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O:
女人在丈夫死后,与丈夫的四叔私通。事情败露,丈夫的二叔和三叔将四叔赶出了家门。女人怀恨,便诬告二叔和三叔谋反,杀了二叔和三叔全家。女人的儿子成了家族和家族产业之主。
故事N:
女人的丈夫是位爱国爱民的忠臣,被奸臣陷害,惨遭灭门之祸,全族三百多人全被杀了,只女人留下一个遗腹子。两位义士——忠臣的门客或友人,舍弃亲子救出忠臣的遗腹子,或匿居深山或隐藏在奸臣身边。十五年后孤儿长大成人,屠灭奸臣,光大祖业。
故事O和故事N之间,比基因突变还要面目全非。那么,赵氏孤儿故事的原貌是什么样,又是如何变得面目全非的?
一、相关的历史人物和传说人物
1.晋文景时期的赵氏宗族
赵氏的先祖据说是为周穆王御车去见西王母的造父,于周幽王时迁居晋国,到赵衰时逢骊姬之乱(前655年),跟随公子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重耳回国即位为晋文公,赵衰与狐偃(重耳的舅父)同为心腹重臣,先后为大夫、卿,重耳之子晋襄公时为中军佐,相当现今的副首相。
晋襄公死前本任命狐偃之子狐射姑为中军帅、赵衰之子赵盾为中军佐,但赵盾通过近似政变的“改蒐”改变君命,取得了中军帅位(晋以中军帅掌国政,称正卿),掌握了晋国军政大权,直至晋成公六年去世,专晋政二十一年。
晋从骊姬之乱废除众公子,没有了公族(国君亲族)。晋成公时赐卿的嫡子为公族。赵衰随重耳逃居狄时,娶那里的女子叔隗,生了赵盾。离开狄国后重耳又将女儿给赵衰为妻,生了赵同、赵括、赵婴。返回晋国后,重耳女姬氏坚持让赵衰把叔隗和赵盾母子接回,并以赵盾为嫡。赵盾也投桃报李,请以姬氏的爱子赵括为公族,统领赵氏宗族;自己以余子自居,以正卿兼掌旄车之族(平日教训卿的余子,战时率领扈从国君戎车)。
赵盾死后,儿子赵朔、弟弟赵括、赵同、族弟赵穿及侄子赵旃、所收养的韩厥都是出将入相的卿,弟弟赵婴为中军大夫,仍掌握着晋国军政大权。后来故事将晋文景时期的赵氏家族描写成三代显赫、势力盖过国君的将相之家,并不为过。
2.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赵武,传说是赵朔的遗腹子。
赵朔于赵盾去世时任下军佐,在六卿中位列第六;到晋景公三年(前597)升任下军帅,与楚军的邲之战打了败仗,归来娶了晋宗室女姬氏为妻;死于晋景公十一年(前589)。赵朔死因不明,但属‘好死’,谥“庄”,备享哀荣。
赵氏灭门即下宫之变是在晋景公十七年(前583)。那时赵朔死已七年,与赵庄姬通奸的赵朔叔父赵婴被放逐到齐国也已三年半,因此赵武不可能是赵朔的遗腹子,也不可能是赵婴的遗腹子。
下宫之变时赵武年方几何呢?如果赵武是赵朔之子,只能生于晋景公四年至十一年(前598-589)。《国语·晋语》记邮无正谏赵简子:“昔先主文子(赵武谥文)少衅于难,从姬氏于公宫。”讲下宫之变时赵武属少年。
《国语·晋语》又记赵武举行冠礼后,去见栾武子、中行宣子、范文子、韩献子、三郤和张老。三郤被杀是在晋厉公七年(前574),冠礼必定要早于前574年。周制男子二十而冠,但天子和诸侯为早执政,有不少提前行冠礼。参照赵武十五年后复立、又之后举行冠礼的说法,则应生于前595-590年之间。
襄公三十一年(前542)《左传》记穆叔澶渊会盟归来,讲赵武“年未盈五十”。晋杜预《春秋左氏传集解》:“至襄三十年会澶渊,年盖四十七、八,故言未盈五十”,则赵武当生于晋景公九到十一年(前591-589)。
综合以上史料,赵武最有可能生于前590年,在下宫之变时七到八岁。
3.赵庄姬
赵朔妻姬氏,因赵朔死后谥“庄”,故称赵庄姬。若于赵朔未死时称之或以为名,则大谬。《国语·晋语》记韩厥称姬氏为“赵孟姬”,是当时的通称。
史书未载姬氏身世。《史记·赵世家》说赵朔妻是成公姊,也就是晋文公之女,而赵衰妻就是文公女、成公姊。爷爷和孙子都娶晋成公的姐姐为妻,显然不合情理。历代研究者多认为赵朔妻为成公女、景公姊,较合情理。成公是赵盾所迎立,与结儿女亲家,可以想见,也是利益使然。
4.晋景公
晋景公是晋成公之子,名据,公元前600-581年在位,被认为是比较有作为和贤明的国君。下宫之变发生在晋景公十七年。当君戮臣、臣弑君就如家常便饭的春秋乱世,晋景公灭了赵同赵括两家本也稀松平常。不过大概景公清楚这是一件冤案,于心有愧,两年后生了病,便梦见厉鬼(赵衰)追击他,责骂他杀了赵氏子孙是不义。
事隔不久景公就死了,死的还很玄幻很难看。景公五月梦见厉鬼后,桑田巫说他吃不到新麦了。到六月丙午,农人送来新麦。景公让桑田巫看新麦后把他杀了。但新麦做好刚要吃,却觉肚胀,登厕掉粪坑里死了。背景公上厕所的宦官被杀了殉葬,说是该小宦早晨梦见背着景公升天了。
5.屠岸贾
《春秋》、《左传》、《国语》记载确实的史事,《史记·晋世家》也与之相符,但到《史记·赵世家》里,忽然从天上掉下来一个屠岸贾,专干坏事,一个人把赵庄姬、晋景公和栾氏、郤氏等几大贵族合起来才干成的事全干了。
《国语·晋语》记载有个屠岸夷。权臣里克在晋献公死后杀了骊姬之子奚齐,派他去请重耳回国(重耳怕被杀未回)。如果四十年后晋灵公真有个姓屠岸的宠臣,也在赵盾赵穿弑灵公时一并杀了,而且是全族杀干净了,因为之后再未见有姓屠岸之人,到不了又二十多年后的下宫之变了。
6. 程婴和公孙杵臼
皮既不存——赵朔未被诛、赵武不是遗腹子、没有屠岸贾其人,程婴和公孙杵臼就只能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虚拟人物了。
二、桃园弑君和下宫之变
“桃园弑灵公”常与下宫之变联系在一起。
晋襄公在位七年死了,尚在襁褓的儿子夷皋继位为晋灵公。灵公长大后‘不君’,是个顽劣少年,厌恶赵盾一再进谏,几次阴谋加害。晋灵公十四年(前607)九月,灵公埋伏了武士,请赵盾喝酒。赵盾的卫士察觉后,保护赵盾逃走了。赵盾族弟、将军赵穿随后(九月乙丑)发兵围攻桃园,把灵公杀了。
赵盾从外地回来,派赵穿到周迎回文公的小儿子黑臀为晋成公。成公在位七年,子据继位,为晋景公。
晋景公十三年(前587),赵朔死后二年,赵庄姬与赵婴私通。事情泄露,赵同和赵括要放逐赵婴。赵婴说有我在,栾氏不敢发难(时栾书为中军帅,赵婴为中军大夫);我逃亡,二位兄长恐怕就有忧患了。况且人各有所能所不能,放过我又有什么坏处?但赵同和赵括不听。
赵庄姬怀恨在心,便向景公诬告说:“原、屏将为乱。”(赵同、赵括、赵婴的封地分别在原、屏和楼,故又称原同、屏括和楼婴)一直忌恨赵家的栾家和郤家也出来作证,于是景公下令讨伐赵同赵括。
史曰“讨”,说明赵家不是束手就戮。从栾家、郤家、荀家几大贵族攻打赵家即下宫时,还要求韩家出兵(被韩厥拒绝)来看,战斗可能还很激烈。当时晋有六军,将佐分别是中军栾书、荀首;上军荀庚、士燮;下军郤錡,赵同;新中军韩厥、赵括;新上军巩朔、韩穿;新下军荀骓、赵旃。韩家和赵旃作壁上观,赵同赵括只掌握下军和新中军的一部分,与栾、郤、荀方面相较处于大劣势,结果被杀。
“下宫之变”时赵武随赵庄姬避居晋君宫中。景公把赵氏的田邑给了祁奚。韩厥和景公说:“赵衰那般的功勋,赵盾那般的忠诚,却没有后代来继承,会让善者寒心。”于是景公立赵武为赵氏宗主,把赵氏的田邑还给了他。
三、揭秘案中案
“下宫之变”看起来脉络分明,可就像现代的推理小说,我们从受益者角度去分析,就会发现最大的受益者是赵武。从族人尸骨堆中爬出来的受害者‘赵氏孤儿’,摇身一变成了赵氏宗主和家族封地财产之主。回过头再看整个事件,就全都不一样了。
案件分析的第二步大抵是查动机。《左传》讲“赵庄姬为赵婴之亡故,谮之于晋侯”。流放其奸夫,当是导火索,但事件还关系到家族宗主权和封地之争。当初赵盾为报姬氏之恩,将宗主之位、家族封地、还有公族地位都让给了姬氏的爱子、四兄弟中排行第三的赵括。于赵朔,对此便未必甘心;若于赵庄姬,恐怕就更耿耿于怀了。赵庄姬与今君为一母同胞的姊弟,公公又是家族长子和匡扶晋室的正卿,自不肯坐视夫祖与旁女所生之子为宗主而己子为庶支,而庞大的家族领地和财产,又会让人——尤其是一个带着幼子的寡妇,情夫还被占有这些的人赶走了,生出何种念头呢?
从事情的经过看,赵庄姬的动机是非常明确的:除掉二叔和三叔,为自己的儿子夺回宗主权、公族地位和家族领地。返思赵婴被放逐时对二位兄长所说的话,似对赵庄姬的企图有所察觉,虽然明说的是栾氏。
赵庄姬实现意图的手段,就是诬陷赵同赵括谋反,并串通栾家郤家出来作伪证。不仅《左传》记载赵庄姬“谮之于晋侯”,于扶立赵武居功至伟的韩厥十年后谈及下宫之变,也是说:“昔者吾蓄于赵氏,赵孟姬之谗,吾能违兵。”(《国语·晋语六》)说赵庄姬陷害赵氏时,他抵制主帅栾书和副帅荀首的命令没有出兵。
再来看受害者。晋景公十七年(前583),《春秋》记:“夏…晋杀其大夫赵同、赵括。”《左传》记:“六月,晋讨赵同、赵括。”只《史记·晋世家》于“诛赵同、赵括”后,加了“族灭之”。后世便附会为讨赵同、赵括时,追及赵盾赵穿弑灵公的罪行,将赵氏灭族,赵庄姬偕遗腹子逃避于晋君宫中。
直接弑灵公的是赵穿,但太史董狐记“赵盾弑其君”。赵盾辩解说不是这样。太史说“你是正卿,逃亡不出国境,回来不惩罚凶手,弑君的不是你是谁?”后来孔子对此还发了一番议论,说:“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赵盾谥宣),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境乃免。”说赵盾逃亡可惜未出国境,出了国境就可以不被写做弑君了。
但太史以此为词大有春秋笔意。赵盾执政期间,赵穿一直为他掌控军队,最为亲信。赵盾前脚逃走,赵穿后脚弑灵公,晋人大概都清楚赵穿所为有赵盾授意。未出国境,喻其可通消息。即使太史指斥赵盾返不讨贼,赵盾还是把迎立新君的头等大事交给赵穿去办。由此也可见赵盾和赵穿在此事件中的默契。不过赵盾执政很得人心,而普遍认为灵公无道,并不因此责怪赵盾。
下宫之变时若追究二十五年前弑灵公的事,首先是直接凶手赵穿,其次是幕后主使赵盾。赵盾赵穿已死,便须父债子还。
赵穿之子赵旃当时为新下军佐,不仅没被诛,之后更升任新军主帅。成公十三年即下宫之变后五年,《左传》记:“晋栾书将中军,荀庚佐之;士燮将上军,郤錡佐之;韩厥将下军,荀罃佐之;赵旃将新军,郤至佐之。”
至于赵盾一支,下宫之变后“复立赵氏”、即立赵武为赵氏宗主的理由,就是“赵衰有大功勋,赵盾最为忠诚,堪为忠臣榜样”,怎么可能去追究赵盾及其后人?再者景公之父成公是弑灵公后、赵盾赵穿所立,由此而得国,景公是不愿也不肯追究“桃园弑君”一事的。下宫之变的打击对象,仅仅限于赵同和赵括两家,并未涉及赵盾-赵朔-赵武、赵婴、赵穿-赵旃等其他赵氏支系,不是灭族。
下宫之变时赵庄姬携少年赵武“畜于公宫”,也就不是被动逃难,而是策划好构杀二叔和三叔后,主动避居宫中来发动。避的不是根本不存在的屠岸贾,也不是与她勾结去围攻下宫的栾氏和郤氏,而是赵氏大宗族人以免遭报复,或攻杀赵氏大宗时误遭杀伤。
再看其他‘作案者’的动机与利害关系。栾氏郤氏荀氏早就对赵氏坐大心怀忌恨,现在赵氏内讧,正是期待已久的机会,自然与赵庄姬一拍即合。景公于私,与赵庄姬有姊弟亲情,愿将公族给予亲外甥;于公,灭掉一家尾大不掉的权臣,将其封地权位交给年少好控制的外甥,也有助于巩固自己的统治。因此景公下达讨伐赵括赵同的命令时,即便没有与赵庄姬同谋,也是对事情原委心知肚明,后来梦厉鬼便是好注脚。
最耐人寻味的是下宫之变中韩厥和赵旃的作壁上观。赵旃之父赵穿与赵盾的莫逆已如前述,韩厥更是赵衰所养、赵盾所引用(原为赵氏家臣,河曲之战前被赵盾任命为三军司马)。二人都属赵盾死党,在赵氏内讧中自然会站在赵盾一支也就是赵武方面,虽说韩厥不齿赵庄姬诬陷赵同赵括。在当时的力量对比下,二人的新中军和新下军保持中立,就已经置赵同赵括于死地了。因此事变前,二人大概同景公或赵庄姬方面有某种约定,从自身利益考虑这是必然的。事变后由韩厥出面请复立赵武,就在一定程度表明了这一点。而经此事变二人的地位也的确得到了提升。赵旃升任新军帅;韩厥大得信用,升任下军帅,又在悼公元年(前573)任中军帅,执掌晋政。
反观赵同赵括,其不得人和树敌过多已不待言。宣公十五年(前594)《左传》记,晋景公派赵同到周献俘,赵同很没有礼数。周臣刘康公就说:“不及十年,原叔(即赵同)必有大咎。天夺之魄矣。”赵括在军中在族中也是十分刚愎自用。赵婴大概较善交接,又知二位兄长之短,所以有“人各有能、有不能”和“吾二昆其忧哉”的话。
条分缕析之后,“下宫之变”与“复立赵氏”的时间差,就成为事件揭秘的最后关键。让我们再次检视当年史书——晋景公十七年,《左传》记:“夏…晋赵庄姬为赵婴之亡故,谮之于晋侯。六月,晋讨赵同、赵括。武从姬氏畜于公宫。以其田与祁奚。韩厥言于晋侯曰:‘成季之勋,宣孟之忠,而无后,为善者其惧矣……’乃立武,而反其田焉。”
《公羊传》、《谷梁传》、《史记·晋世家》与此大致相同,只《史记·赵世家》记韩厥是在晋景公生病时(十九年)劝复立赵武,但《年表》和《韩世家》仍记“韩厥进言”和“复赵武田邑”于十七年。可知赵庄姬诬陷赵同赵括谋反是在景公十七年的夏天,略早于六月;而讨伐赵同赵括、赵庄姬携赵武避居公宫、将赵氏田邑赐给祁奚、韩厥为赵家进言和复立赵武,则都发生在当年六月。整个事件的时间间隔、不是传说的十五年,而是在旬月之间。赵庄姬带着赵武安居宫中,杀了二叔三叔全家后不几天,就拿到了赵氏宗主和公族地位、以及赵氏封地。大抵景公宣布收回赵氏田邑、刚表示要赐给祁奚,韩厥便为赵武进言。于是景公就‘收回成命’、复立赵武并赐还了田邑。
祁奚又是什么人?历代研究者考据,可能是晋大夫高粱伯的儿子。为什么要把赵氏的庞大封地赐给一个毫不相干又无足轻重的祁奚呢?要赐与他人,也应该赐给‘平定赵同赵括作乱’有功、又举足轻重的栾氏、郤氏或荀氏啊;要强化公室,就应收归国有啊……许许多多的合理方案都不成立后,便只有一个答案:需要的就是一个毫不相干又无足轻重的人。
封地是卿大夫势力的重要基础。把赵氏田邑给‘有功’又有势的栾、郤、荀家,会使他们进一步坐大;收归国有,有利于公室又名正言顺,除非景公不想这么做,除非景公从一开始就计划把这些权益给自己的亲姊亲外甥;可是将杀夺来的赵氏宗主权和封地直接给赵武,太昭彰也太狰狞。那怎么办呢?那就需要一个可以予取予夺的家伙来做幌子——栾、郤、荀那些家伙可不是能予取予夺的,田邑给他们就羊入虎口了,于是就有了祁奚这个角色。祁奚也知趣地串演一把后就退场了(后来得到了公族大夫的出场费),而韩厥上场‘念白’的时间也拿捏的恰到好处。
天池水落层层见,玉女窗明处处通。排尽淤水,钩沉续坠,我们看见的,便是这样一部由赵庄姬编剧,晋景公导演,韩厥、栾氏、郤氏、荀氏、赵旃等在不同场次出演,以消灭赵同赵括、并把杀夺来的赵氏宗主权和封地转给赵武为主线的历史剧。
四、故事的突变
成于春秋末年的可信编年史《春秋》、《左传》,及同以《春秋》为本、采《周志》、《晋乘》等列国史料但成书于西汉初的《公羊传》和《谷梁传》,国别体传记《国语·晋语》,记载的“赵氏孤儿”故事确凿且一致,其原貌就是故事“O”。
到了“下宫之变”后约五百年的《史记》,《晋世家》和《十二诸侯年表》仍与上述史料保持一致,但是在《赵世家》里,横空出世了一个屠岸贾,一肩挑过了所有罪恶,擅自攻打下宫灭了赵氏全族,杀了赵朔、赵同、赵括和赵婴,唯有赵朔怀孕的妻子逃了出来,躲到晋景公宫中产下赵武,在屠岸贾搜宫时把赵武藏在绔中免于难。可奸臣既能搜明君宫,孤儿就不能养于宫中,那怎么办呢?于是生出了赵朔的友人程婴和门客公孙杵臼,找了他人的婴儿献出代死,程婴携赵武藏匿深山十五年,而后复仇又复宗。
这期间是什么促成了故事从O到N的变异呢?与之相关的最重要的事件,就是赵、魏、韩三家瓜分了晋国。春秋及战国初的史料凿凿且一致,所以故事的突变必发生在三家分晋到西汉初的三百年间。
下宫之变后,韩厥执政期间将己子韩起和赵武都提拔为卿,两家联手长期把持晋国政权,赵武之孙赵鞅时已把持晋政擅做杀伐,如诸侯一样临朝听政。到公元前453年,赵鞅之子赵毋恤又联合韩家魏家灭掉荀家(智伯瑶),三分了晋国,自立为诸侯。
庄子论曰:“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大盗窃国后有更多的政治需要,来编造受命于天的神话和光荣伟大的窃国史,赵武子孙于此道又堪称大宗师。翻开《赵世家》,满眼皆是这类神话故事。如前514年,赵鞅和另五卿屠杀了晋室公族又瓜分其土地后【孔子《春秋》记“赵鞅以晋阳衅(叛乱)”】,病了一场,醒来便说自己到了天帝处如何如何,还煞有介事地让人记下来收藏于史篋;大概觉编造的还不够直白,几日后又使人来替天帝‘传话’,说他和儿子毋恤都受命于天,诛杀晋公族也是受命于天,还亲自记录下来藏之史篋。赵毋恤也是编弄‘天命’的高手,与智伯争夺晋国时让人假托天使,带来两节写有有‘天命’的竹子……如此这般,三尺孺子也会明白,“屠岸贾凭空出世、赵庄姬从歹毒淫妇变成贤德妇、赵武从窃据者变成受害者”的系列故事是何人制造与何人散布的了。当这些精心制造的传言被录入《史记·赵世家》后,便完成了故事从O到N的突变。
后世传奇、戏曲或话本大都以《史记·赵世家》为蓝本,按儒家伦理和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又不断进行改造,典型如纪君祥的元杂剧《赵氏孤儿》。晋景公是贤明之君,怎么能杀忠臣满门呢?赵盾是忠臣,怎么能弑君呢?于是将景公时改成了灵公时。这下符合儒家君臣纲常和伦理了,接着“搜孤救孤”吧。可《史记·赵世家》说的大不圆:绔中怎么藏的了婴儿?程婴和公孙杵臼找假赵孤献假赵孤时,真赵孤藏在哪儿啦?程婴和公孙杵臼又怎么能进出宫禁、带出真赵孤?于是把程婴从赵朔友人改成草泽医生,进宫诊病将赵孤藏在药箱中带出;怎么出宫呢?把韩厥改成了宫门守,放走赵孤后自刎了。韩厥死了,谁来扶助赵孤复仇复立呢?和赵家韩家一起瓜分晋国的不是还有个魏家嘛,扶助赵孤的大功就给魏绛吧。找别人的婴儿替死不够忠于主子啊,改成程婴自己的孩子吧。程婴和赵孤藏在山里不够刺激啊,改成栖身屠岸府、赵武还被屠岸贾认为义子吧……
此后仍有种种变异,如明朝徐元的传奇《八义记》,赵朔竟然又活了,不用韩厥也不用魏绛扶助,和赵武父子俩就报了仇了,而且还和庄姬夫妻母子大团圆……这些虽还忝历史剧之名,但已和历史没有什么关系了。
其实有一个真的‘赵氏孤儿’故事,更具有编造赵氏孤儿故事所追求的传奇或美学元素,不知是否影响了一百多年后故事N的形成。
故事M:
美女被商人作为投资,送给一做人质的王孙,在下宫之变三百二十四年后,生下一子,名赵政——传说是商人的‘遗腹子’。未几王孙和商人出逃,美女和襁褓幼子被弃在敌国,遭搜捕迫害,九死一生历时七年方回到王孙和商人身边,但不久王孙就去世了。又二十三年此‘赵氏孤儿’成人又得志,灭了敌国,将曾迫害欺侮他和母亲的人全数坑杀。
这个美女也名赵姬,王孙继位后号“庄襄”,救孤养孤据说还生‘孤’的商人姓吕讳不韦,复仇所灭的正是同宗旁支的赵武子孙的赵国(赵氏赢氏共祖)。这个‘赵氏孤儿’又名嬴政。
报 纸 |
杂 志 |
赵氏孤儿的嬗变
孙嵒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11月13日
1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