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虚构过多的年代,还有什么比真实更能打动人?在一个充斥着对生命亵渎和损害的时代,还有什么比对生命的尊重和勇气更能让人敬畏和直面生命?放在我面前的这部沉甸甸的闪着人性美好光芒的《弟弟最后的日子》就是一部靠真实打动人靠直面生命而让人敬重的好作品。
不像周国平先生一口气6个小时来读完,虽然往常我总是对好书也有如此的饥渴愿望,这次我忍住自己的耐心,再三告诫自己要慢下来,慢下来,这是一部非同寻常的书,这是一部交融着生命和情感的大书,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沉浸着沉甸甸的生命含量,都是庄重生命的宣言,都是至情人性的升华,都是高贵灵魂的悲歌和赞歌。这样的作品唯有真情,唯有高贵,唯有真实,才显得其精神的富足,灵魂的高尚,作品的高度,才彰显了人类无限的精神求索与信仰追求。
生是偶然的,死是必然的,在死亡的道路上人人平等,或者表述为:在死亡和生命面前人人平等。本书作者周国忠的弟弟在盛年突然被宣告了死亡的到来,在他遭遇到中国现实的巨变而波及到他人生沉浮之后,在他生命刚刚要展开美好的图景到来之际,他被宣告癌肿晚期,且不能动手术,只能靠介入式治疗来延缓生命跟死亡的和解之时。
怎么办?
这是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个生存问题,仅仅是个生命长度的问题,《弟弟最后的日子》里的弟弟却靠着对信仰的追求置变成一个哲学问题,一个信仰问题,一个有密度和质量的生的问题。就如同哈姆雷特的永恒追问:生或者死,是一个问题。弟弟,这个普通的江南农家子弟,却在研读《圣经》的过程中面对自己的绝症,对人类的生或者死的问题做出了自己的诠释和读解。对于死亡,中国人向来不愿意有太多的追问,孔子曰的“未知生,焉知死”,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听之任之,未敢叩响死的绝唱。弟弟,这个只读到高一的中国人,在死亡到来之际靠着神示的力量完成了灵魂的升华。
“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弟弟,在苦难的身体逐渐衰退的同时,强健起自己不屈的灵魂。在生命最后的三年里,撰写了20多万字的讲稿,在家庭聚会上做了46次演讲。弟弟不是一个学者,不是一个研究者,他却用自己的心来诠释信仰和生命,从这个角度上说,弟弟是最忠实的布道者,最诚恳的学者,作为哥哥的作者周国忠不仅感叹:“这些题目的背后,潜藏着一颗复苏了的灵魂,断开了俗世的锁链,摆脱了黑暗的辖制,以一种鲜亮的生命形式,丰富了闪烁星光的生命旅程,使我加深了对生命质量、生命厚度、生命宽度、生命价值的认知,也加深了对弟弟的认识:弟弟在爱中建立了自己。”
有信仰的人是幸福的,不管这个信仰来自哪里。信仰是面不倒的旗,是植根在灵魂高处不朽的高地,信,唯有信,才有信。弟弟,在信仰的福音里获得了重生和拯救。
我自己也只是大多数中国人的一员,都是匍匐在现实根柢里的普通中国人。就如同当初张承志《心灵史》里的哲和忍耶教打动我,弟弟信仰的基督教同样洗礼了我,让我抬起头,用所谓的“仰望星空的目光”来仰望和感受精神的力量。
当然,这也是善的力量。
信仰未必一定是真和美,但一定是善的。《弟弟最后的日子》三年的日子每一个日子都闪着善的光芒,首先是笼罩一切的亲情,哥哥,嫂子,姐姐,姐夫,侄女,母亲,都洋溢着善的力量。人间的至情至善在《弟弟最后的日子》里得到最好的呈现,我经常被感化其中,不能自已,以为是在读虚构的作品,但却在真实的文字所构筑的现实面前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周国忠用纪实的文字为我们彰显了一张充盈着美好亲情的关系图景,每一个家人为弟弟和他的家人做了那么多实际的事情,不计得失,不计利益,只想付出,只想让弟弟有所改善和安宁,治疗,陪伴;金钱,付出;旅行,共享;生与死,一起面对;哥哥周国忠和妻子做了常人做不到的一切。
还有我们面前的这部20多万字闪现着人性至爱至善至美的大书《弟弟最后的日子》,这是周国忠在弟弟去世5年后用5个月的时间写就弟弟一生尤其是最后3年时间的生命之书,截取最后3年时间把弟弟一生遭际和中国现实融汇进来,开掘宽,以小见大;截取最后3年时间把跟弟弟有关的所有艰难和亲情编织进来,开掘细密,从微观到宏观;截取弟弟最后3年时间把弟弟的信仰和生命坚韧贯通起来,开掘深,从有到无又从无到有,看不到摸不着的信仰跟真实的生命紧紧联结在一起,信仰因为有了现实的依傍而扎实富有力量,现实也因为有了信仰而更加踏实富有深度。
弟弟最终还是去了天国,哥哥用《弟弟的最后日子》给我们留存一个有信仰的普通而伟大的生命,正如同作者在后记里说“烟消云散不是无”,生命的躯壳在这个世界上烟消云散,但是精神和灵魂却会永恒地留下来,只要有文字,只要我们还阅读,只要我们还信赖生命和精神。
愿弟弟在天国安息。
《弟弟最后的日子》,周国忠著,作家出版社2013年8月,2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