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的《四十自述》作为民国时代著名自传之一声名远播。迄今为止,这本自传已经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乃至日本等地再版、重印、增订多次,仅就胡适生前出版过的版本考察,已有五种之多———民国时期有《新月》连载版、亚东版、吉川幸次郎翻译的日语版;台湾有自由中国版(即远东版)及香港的华侨版等等(以下均简称“XX版”)。
《四十自述》是胡适在上世纪30年代初陆续写成的。从1930年6月动笔,在上海完成前两篇,迁居北平后至1932年9月又陆续写完留学前的一段生活,分为四篇,合计六篇文章陆续发表在《新月》杂志。1931年3月10日,《四十自述》的第一篇文章“我的母亲的订婚”发表于《新月》杂志第3卷第1号始,接着在第3卷3、4、7、10号陆续刊载,至1932年11月10日《新月》杂志第4卷第4号刊出最后一篇文章止,《四十自述》的文章全部连载完毕。到1933年9月,这六篇文章又交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合辑出版单行本,即《四十自述》最通行的“定本”,被称为“亚东版”。殊不知,早在《新月》连载版、亚东版之前,胡适已经用英文撰写过自传在美国纽约发表过了。
《四十自述》前传:What I believe
原来,胡适于1931年1月、2月在美国的《论坛》(Forum)杂志上发表了“我的信仰”(What I beliebve)一文。这篇文章虽然从题目上看是谈个人信仰问题,但胡适却将其家庭背景、生活历程、人生理想予以了充分剖析与阐论,文章很多内容都与《四十自述》相或吻合或一脉相承,无异于《四十自述》的“前传”。
可以看到,这份1931年的美国杂志上,在胡适文章题目下还标有“生活哲学第16”(Living Philosophies XVI )的字样。这实际上是杂志开辟的一个“生活哲学”专栏,而“我的信仰”是这个专栏的固定专题,胡适是为这个专栏撰稿的第16位作者。在胡适之前的撰稿人大多声名显赫,皆是国际知名的哲学家、科学家,诸如第1位撰稿人美国科学家爱因斯坦,第2位撰稿人英国哲学家罗素,第3位撰稿人美国哲学家杜威(胡适老师)等等;该杂志对撰稿人的挑选显然考虑了国际知名度因素。作为第16位入选的特约撰稿人胡适,杂志对其也有一个标笺式评价———“中国复兴之父”(father of the chinese renaissance)。显然,这是对胡适大力倡导并阐扬,一直践行并坚守的“中国文艺复兴”理念的一种肯定。
胡适的文章分为十大章节,分别阐述了胡适的父亲事迹、父母的婚姻、母亲的抚育与影响、早年生活忆述、早年求学经历、接受进化论思想、在美国的学业与理想、留美七年的思想进化、母亲之死与不朽观念、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等内容。在这十大章节的内容中,胡适的家世背景、父母事迹、人生理想、信奉理念及生活感悟等内容均自然而然的得以流露与表达,将其四十年的人生轨迹予以了生动刻画。
此文发表后不久,美国哲学家约瑟夫·伍德·克勒奇(Joseph Wood Kretch)、欧文·埃德曼(Irwin Kretch)等6位知名学者又应邀撰写该专栏。1931年7月,美国纽约的西蒙与舒斯特出版公司(Simon and Schuster)将《论坛》杂志“生活哲学”专栏文章一并结集出版,书名就叫做《生活哲学》(Living philosophies)。此书将共计22位国际知名学者,已发表的“我的信仰”专栏文章集中展示出来,并为每位学者配置肖像插图。是书装帧精美,黑色仿皮精装,书名烫金,内页采用重磅道林纸精印,学者肖像插图均为单页铜版纸印制;并特制有部分专供收藏的毛边本。此书一经出版,迅即在美国引发轰动,无论政要名流还是普通读者均购藏踊跃。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所配的胡适照片就是当年胡适题赠给康奈尔大学地质学教授亨利·韦莲司的夫人的那张照片,这张照片是胡适1927年在美国纽约拍摄的。这一年的1月12日,胡适赴美,抵达纽约。2月4日,胡适赴哥伦比亚大学作讲演,并在此完成其取得该校哲学博士学位的最后手续。从照片上看,时年36岁的胡适西装笔挺、衬衫领带整洁如新,圆框眼镜中的双眼炯炯有神,俨然是一位颇具绅士风度的新派文人模样。正式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的胡适,在这张照片中所流露出来的愉悦与自信,其英气逼人的仪态与风度,也一定让当时的读者过目难忘罢。
1941年,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的世界出版公司(The world publishing company)得到西蒙与舒斯特出版公司的授权,重新出版了《生活哲学》的修订版。除了删去第22篇文章,即英国遗传学家、最早提出“克隆”概念的约翰·伯顿·桑德森·霍尔丹J.B.S.H“1d“″“所撰文章之外,其余内容,一仍其旧。可能是由于战时经济紧张、物资短缺的缘故,这个“修订版”的开本、装帧、用纸等各个方面,都不如1931年的初版本那么理想,更将原有22张铜版纸印制的作者肖像全部删除,大大的降低了印制成本。但这一版本在当时仍然相当受读者欢迎,1941、1942、1943年,连续三年都有加印再版。
未授权的中译本:《我的信仰》
在中国国内,最早接触到胡适这篇英文版自传的赵家璧以几乎与美国杂志同步的速度在其主编的《中国学生》杂志上发表了由向真翻译的中文版。1931年2月—4月,《中国学生》杂志第3卷2期、3期、4期,以三期连载的方式,将胡适《我的信仰》翻译为中文,全部发表。在未经过胡适本人授权,也未交由胡适本人校订的情况下,赵家璧对这样的“超常规”做法也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他在《编者的话》中写道:“胡适博士的《四十自述》在《新月》上开始发表后,我们对于这位中国文学革命的前锋,其所以产生如此思想的背景,得了一个坦白的供状……我国白话运动的主将,中国生存的哲学家,这次能自己动笔,写他自己的传记和信仰,却是中国文坛上的创举。”接着他介绍说:“美国Forum(论坛)杂志有H.G.WELLS(韦尔斯)、胡适等十四篇题目都是《我的信仰》,然而写法不同的文章。胡博士的,便用传记体夹写他自己思想的演进。据胡博士告诉人,说这篇东西,是特别为了写给既不熟悉中国的国情,而对于他的思想又很隔膜的异邦人看的……”最后,他郑重申明:因为“须赶在二月号上发表,故请向真君翻译后,未能如愿地请原作者去修正一下。所有遗误之点,完全由本志负责。”
当然,胡适对赵家璧的译介虽未置可否,也并未有过任何追究责任的意思。事实上,正是在胡适的默许之下,《我的信仰》中文版得以在国内迅速传播开来。1931年9月,由赵家璧主编的《一角丛书》问世,这是一种64开的袖珍小丛书,售价每本一角,内容包罗国内外政治、经济等知识性选题,兼及小说、散文、传记等,都是简短精到之作,是一套很受欢迎、影响深远的通俗读物。这套丛书的第一本名为《今日四大思想家信仰之自述》,这正是胡适、韦尔斯、爱因斯坦、杜威在《论坛》杂志中所撰“我的信仰”专栏文章,被逐一转译为中文,结为此集。这本小册子从1931年8月10日付排,9月4日即初版面市;当年10月即再版,12月第3版;1932年5月第4版、9月已第5版;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1935年,经纬书局编印的《现代百科全书》第三册《时人自述与人物评传》中,又收入了胡适的这篇“我的信仰”,仍是原封不动的向真译本。
《四十自述》后传:Living philoslphies revised
就在胡适英文版自传的未授权中译本开始在国内流行开来之际,美国西蒙与舒斯特出版公司借着《生活哲学》一书方兴未艾之势,于1939年又推出了一部仍是名流文章荟萃的《我相信》一书;书的副题点明了此书的主旨与亮点———我们这个时代的杰出人物之生活哲学(I believe:the personal philosophies of certain eminent men and women of our time)这本书特意征求了一大批新的国际知名人物撰写专文,在《生活哲学》中收录有文章的部分作者也在征求之列。包括胡适在内,仍有一小部分“旧作者”对此予以了回应,但主要是针对《生活哲学》中的“旧文章”予以修订及补充说明。
在《我相信》一书中,为这部分内容专辟一栏“生活哲学之修订”(Living philoslphies revised)。在撰写《我的信仰》、《四十自述》之后十年,在经历了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七七事变等一系列国内重大变局之后,正在经历全民抗战、时任国民政府全权驻美大使的胡适,此刻感慨万千的为“生活哲学之修订”撰写专文。
时年48岁的胡适,开篇即接连发出三个疑问———我现在怎样去评价我十年前的生活哲学?我会对此感到不满意吗?或者这才正是认识自我、回归自我的一次成熟历程?接下来,胡适并没有直接回答上述三个疑问,而是极其凝重的写道———无须多言,过去的十年,对我个人乃至整个中华民族而言,都是极其悲壮的十年。
可以看到,在这篇对《我的信仰》有所“修订”的,堪称《四十自述》“后传”、《五十自述》“前言”的英文文章中,胡适的家国情怀更加浓烈与突显,而不再是纯粹的个人陈述与自我表达。此刻,争取美国朝野对中国抗战的同情与支持,力图说服并推动美国参与太平洋战争,成为胡适这篇文章的主要诉求。在文章的最后,胡适仍然用一句反问结束全文,他说,当我们被号召去为亿万人谋求生命与福祉之时,我们怎能对此无动于衷?为抗战苦苦寻求国际援助的胡适,在这篇原本应是个人陈述居多的文章中,却一次又一次的叙述着中国人正在经历的苦难与伤痛。作为同时代精英知识分子代表人物的胡适,那份共赴国难的苦心孤诣与精诚所至,在这篇文章中一次又一次强烈的流露出来。
80年后的今天,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将胡适的英文版自传《我的信仰》与中文版自传《四十自述》,与英文版《生活哲学之修订》的内容捏合在一起,再逐一加以研读,那将是怎样的一番况味?
重读胡适自传
遗憾的是,虽然此后数十年间《四十自述》作为胡适自传的唯一“定本”屡屡被研究者提到或征引,但却鲜有言及英文版《我的信仰》者。即或在某些胡适选集、文集中偶有征引《我的信仰》中译本者,却绝无英文版原文可供研究者、读者参考,而英文版《生活哲学之修订》则更是几乎被完全遗忘掉了。
经多年搜求,笔者有幸获得上述诸种英文原版旧著数部,逐渐厘清了一些胡适研究领域中语焉不详、长期以来得不到解决的版本问题。当然,包括胡适英文版自传在内的胡适英文著述之研读,还需要大量细致、深入,更为充分的工作。实际上,要全面、充分理解胡适其人其事其思想,并不是一桩一劳永逸的文字工程与出版项目可以解决的———诸如《胡适全集》之类,既不全也不精的,看似卷帙浩繁,实则缺乏诚意的“大项目”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