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克里布纳的学风与使命
斯克里布纳是一位很难用一两句话加以概括的历史学家。他的研究领域特别广泛,他的学术见解又特别睿智尖锐。这是一位引起大家惊叹的学者,平静的学海因为他而卷起波澜,僵死的规范因为他而另辟蹊径。尽管他已经逝去,他的一切却仍然可感、可视、可听,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是可以触摸的东西。年轻的学者步他后尘,要在他所开辟的领域里耗尽心血拼搏一番;年长的学者在掂量和感受,回味着他的那种不同寻常的形式和风格,感受其带来的火热的情绪和精神价值。时至今日,喜欢他的、或者是不喜欢他的人都被他唤起,竭力要去习惯、去理解他的新式思维模式或者批判方法。简言之,斯克里布纳是无法被取代的,他的作品经常展现新灵感、新的美和新的学科连结。(详见7版)
拆迁美发屋,重建养鸡场?怎样修造芒罗故居博物馆
因为健康原因,82岁的艾丽斯·芒罗将不会在12月上旬飞往瑞典,参加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这也意味着她无法在几个月之后写出《盛典:诺奖之行》这样的作品。中国作家莫言在去年获奖之后,狂热的游客涌向他在山东高密平安庄的老宅,拔萝卜,抠墙皮,挖墙砖。当代短篇小说大师暂时不必担心受到类似的骚扰,但她的出版商道格拉斯·吉布森决意为她争取鸡犬不宁的机会。吉先生已经致函联邦、安大略省和休伦县三级政府,呼吁尽早拔款,买下女作家小时候住过的温厄姆镇老屋,以及目前居住的克林顿镇私宅,改造成芒罗文学博物馆,以期在她身后开馆纳客。“现在就该着手,以公道的价钱,在合适的时间,买下这两处房产。”吉先生写道,“加拿大公园管理局应该出面,想想将来的数百万文学游客,他们肯定会蜂拥而至,来看‘艾丽斯·芒罗的家园’。”(详见8版)
王云五,何许人也?
他的挚友胡适先生说:“此人的学问道德在今日可谓无双之选”;他的学生金耀基先生说:“他自十四岁做小学徒起,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工作,一生做了别人三辈子的事”;他曾经的部下胡愈之先生说:“他既没有学问,而且政治上也是一个很坏的人”;也是他曾经的部下茅盾先生说:“他是官僚与市侩的混合物”……我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版“新世纪万有文库”的时候,就格外关注他的名字。但直到前不久,我仍然在文章中表达着内心的困惑:“为什么一提到他的名字,人们就争论不休;一抛弃他的名字,历史就发生断裂呢?”现在好了,有了九州出版社《王云五全集》二十卷,总算清晰了我心中许多谜团。(详见9版)
蒋介石《中国之命运》引连锁反应
西南联大一些教授对蒋介石感到彻底失望,有的远离国民党政府,并走上左的道路。而在蒋介石政府任职的知识分子如何看呢。蒋介石的政府顾问、经济学家、原南开大学教授何廉说:“委员长走到哪里,政府的行政权力就行使到哪里,就职权而言,他领导一切。”《何廉回忆录》中说的很明白:“我们不过是政府的‘装饰品’!我们从未能够搞清楚幕后究竟在搞些什么。”即使执笔写《中国之命运》的陶希圣,也有如履薄冰之感,认为蒋介石用你,但并不信任你。在中共看来,《中国之命运》的出版,无疑是“反共宣战书”。蒋介石好不容易出版这样一本书,却引来各方面的批评。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到民国时期新闻、出版、言论等方面的生态。至于引发的连锁反应,更大的影响,蒋介石无法预料。(详见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