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11月06日 星期三

    走近惠能的世界

    谭惟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11月06日   10 版)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的世界》,陈中浙著,商务印书馆2013年9月第一版,38.00元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社会逐渐走向解体,传统文化及其核心价值产生了信任危机,国人的心灵彷徨无依。时至今日,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多少人却在精神领域陷于枯竭和迷失:孤独、空虚、甚至绝望等等负面情绪时时吞噬着人们的心灵。真希望有人能正视这些现实的苦痛,更能切实把甘露洒向这些焦灼的心灵,使之得到滋养。看到陈中浙先生的新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的世界》,不觉眼前一亮,这正是我盼望已久的书。

        陈中浙是著名国学大师楼宇烈先生的弟子,他这本书,即是受楼先生的一副对联启发而来:“发慈悲愿,启般若慧,证菩提道;做本分事,持平常心,成自在人”,横批“活在当下”。陈先生把上联的“发慈悲愿”拆开,分为“发大愿力”与“践慈悲行”,再加了一个“修无相法”,于是成为全书“九章”的结构,井然有序、浑然天成。该书即以此为纲,紧密围绕《坛经》,广引禅宗公案,对照儒道两家,把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精神世界呈现于读者面前。开卷而读,会沉浸于那舒缓风趣的文字;掩卷而思,则心底又会油然生起一股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诚如作者所言,“在修行过程中,关键是这颗心,一切功夫都要下在心上”。但“心很复杂,也很难管”。(该书第130页)一般人的心飘忽不定,不知“止”于何地,往往居无“定”所。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习惯成自然,心头偶尔会泛起一点不安和忐忑,也不愿、不敢去面对,浑浑噩噩地就把人生“消遣”过去了,这是多么悲哀、多么可怕的事!即或有灵光一闪的时候,想从这种混天熬日、麻木不仁的状态中摆脱出来,甚至也定了些宏伟计划,但也往往有心无力、不了了之。《金刚经》中须菩提的一问“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道出了多少人的困惑!而佛陀的一答“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又有多少人渴盼能够像须菩提一样由之大彻大悟!1300多年后,中国有位青年竟然闻之而开悟了,并用中国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详细讲解给世人,还留下《坛经》一书供后人参阅,这是多么伟大而神奇的事情!可惜的是,作为中华文化核心经典的《坛经》,历来解释它的书太少了,而能像惠能大师深入浅出阐释《金刚经》那样阐释之的就更少了,陈中浙先生这本书的出版,一定意义上填补了这个空白。

        此书把惠能大师的禅法拆解为“九招”,给学人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修学步骤和次第,因为作者清醒地看到,“一般人如果要想上到楼台,只能通过楼梯一步一步上去”。能有几人有“电梯”那样的资质?!所以,“那就最好有自知之明,还是一步一个阶梯地上去比较可靠”。(第20页)有了这份认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一招便是“发大愿力”,有了愿力,才能有动力、才能有自信,才会勇往直前、无怨无悔。而所发誓愿是否扎实、能否落实,则决定于第二招“践慈悲行”:“不论处在什么环境之中,不论做什么事情,只有时刻以慈悲之心充塞心间,为人的胸襟才会足广,做事业的格局才会够大。同时,人的心灵才会变得清净、灵明,然后‘明心见性’,了悟宇宙人生的真实面目。”(第23页)慈悲心性培育得越好,自心本具的般若之慧就越会得以开启,有悲必有慧,慧生又增悲,二者相辅相成,“有了慈悲心,才能启发般若慧。同样,有了般若慧,慈悲之心才能更加圆满具足。它们两者的关系如鸟之双翼,密不可分”。(第43页)第四招是证入菩提道,也即是“明心见性”,作者一语道破:“这颗心就是众生的菩提心,这种性就是你的本来面目。说得更明白些,这颗菩提心的本来面目其实就是慈悲度人之心,清净安静之心。”(第61页)前四招都是有形有相,而第五招“修无相法”却是全书枢纽所在,由此章始,过渡到后四招,就再无踪迹可循了。此章详细讲解“于相离相”之法,学人至此,心念当可触物“生心”,同时又能“无住”于物,面对纷繁芜杂的世界,就能“变被动为主动”,“以勇敢而无所畏惧的心态去面对实际境遇,然后提示道德品格,真正做到‘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第88页)证悟了无相之法,禅心已经初步成就;而尚待进一步炼磨,才能圆满这颗禅心。后四招,“做本分事”、“持平常心”、“成自在人”、“活在当下”,便是在生活中修禅,“藏于后面的四招虽然乍看平平淡淡,但是离开了这四招,禅是无从谈起的”。(第101页)禅心和生活打成一片,和当下打成一片,无住无著,“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九招练就,则惠能的世界就成为了我们的世界,我心即是惠能之心,自心禅心融通为一,即是真解脱,即是得大自在。

        我们知道,即便在今天,还有不少人对佛教存有不食人间烟火、高深莫测、只管自修、不问世事等偏见。同时,知识界近年来的佛学研究著作,又往往视佛法为一种哲学、一种理论,逐渐形成了纯粹知识和概念逻辑的阐释方式,遂使民众不能从佛法中受益,又进而增加了对于佛教的误解。所以,中浙先生此书,既能慰藉现代人无力的心灵,还将大大有利于推进传统佛教的现代转化。我相信,禅心的力量不可思议,众生自心的力量不可思议。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