己,但同时我们一直有一个信心,五千年连绵不绝的中华文明,其人文传统在今天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尽管显得比较微弱,但这个传统僵而未死,现在到了重新焕发活力的时候。
海南社的“大历史”系列由《欧洲史》《西方艺术史》《西方政治思想史》《俄国史》《美国史》等一大串书单构成。2014年我们要重点推广的是姚中秋先生的《国史纲目》一书。姚中秋即网上大家熟知的时评家秋风,他从早年致力于译介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和普通法宪政主义,到近年致力于儒家义理之阐述、中国治理之道的探究,本身就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秋风此书专意从礼乐制度之肇造入手,在力图贴切释读古文献中若干关键概念的基础上,梳理华夏治理秩序之演变轨迹。我曾问他此书与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有何不同,他回答说钱穆先生受当时盛行的疑古思潮影响,对圣王时代着墨不多,而自己这本书则用一半的篇目来谈西周之前的历史,开篇就讲《尚书·尧典》。——我觉得这很了不起!因为这触碰到了中国人的信仰根源,我相信这本书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其价值,就如作者后记的标题所言:让我们共同来见证“世界历史的中国时刻”。
(本报记者韩晓东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