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11月06日 星期三

    鲜为人知的隐逸诗人唐求

    周先慎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11月06日   15 版)

        如果不是仍然把反映社会政治的重大主题或对人民的态度当作评价文学作品的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标准,那么像唐求这样封建时代孤寂清高的诗人,将他对生活的独特感受熔铸成诗的意境,让我们至今读来仍然受到感染,不仅使我们産生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而且还能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对这样的艺术创造,我们是应该给予肯定的评价的。

        收到好友刘光全先生的来信,同时收到他寄来的大作《唐求诗探》的文稿,要我为他的这部即将刊行的大作写一篇序言。信中称我们之间有一份“毛根儿情谊”(意同于北方话所说的“发小”),这使我感到非常亲切,并回忆起我们半个世纪前在母校四川崇庆中学(现属成都崇州市)学习时的情景和深厚情谊。

        我和光全并不是同级同班同学。我比他略早一点,我念高中的时候他念初中。是共同的文学爱好把我们连接在一起,成了虽不同级却是过从甚密的好朋友。那时的崇庆中学文学气氛非常浓厚,爱好写作的学生很多。最著名而且是起到带头作用的是比我们高好几届的王振华。他的笔名叫榴红,当时年仅十六、七岁,就在国家级的权威文学刊物《人民文学》上发表了一篇小说,在全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于是不少同学都喜欢上了文学创作,光全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位。他不时在省级的文学刊物上发表文学作品,使我对他十分佩服。我虽然在崇庆中学全校的作文比赛中获得过一等奖,但整个中学时期没有发表过一篇作品。进入大学中文系以后对文学的认识深入了一些,对自己的禀赋也有了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觉得自己并不适合搞文学创作,也就自然地转向了学术研究。但光全不仅会创作,他在国学上也有很好的修养和功底。他的这部《唐求诗探》就是最好的证明。

        要我为《唐求诗探》写序,我其实是不够格的。我虽然长期在大学里从事古典文学的教学和研究,但过去大学里形成的学术路子比较狭窄,文学史的分段我是属于宋元明清,唐代略有涉及,也只是李白、杜甫这样的大家和唐传奇这样的小说体式。说来惭愧,对唐求我是很陌生的,不要说研究,所知就非常少,只知道他是我们四川崇州(古蜀州)人,在《全唐诗》中存诗一卷,收有诗作三十多首。可是在拜读光全的这部书稿之前,我连唐求的一首诗也没有读过。虽然如此,光全的嘱咐是不能推辞的,于是找来《全唐诗》,参照光全的注释和解析,将唐求现存的全部诗作仔细地读了两遍。

        在群星灿烂的唐代诗坛上,唐求自然算不得大家、名家,但却有他的特点,有他不能替代的价值,在中国诗史上应该占有一席之地。对我们崇州人来说,他更是一位乡先贤,一位文化名人,他的作品是一笔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的文化遗产。据现存很有限的资料来看,唐求只有过短暂的仕宦生活,而且官位不高,游宦不远,只做过离他的出生地味江镇很近的青城县令。后来王建据蜀称帝,下诏要他去任参谋,他坚决拒绝了。以后就隐居在家乡,以诗酒耕读为乐,终其一生。唐求的诗十之七八已经亡佚,仅据《全唐诗》的三十五首和两句残句的内容来概括,我们可以称他是一个乡里诗人和隐逸诗人。

        唐求一生很少远离自己的家乡,他热爱自己的乡里,在诗中描写自己的乡里,他确可称为一位乡里诗人。比较与四川关系密切的大诗人李白、杜甫和陆游来说,唐求没有“行万里路”的漫游、仕宦经历,我们可以说他的诗眼界不夠开阔,内容不够丰富。但这既是他的局限,也是他的特点和优点。现存诗多处写到味江镇、青城山、邛州等地。家乡的山川风物,经诗人思想感情的陶冶,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试读他写青城山的诗句:“苔铺翠点仙桥滑,松织香梢古道寒。画傍绿畦薅嫩玉,夜开红灶拈新丹。”(《题青城山范贤观》)道教圣地青城山的青幽和飘渺,不就沦肌浃髓地留在我们的心里了么?他热爱自己的家乡,就算是寓居天涯,他的感受仍是“缭绕城边山是蜀,弯环门外水名巴。”夔州离家乡并不算远,但在舟行泊岸,夜静月明之时,他却深切地思念着自己的家乡:“故园何日到,旧友几时逢。欲作还家梦,青山一万重。”对家乡的感情是如此的执著和深挚。

        唐求现存的诗大多是写他的隐居生活的,包括问佛访道,也是他隐逸生活的一部分。中国古代诗人的隐逸生活有两种:一种是以隐来求仕,把隐居当作从政的终南捷径,包括盛唐时期的大诗人李白和王维在内都是如此,这当然跟盛唐时期的国力强盛,文人们精神振奋,事功思想高昂有关,但也不能否认确有其未能免俗的一面。另一种则是看不惯现实的黑暗政治,不愿与丑恶的社会势力同流合污,以保持自己的高洁品格来表示反抗,这以陶渊明为代表。这类诗人描写和歌颂隐逸生活,并非真正的消极避世,而是以隐居来同烦喧的尘世和污濁的社会划清界限。唐求继承的无疑是陶渊明的道路和陶渊明的精神。他在诗中明确地写出了他归隐的原因:“趋名逐利身,终日走风尘。还到水边宅,却为山下人。僧教开竹户,客许戴纱巾。且喜琴书在,苏生未厌贫。”(《山居偶作》)这使我们很自然地联想到陶渊明的归隐。试将这首诗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除了回归自然(包括回归大自然和回归诗人的自然本性两层意思)这一点表现了陶渊明另一层更为独特的精神境界,显得略有不同外,在挣脱了俗世尘网,有了新的人生感悟和人生追求方面,两位诗人是有明显的相通之处的。唐求的这几句诗,可以看作是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所说的“悟往者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的另一种方式的表达,都是一种大彻大悟之语,是彻悟之后的人生抉择的表现。理解了唐求归隐的思想原因和他的追求,再来读他的那首为许多人喜爱的《庭竹》,“知道雪霜终不变,永留寒色在庭前。”这竹的形象就完全可以视作是他自己高洁品格的生动写照。

        唐求的隐逸诗,不仅描写了隐居生活的内容,而且还表现了隐居生活的环境、氛围以及隐居者的心境。如《题郑处士隐居》云:“不信最清旷,及来愁已空。数点石泉雨,一溪霜叶风。业在有山处,道成无事中。酌尽一尊酒,病夫颜亦红。”有景有情,景与情合,熔铸成一种清旷闲静的艺术境界,充分地表现了隐居者在摆脱了尘世的种种羁绊后的惬意心境。其他如《赠著上人》、《赠行如上人》、《和舒上人山居即事》、《山东兰若遇静公夜归》、《题杨山人隐居》等,都表现了同样的情怀和意境。

        唐求的诗清新自然,富于韵致,但诗境却偏于清寒一路,这却是与陶渊明有很大的不同。诗中的意象,多为古寺、败叶、残阳、秋草、秋烟、寒草、寒江、寒塘、寒钟、寒色等,尤其用“寒”和“暝”(阴、暗、深、日暮等都同属一类)的意象为多,像“门户寒江近,篱墙野树深。晚风摇竹影,斜日转山阴。”(《友人见访不值因寄》)就给人一种清寂晦暗的感觉,而缺乏明丽的色彩。像这样偏冷的意境,在他现存不多的诗中,所占的比例是相当不小的。这很可能与唐求的生活经历和遭遇有关,但因为材料的缺乏,我们还不能作出具体的分析和明确的判断。陶渊明归隐田园,是找到了人生的归宿,甚至是生命的归宿,因而他获得了真正的解脱和自由。而从唐求现存的诗歌看,虽然隐居后的闲适生活也使他感受到挣脱尘网后从未有过的轻松和惬意,但他似乎并没有真正找到生活的归宿,而是仍然存在着许多的困惑和不满。试读他的《发邛州寄友人》:“茫茫驱一马,自叹又何之。出郭见山处,待船逢雨时。晓鸡鸣野店,寒叶堕秋枝。寂寞前程去,闲吟欲共誰?”我们不能只把这首诗看作是写某一次具体旅途生活的感受,而应该看作是融进了诗人的人生感悟和感叹在内的一种更高的艺术概括。他感到的是前途茫茫,不知归宿之处在什么地方,甚至感到在未来的生活中,连在一起闲吟的诗友也找不到,内心是非常寂寞的。在同是写旅途感受的另一首诗中,他还写过这样的句子:“前程何处是?一望又迢迢。”(《涂次偶作》)这显然也是从心里发出的无所归止的一种人生慨叹。如果诗人没有一颗孤寂的诗心,就不会体验和创造出如此冷寂凄清的诗境。

        我们如果不是仍然把反映社会政治的重大主题或对人民的态度当作评价文学作品的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标准,那么像唐求这样封建时代孤寂清高的诗人,将他对生活的独特感受熔铸成诗的意境,让我们至今读来仍然受到感染,不仅使我们産生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而且还能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对这样的艺术创造,我们是应该给予肯定的评价的。

        有关唐求的历史资料非常少,对他的研究也基本上还是一个空白。据说只有一种新出的中国文学史里非常简略地讲到了他,而其余各家文学史对他的名字连提都未提。但作为崇州人,我们是有责任重视唐求和研究唐求的。刘光全先生的这本《唐求诗探》,在无所依傍的情况下,对唐求的现存全部诗作进行了编次、标点、注释、今译和解析,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唐求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由于有关唐求思想生活的材料很少,各诗的写作背景也不清楚,因而光全的上述工作,容或还不免有可商议之处,但筚路蓝缕,开创之功是值得我们肯定的和敬佩的。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