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增长与好的社会
图书世界是一个美好的世界,尤其是经管书的世界,它传递的往往是乐观心态、增长预期、未来的机会和好的社会。要么,它告诉你如何工作、怎么赚钱,如何升职;要么它解释说,不确定的未来正是新陈代谢的好时机,默默无闻的你我正可顺势升腾。
社会上矛盾的两面在经管书的世界里,更多地呈现出积极的、好的一面,这也是我喜欢翻阅经管书的理由。我是坚定的乐观派,我相信日子越过越好,社会越发展越好。当然,我其实是个盲目的乐观派。
金融的好与恶
2013年,金融改革动作不断,节奏明显加快,无论是贷款利率下限松绑还是人民币自由兑换进程加速,或是各种金融创新品种的次第推出等,这些都预示着中国经济改革再出发之际,金融改革是先锋队。
由此,我们先来梳理下金融图书。2013年最值得翻阅的金融传记,无疑是《力挽狂澜:保罗·沃尔克和他改变的金融世界》。保罗·沃尔克原本是被人遗忘的人物,1987年接替他但任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在20年间风头一直盖过他,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对格林斯潘的质疑铺天盖地之时,有人想到了沃尔克,这其中就有美国总统奥巴马。
2009年,应奥巴马之请沃尔克担任美国总统经济复苏顾问委员会主席,2010年1月,奥巴马批准了沃尔克提出将自营交易与商业银行业务分离的建议,并把这项政策称为“沃尔克规则”,沃尔克的声誉再次达到顶峰。
庸俗地以赢取声名的角度看待沃尔克是不公平的。《力挽狂澜》让我们认识到,沃尔克在几十年清贫的公务员生涯中贡献了何等智慧和勇气!还要提及的是,《力挽狂澜》是一部牛人写牛人的典范之作,作者威廉·西尔伯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是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金融与经济学系教授,曾担任过格林斯潘的老师,伯南克的同事。
不要幼稚地认为沃尔克好,就意味着格林斯潘的“坏”。优秀图书总能带来平衡的视角,丰富的思维。
如果说2013年最值得翻阅的金融传记是《力挽狂澜》,那么,2014年初,最值得期待的金融书无疑是格林斯潘的《动荡的世界》。任美联储主席长达18年半的格林斯潘,曾被广泛赞誉,好像突然之间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被拉下了圣坛。转瞬之间,大人物好像成了历史的罪人。但我们要听格林斯潘到底怎么说,他又如何解释危机真相的。
格林斯潘没有停下,他一直在思考。结合了经济预测的历史、行为经济学家的新发现以及作者辉煌职业生涯的成果,《动荡的世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实证支持的清晰图景。
《力挽狂澜》、《动荡的世界》能让我们以当事人的视角较深入地了解美联储的运作规律,而《还原真实的美联储》、《美联储》则以第三方评论视角,全方面地解剖这一世界上最具权力的机构。美、丑、罪、善的评价,从来都不能简单地归结到一个人、一个机构、一个社会之上,所以我们需要综合阅读,需要全方位思维。
金融的本质是为有钱人服务的,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与杨栋博士联手写就《金钱统治》(2010年1月版),以中国上下5000年的金融发展史有效地论证了这一点。不过最后,该书还是得出了乐观未来的观点:“金融不仅记录着财富,更为深邃的是她记录着人类前进的每一步,中国金融的未来甚是光明”。对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席勒来说,金融直接与好社会等同。
现实社会中,金融体系总是混乱、缺乏人性,其运作充满欺骗、伪善、血腥,但对金融大师席勒来说,金融之美正如大自然之美不容置疑,即便它会产生丑陋的东西。“金融”是实现“好的社会”重要的工具,甚至是不多得的工具。他在《金融与好的社会》(2012年12月版)传递的核心思想是:金融有充足的潜力为我们塑造一个更加公平、公正的世界。
不管你从事哪个领域,只有你认识到、且欣赏到该领域之美,才可能登上成就之巅峰,文学是这样、物理学是这样,乃至编程、做木匠,皆如是。另一个角度来说,每一个领域大有成者,都是该领域的捍卫者。席勒赞颂金融之美,又印证了这一说法。
爱因斯坦的玩笑
爱因斯坦曾有句玩笑话:“理论就是你什么都知道但不好用,实践就是什么都正常但谁也不知道为什么。”中国经济如何保持稳定、快速的增长,目前正陷入了“爱因斯坦玩笑”的困境中。
看到网络上调侃林毅夫的文章甚多,基本上都针对他预测中国经济未来20年能保持8%以上增长的观点,这使得我们不得不思考林毅夫为什么会如此乐观。有机会详细了解林毅夫的成长经历及翻阅代表性著作《解读中国经济》、《新结构经济学》、《繁荣的求索》后,我认为一些人非常武断地否定林毅夫观点实际原因是,他们根本没有详细地了解过林毅夫乐观预测背后的系统及逻辑。
“新结构经济学”是林毅夫乐观表态的理论支持,《新结构经济学》、《繁荣的求索》正是林毅夫认真“对待爱因斯坦的玩笑”而有的论著。在书中,林毅夫试图解开理论与实践二者永难调和的困境。新结构经济学挑战了发达国家和发展国家之间的两分法。经济发展是一个连续过程,只要遵循其比较优势,国家在每个发展水平上都有提高和调整它的最优经济结构的机会。林毅夫认为,这一过程使得国家具有竞争力,能够从技术、产业和制度创新的后发优势中获益,以尽可能快的方式提升自己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也就是说,中国完全有可能发挥后来优势,在此后20年中保持8%的经济增长。
为中国经济改革开药方的专家不少,专著层出不穷,厉以宁及其代表作《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厉以宁看来,从1979年开始,中国进入了双重转型阶段,30多年之后的今天,中国依旧处于双重转型阶段。双重转型是指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的结合。在双重转型中,厉以宁认为必须把产权问题放在改革的首位,在体制转型中,产权改革是突破口,是主线;在发展转型中,产权确定和产权清晰是动力源泉。
中信信托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蒲坚在自己的专属领域,为国家的土地改革献言献策,身为“信托共有制”的首倡者,在专著《解放土地:新一轮土地信托化改革》中,蒲坚以中信信托在实践中开展的土地信托业务,充分论证了土地信托化的实质和内涵,更大胆预测和分析了土地信托化的未来——土地信托银行的构建和功效。
长期从事中国经济改革报道的王尔德,近三年来采访了多位国内外从事改革的一线官员和参与改革的重要学者,他在《改革:新经济政策向何处去》作品中,汇集了国内外政、商、学界30位顶尖专家的观点,让我们能与罗伯特·席勒、吴敬琏、青木昌彦、刘世锦等名家一道共解中国经济必经之路。读史可鉴今,国学大师钱穆经济史方面的唯一著作《中国经济史》(2014年新版)可一并阅读。
商业榜样与技巧
我们可以把经管书简单划分为:宏观趋势的经济类图书、中观层面的商业类图书、微观层面的实务类图书。经济类图书可以让我们抬头看清路;商业类图书专注于如何拉好车;实务操作书让我们知晓怎么拉车、怎么走路。这就是经管书的三位一体。
乐观地说,实务书最有用,而商业书最可读。
商业传记方面,《一网打尽》与《孵化Twitter》是2014年初的重磅之作,二者所述主体是全球顶尖高科技公司的代表亚马逊和Twitter,它们都是知名商业记者的长期跟踪采访的成果。《彭博商业周刊》资深记者布拉德·斯通认识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有12年之久,他曾在多种场合采访贝佐斯及其员工达300多次,他的专著《一网打尽》全面而深入地讲述亚马逊这个人们非常熟悉而又缺乏深入了解的公司。
《纽约时报》最受欢迎的科技和商业记者尼克·比尔顿,采访了Twitter的现任和前任董事会成员及公司所有四位创始人,及其他相关人员几百个小时采访。《孵化Twitter》勾画出一个如电影般精彩的真实故事:关于四个朋友如何意外地改变世界,以及他们在此过程中汲取的教训,关于金钱,权力,友谊,背叛的那些事。
中国公司中,华为是最受瞩目的高科技公司。继2013年出版的《任正非内部讲话》、《只有一个华为》、《华为哲学概论》、《华为还能走多远》、《华为营销》等图书之后,2014年初出版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吴春波所著《华为没有秘密》值得翻阅,吴教授自1995年起任华为公司高级管理顾问至今,书中有对华为一手的调研资料。
相关管理思潮及营销技巧方面的图书,我推荐《如何创造思维》、《决胜移动终端》、《疯传》。《决胜移动终端》是一本阐释O2O概念的移动互联的权威之作。书中提供了传统企业拥抱移动互联网的大量案例,从比较知名的Foursquare在签到商业化的探索到Rue La La等传统企业在电子商务方面的尝试。沃顿商学院的市场营销教授乔纳·伯杰在《疯传:让你的产品、思想、行为像病毒一样入侵》中很好地揭开了流行的秘密,告诉我们流行的背后是什么在发挥作用。而《如何创造思维》则是开拓思维领域的权威制作,作者雷·库兹韦尔为谷歌公司工程总监,创立了“库兹韦尔定律”,指出“技术力量正以指数规律快速发展”,同时他预测:2027年电脑将在智能上超过人脑,2045年“奇点”出现,“严格生物学意义上的”人类将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