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11月13日 星期三

    华大杏坛,大师身影

    冯天瑜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11月13日   10 版)
    《华大精神与人文底蕴———学人·学术·学养》,董中锋著,华中师大出版社2013年9月第一版,65.00元

        中国近代教育事业大约起步于洋务运动发轫之际,其源头略有二路:一是洋务大吏在其辖区兴办的文教设施(如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广州广方言馆、福州船政学堂以及之后的湖北自强学堂、上海南洋公学等),二是西洋人(多为传教士)在各地开设的专科及普通学校。如果说,武汉大学源头可追溯到前一路,华中师范大学则渊源自后一路。

        学脉深厚的华中师范大学肇始于美国圣公会1871年在武昌创办的文华书院,其正式起点是1903年文华书院设立的大学部,迄今已历110载。1924年在文华大学基础上建立华中大学;1951年,中原大学教育学院与华中大学合并,初名公立华中大学;1952年,中华大学、湖北教育学院等校并入,改名华中高等师范学校,1953年定名华中师范学院,1985年学校更名华中师范大学。

        构成华中师范大学主体前躯的三所大学,各具特色:华中大学是西方基督教向东方传教的产物,也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汇的结晶,韦卓民校长就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中华大学是按现代教育规制和教学方法兴办的私立大学,陈时校长留学日本多所大学,是一位接受现代教育思想和文化的教育家;中原大学则创办于解放战争的烽火硝烟之中,是一所为中国共产党培养军政干部的学校,军队性、革命性突出,潘梓年校长被誉为中共第一报人,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三个不同历史时期诞生的三所不同性质的大学,最后融合为一所大学,不是简单的多重机构、人员、师资的组合,而是机制、观念、文化的重新配置,于整合间达成涵化,由此生发华中师范大学卓异的校风,涌现出一批头角峥嵘的学人。

        大学组建、演化过程中,代表性学人往往发挥较大影响力,特别是在学科建设、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学人的学术、学养体现一所大学的学术地位和精神风貌。或许是出于这种考虑,董中锋撰写的《华大精神与人文底蕴——学人·学术·学养》一书,通过对代表性学人的描述,从学术层面展现华中师范大学的历史。该书选取在华中师范大学及其前身工作过、学习过的学人,着重描述其学术经历、学术成就以及学术影响,既有诸学人完整的履历记录,又有典型的细节描写;既有总体的学术成就概括,又有代表性的学术成果介绍,彰显个性特征,昭示心灵世界。

        百余年华大杏坛,不乏享誉海内外学术大师的身影,师生中更涌现一批卓有建树的教育家、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史学家、图书馆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经济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他们是学校的骄傲,后学的榜样。华大学人们的智慧与成就,已然成为中国现代教育史、学术史的篇章,并构成宝贵的大学精神,具有劲拔的启悟力,足以激励后学循例进取。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值此华中师范大学建校110周年之际,透过本书,可以看到华大杰士倍出,后生更上层楼的壮观景象。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