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08年8月底,我给来自奥地利的一个暑期班用德语作了一场有关儒家思想的报告,在报告中我是从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黑格尔以及雅斯贝尔斯对孔子的认识比较开始切入的。报告之后,有一位具有艺术家风度的高个子学员问了很多问题,大意是以一位当代西方人的身份如何理解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在我的记忆中,他有些腼腆羞涩,说德语带有比较重的奥地利口音。一周以后他给我写了一封很长的邮件,我才知道他的名字叫伯恩哈德·科维克纳(Bernhard Gwiggner),是莫扎特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雕塑系的讲师,他在信中谈到了他的学术和艺术背景,以及他用了四年时间完成《道记经》的艺术创作和经历。在信中他还提到了于连,以及通过于连,他对东西方艺术生发的感悟。科维克纳希望我寄给他我用德文发表的有关汉学与西方思想的文章。之后他又寄给我一份他的艺术创作的目录,其中也包括几幅《道记经》的照片,让我难以忘怀。
那年夏天科维克纳来中国,除了在北京游学之外,还去了西安等地。后来他用德文给我爱人的杂志《今日中国》(China Heute)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至此以后,每次他来北京,都会提前告诉我。由于我常常往来于中德之间,见面的机会并不多,但我们的联系一直没有中断。
2011年10月的一天,科维克纳给我写邮件,告诉我当月的22日他将在798举办的奥地利艺术家联展《串门儿》中展出他的《道记经》的创作,希望我能出席开幕式。我自然满口答应,并欣然前往。说实在的,798是个鱼目混珠的地方,随处可见拙劣低俗的东西(德文所谓的Kitsch!)。我在那里摸索了半天,在觉得没有希望的时候,偶然发现了挤满人的“龙艺榜”(Amelie Art Gallery)。在枯燥的一系列讲话之后,我终于站在了科维克纳根据《道德经》的德文译文和中文原文所创作的一系列作品前。尽管其中的一些作品我已经多次从照片上看到过,但是站在数量如此巨大的人物素描前,我还是感到一阵阵内心的震撼。
二
科维克纳告诉我,他是在2001年准备第一次中国之行时,偶然发现了《道德经》,并且为老子的智慧深深打动。这之后有四年的时间,他每天都在抄写这部中国人的智慧经典,并且加上了自己的创作。除了中文之外,他也将史陶斯和卫礼贤的两个德文译本的翻译抄录在了其中。每一幅作品最吸引人的地方当然是上面的肖像画,他是以日报上的图片为蓝本给老子的每句话画上了一张肖像,这样老子的话重新被当下不同的人所激活。四年下来,他将八十一章的《道德经》全部创作出来,共产生了702张作品。为了证明“在场性”,他在每幅作品上既签了被描绘人的名字,也签了他自己的姓。
两千多年来,老子的箴言一直在通过不同的方式进入我们的思想和生活之中。如何用当代的艺术形式表现出老子的智慧,一直是中外艺术家们不断思考的问题。今天看来已经是很古老的表现老子智慧的绘画,在当时很可能是颇为新颖的。科维克纳依据老子的箴言,加入今日报纸上当代的人物(包括政治家、新闻人物、学者等等),这样老子再也不只是春秋战国时期生活在东亚一隅的思想家了,《道德经》借助于科维克纳的艺术形式,成功进入了西方公众的视野。
任何一个经典的文本都有无限的阐释空间,更何况像《道德经》这样言简意赅的文本,汉字总共只有五千余个。不只是德译者对《道德经》的理解不同,历朝历代的中国学者的解释也大相径庭。由于阐释者的个人历史背景、知识结构、文化修养等的不同,相同的文本具有不同的内涵,是再自然不过的了。我想,这也是中国经典对于西方研究者的魅力所在。因此,不论是文本本身还是阐释者本人,两者都是开放的。文本尽管是具有历史性的,但对其的阐释则是无限的、开放的。虽然不同时代的每一个阐释者个体是有限的,具有时代性的,但就文化传承来讲,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却又是无限的,因此人们对于文本的阐释和经验也必然是无限的。经典文本的开放性就在阐释者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矛盾统一中形成。这样就改变了传统研究者单纯寻找经典文本所谓本真意义的倾向,从而否定了所谓唯一正确的阐释方法和结果的预设。我想这是当代艺术对中国古典文本进行阐释的正当性所在。
科维克纳每一件作品中所呈现的三段话(一段中文的原文,两种德文译文)如果配上肖像画来观察的话,给人的感觉是老子在跟这位当代的西方人对话。我认为,对话是阐释和实现古典文本当代性价值的重要方式之一。当代的艺术实践实际上为中国文化遗产谋求在当代的发展,并将之转化为当代的意识,进行了主动、创新的探索。这一对话包含了跨越古今和中外,亦即跨越时空的诸多思考。西方的艺术家们以自己富有时代性的创作将中国传统文化带入了当下的语境之中。这同时也意味着,经过像科维克纳这样的艺术家的努力,中国古代思想超越了其产生的特定的历史时空背景,获得了另外的价值。这些艺术家们的独特创作,对我们今天重新体认识这些经典的当代性意义,也是有一定的启发性的。
三
科维克纳《道记经》作品中的三段文字从构图上来讲还是很有特点的。实际上,如果从传统中国绘画来看,这些文字从形式上可以被看作是题款。两种不同版本的译文,他分别用相当于楷书和行书的德文书写体写成,汉字基本上是按照印刷体“画”出来的,而肖像画的名和艺术家的姓的签名则浑然一体。通篇的“题款”错落有致,笔力流畅,是现代与传统、西方与东亚的完美结合。
由于艺术家受到过雕塑艺术的很好训练,具有严谨高超的素描功底和现代的写生风格,因此他创作的每一幅作品都很有力度,整体给人以极强的视觉感受。其中的一些肖像画看似略显粗率,但却极具传神的写意功效,展现出了惊人的视觉效果。在研读《道德经》的四年间,艺术家悟得了老子的真精神,并将之内化为自己创作的题材。毫不修饰、保留绘制时的笔痕,写实与抽象并存的线条,都可以看作是艺术家对老子返璞归真的体悟。《道记经》的创作,每一句话都有一个新的形象,艺术家借助于绘画和文字的线条,通过对新的人物的命名,诠释着他对老子箴言的主观感受和独特理解。
对于大部分西方观众来讲,科维克纳所画出的这些汉字,实际上仅仅是抽象的符号。这些具有线条感、笔触流畅的“文字”,颇具书写的视觉趣味。大部分观众只能看懂其中的一种文字,或者是中文,或者是德文,创作者借助于另外一种陌生文字的效果,结合着肖像画,来诠释与表达画面中的艺术性。正是因为这一陌生化的效果,《道德经》原本的意义也得到了新的阐发。
尽管科维克纳是一位谨慎、认真的艺术家,但当今天的肖像画配以《道德经》的箴言时,还是让人明显地感到了一种自我批判的意识,或揶揄、讽刺的意味。这种方式并不沉重,而是充斥着喜剧性的游戏态度。这些肖像画一方面记录了其形体的物理性的时间维度,同时也代表着通过箴言而映射的精神意识的心理性,从而真正使得时代与历史、东亚与西方得以相互呼应。科维克纳的《道记经》给人一种奇特的、极具趣味和思想力的视觉观感。我常想,当代艺术可能是最好的方式,将东亚的人生智慧翻译到西方去。
我一直在追问,究竟是科维克纳借助于他的艺术创作诠释了东方的智者老子,还是他借助于老子书写、传达了自我,这真的很难下结论。南宋大慧宗杲普觉禅师在谈到郭象所注的《庄子》时说道:“无著云: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云:却是庄子注郭象。”
科维克纳没有学过汉学,尽管他的汉字写得不错,但在他艺术创作的中文书写中,也存在着个别汉字的误写,我认为这同样属于艺术家完整的创作过程的一部分,反映了作者对中国文化,特别是汉字的一种体悟。世界会因为误解而更加丰富!
(此文系作者为《道记经——一位西方艺术家眼中的老子》一书写的编后记)